柬埔寨头条APP
《沧桑拾遗》(系列柬埔寨回忆录)11——20
lisan 发表于:2016-12-30 15:56:38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777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san 于 2017-1-3 16:51 编辑

编者按:
    系列柬埔寨回忆录《沧桑拾遗》作者“老牛”不是郑书平,而是吴长桂。

  “老牛”,原名吴长桂(吴春荣),是前柬埔寨《棉华日报》记者、编辑,现居巴黎。
    广西大学陈雅灵教授《汉河与溪流——中国与东盟语言文化论丛》书中提及柬埔寨文学,将“老牛的十八乐章”作者说成是“郑书平”(该篇原话:“柬埔寨郑书平的《沧桑拾遗》”)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汉河与溪流——中国与东盟语言文化论丛》作者:陈雅灵//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6-01//ISBN:9787509619957。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一)
承先启后  总是师恩难忘
换骨脱胎  果然校政日新


谈到高棉华文教育,不能不提到“端华中学”:端华是高棉华校中的最高学府,創於一九一四年。一九四二年自郭殿宝先生担任校長起校政即逐渐步入正轨,校务蒸蒸日上,为日后发展奠下稳固的根基。可惜由於战争缘故,早期资料流失殆尽。

一九四八年父亲把我送到“端华”就读小学一年级,由於生性懒散,调皮捣蛋,不专心学习,六年小学课程,竞花了八年半才艰苦完成。进入初中一乙班,已是一九五六年末。当时中棉两国谈判建交,校園裡进步学生欢欣鼓舞准备迎接新时代的來临。五七年初,端华进行全面改革∶取消“校長制”,改为“校委会”集体领导,从此端华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也有幸在中学时代見证了校政的革新。

五七年的校政改革,是新旧端华的分水岺。但旧端华其实並非一无是处,许多教师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如陳清兰、刘器悟、陳逸梅等老師。她們讲课认真,要求严格,细心誘导,就象慈母一般,深怕自己的孩子学业荒废、误入歧途。还有陳礼庒、張雪漢、吴良悟、王继虞、陳瑞和、朱可暢等几位老師,他們认真教学的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朱可暢老師,曾担任我五六年級时的班主任,后來改往大金欧市兴中学校任校長。

旧端华在教学上无可厚非,大部分教员都负起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下,曾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像傅幼英、郭小红、陳世薇、江秀音、陳世敏、楊武、張菁、陳绿波等老師,都是旧端华的学生。前棉华日報编輯郭亮天、磅针培华中学资深教师蔡龙記(曾于2009年获柬埔寨洪森总理授勋)、吾哥比里校長張茂川(張翼)几位学長,也曾就读於旧端华。其他各行各业优秀工作者,出身於旧端华者比比皆是。只可惜,当年校方最高领导层对於品德教育,較为疏忽,过於放任自由,学生迟到、早退、曠課十分严重,骂架、打架、破坏公物的行为司空見惯,師生隔膜,学生对師長表面尊崇,内心畏惧,敬而遠之。

改革后的端华面貌一新,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智育、德育、体育、群育、美育的培养,教師们都尽心尽力,校方特别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尊師重道的优良品质,希望学生学业有成之日,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文娱生活,还挑选部分同学组成陣容强大的器乐组、歌唱组和舞蹈组,並多次举办恳亲遊艺会。遊艺会丰富、精彩的节目,深获学生家長们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讚許,对推动侨社健康的文艺活动起了积极作用。在江景浩老师担任体育主任的几年中,除每年举行篮球錦标赛外,还成功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运动会。这期间,端华培养了许多篮球、乒乓、羽毛球、器乐、舞蹈、歌唱的人才,部分学生被选拔为高棉国家运动队员,更多的成为当地体育会的体育、文艺骨幹份子。


正是:承先启后,总是师恩难忘;换骨脱胎,果然校政日新。

来自新浪博客夏聲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lisan 发表于 2016-12-30 17:16:18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二)
增办专修 提高侨社文化水平
培养师资 促进城乡教育事业



一九五七年,端华学校师生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校务委员会取代了校长。以林宏毅主任为首的新校委会,开展一系列的校政改革。首先,大胆启用了一批年青教师,包括林萌、钟宁、沈茂、李涛、张清、陈绿波、郭小红、郭文辉、容士铿、蔡维国等,让端华生机蓬勃,充满朝气。这批年青教师不但学有专识,而且思想开明,活力充沛,与学生的年纪相差不大,思想感情容易沟通。又因讲课认真投入,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深获学生们好感,师生们很快就打成一片。

校方领导经深入研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决定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八年,增办专修班(高中)课程。这是高棉华文教育的一件盛事,也是华侨社会一件大事。第一届学员包罗万有,除本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外,还有来自各省市学子,其中还有曾在报社工作的朋友等等。一年以后,部分学员回国升学,部分因工作繁忙,对学业难以兼顾,或其他特殊原因,先后停学。这种现象,连续出现了三年,故专修前三届毕业生都在卅人以下,至第四届方步入正轨。

开办专修班,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提高了高棉华人社会的文化水平。在法治时期,初中毕业生要继续升学,必须远赴堤岸;想读大学,只有槟城、星洲和港台。端华开办高中班后,不但吸引来自寮国的学生,还有更多越南华裔青年,由于逃避兵役,也来金边升学。

高棉独立前后,华文教育还不十分普及,一般学校只办到小学六年级。拥有初中教程的只有:金边的端华、民生和广肇惠、桔井的中山、唝吥的广育、磅针的培华、柴桢的华侨、马德望的国光等少数几间。主要原因是师资缺乏。而端华专修历届毕业生,正好给全国省乡提供一批迫切需要的人才。到六十年代中期,金边的联友、公义、南侨等校,还有暹粒、巴南、逢达叻等地,也开办初中班。甚至许多偏远地区,也创办了华校。华文中小学校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其中端华学校学生贡献不少。

不可否认,新校委会在那漫长的十四年里,肩负着发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为高棉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特别是最初十年,可说是端华的黄金时期,在老师们辛勤栽培下,出现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过,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方针也不免间接遭受左倾思潮的干扰,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忽略了学生学识方面的培养,教学质量因此有所降低,直接耽误了学员的前程。但总的来讲,新端华办学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对提高高棉华人文化水平的贡献是巨大的。如今不少端华学生因为战乱而移居世界各地,他们继承“端华人”的精神,努力拼搏,不惧艰难,排除险阻,在异国他乡开创新的事业,成为当地社会的精英,就是有力的明证。

正是:增办专修,提高侨社文化水平;培养师资,促进城乡教育事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6-12-30 17:17:56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三)
师生合作 恳亲会演出成功
猛将云集 篮球队实力雄厚


端华中学创办专修班不但受到许多学子欢迎,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九六一年专修第一届毕业,虽然只有廾七名毕业生,但校方为隆重起见,特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恳亲游艺会,动员几百名师生参与演出。除阵容强大的乐队外,还成立一个近百人的大型合唱团,演唱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传世之作——“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河对口曲”由陈绿波和钟宁两位老师合唱。另外陈安老师和蔡梅君同学演出“桃花过渡”,唱做俱佳,获得家长们衷心的称赞。游艺会节目包罗万象,精彩纷陈:有陈佩华、郑婉如主演的儿童舞蹈“拔萝卜”。彭一心、林尤沈担当主角的“东郭先生”。余悦芳、蔡亲湖合作的“抢手绢”。陈世杰、蔡赛娥、翁惠湘、刘楚君联手演出的话剧“赵家两姐妹”。反映少数民族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歌舞如:郭小红老师主导,邝春、倪宏楚担任主角的“友谊舞”,以及由刘碧娥、陈素芳等担纲的“阿细跳月”、“半边裙子舞”和“鄂尔多斯舞”。由陈安老师编导的少年歌剧“幸福的种子”,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气慨,剧中巫干文担任宇航队小队长,陈锡南扮演风神。而最引人入胜的是由萧楚芬、翁惠珊等同学扮演美丽、尊贵的高棉少女,演出优雅、古典的高棉舞“仙女散花”。压轴戏是由陈安老师导演、轻松风趣、热闹幽默的歌舞剧“娶新娘”,它生动描绘民间的婚礼习俗,吴文兴、吴淑娟、王敷耀、李泽宏等同学的精彩表演获得连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此次四天八场的连续演出十分成功,是师生们衷诚合作的结果。校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生们争取课余时间努力排练,导师们悉心指导,师生合作无间,终于顺利完成演出。不但让侨社大开眼界,各界佳评如潮,而且在侨社中带起一股风气,爱国、健康的文艺活动成为高棉各地侨校和华侨团体的活动内容。


文艺演出不但丰富大家的文娱生活,同时也改变校园的精神面貌,一个新生的“端华”焕发着青春活力、蓬勃朝气,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体育运动方面,端华也有特出的表现。每年举办的班际篮球锦标赛吸引不少金边市民的观赏,每逢球赛,端华的操场必定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九五八年,也就是创办专修的第一年,端中各班男篮实力非常雄厚,其中专修班“群智队”实力最强,魁伟的叶炜烘配合高大的陈世杰,还有曾君武、黄国瑞诸将,在四强争夺战中、勇冠群雄、稳拿锦标。而有端中“神射手”之称的王金祥挂帅中二甲B班“东方红队”与蔡两添为首的中二乙A班“朝阳队”,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屡次交锋,平分秋色,各有胜负。由于两队射手如云,每次竞赛剧烈、剌激又精彩。第二年专修第二届“星火队”加入战圈。“星火队”拥有高大强壮的马木辉、灵活敏捷的蔡亲湖和老将黄镜波、谢晖东等,实力平均,曾在争夺四强中,爆冷把“朝阳队”拉下马,可惜以悬殊比分败给“群智队”和“东方红队”,而饮恨沙场。以后历年历届都有不少篮球好手涌现,如黄绍华、曾纪谋、杨守华、陈世俊、陈创仁、巫汉良、刘秀明、符史浩、陈一心等等

当年端华的教师队实力也十分强大,前期除体育主任江景浩外,还有射手杨武、老将曾崇德、连明、陈绿敏等老师,后来叶炜烘、曾纪谋等同学被校方聘请为体育教员,再加上曾家杰、傅幼英、林邦望等老师加盟,更让“端教队”如虎添翼。端中师生组成的联队,实力更足与校外的体育会分庭抗礼。

至于女篮也是人才辈出,严月莲、郑志玲、陈素妆、李德婵、蔡赛英、蔡婵娟、吕秀玫、魏妹妮以及后起的蔡婵凤、魏赛娇、江丽英等都曾是高棉国家女子篮球队的队员。

正是:师生合作,恳亲会演出成功;猛将云集,篮球队实力雄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6-12-31 18:30:02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老  牛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四)

精诚团结 连主任苦心开新局

左右逢源 邝学友长袖舞春风


一九六零年秋,端华中学创办专修班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初中第廾四届九位同学:刘楚君、许楚芳、陈杏萍、蔡秀贞、王月卿、梁美琴、林汉雄、林和池和我,经过入学考试,总算顺利过关,考上专修班。开学那天,同学们极为兴奋。


专修一年级是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五十位同学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我们这一届,正碰上过渡时期,本校学生来自六个班级,包括廾四届“群青班”和“东方红班”,廾五届“朝阳班”和“力行班”,廾六届“旭日班”和“端鹏班”,加上民生、广肇惠各校以及桔井、磅针、唝吥、马德望等地来的同学,虽说人才济济,却也难免程度参差。那一年,班主任是连明老师,兼授语文课。其他各科负责老师是:容士铿老师教物理,郭小红老师教代数,沈茂老师教化学,法文课由马成业老师负责,体育老师是江景浩。班主任的担子非常重。幸而组织工作和团结工作正是连老师的强项,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同学们终能互相理解,打破隔阂,携手合作,迅速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令人惋惜的还是有廾位同学在这一年先后辍学。进入专修二时,容老师顺风顺水接手班主任工作,加上有邝春和钟兴盛两位班长从旁大力协助,更是如鱼得水,卅位同学在一片祥和的环境中修完高中课程,那已是五十七年前的事情了。


谈到邝春同学,确实是个人物。少年“闯荡江湖”时进入棉华日报社当排字工人。由于天资聪慧、工作认真、学习刻苦、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在众工友中脱颖而出。曾为同事担任义务教员,因此渐渐对教书产生兴趣。在朋友介绍下,远赴唔哥比里市担任教员。由于工作能力强,被提升为教导主任。历经几年教学工作之后,转进端华专修班。他是一位特优的同学,从没上过初中课程,直接以高小毕业的学历考进高中,而且还多次获得满堂红的成绩(各学科考试都得满分)。简直是个奇迹!专修毕业后,曾在唝吥广育等校担任部务工作。高棉变色后,他与许多难民一样,流落南越堤岸,后来,有幸抵达美国加州。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刻苦奋斗,在加州打出一片新天地。不到十年功夫,连续开创七、八间外卖店,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我们之间,自龙奈政变后,已四十多年未曾谋面,只有通过电话互相问候。据他自己说,儿女经已长大成人,各有成就,都不肯继承父业,只好忍痛结束生意,在家安度晚年。毕竟他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正是:精诚团结,连主任苦心开新局;左右逢源,邝学友长袖舞春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6-12-31 18:31:09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五)

机缘巧合 认识棉华诸好友

盛情难却 参加报社篮球队


谈到柬华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过,不能不提到“棉华日报”,这是当年新时代的产物。五十年代初期,中棉建交前夕,一批进步青年在潘丙领导下,创办了这一份爱国进步的中文报刊。“棉华报社”的组成,非同一般,首先是发动爱国进步人士,投资参股。由于这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很短时间内,从首都金边至各省份,甚至僻远的乡镇,都获得各地侨胞热烈支持和拥护。于是,一份全面介绍新中国新面貌,弘扬中华文化,宣传爱国思想,促进中棉友谊,翔实报导侨居国面貌和华侨社会动态的新报刊就这样诞生了。


棉华与我有八年之缘,记得那是一九六〇年秋天,邝春同学介绍我认识了“棉华”的一些朋友。他曾是“棉华”的排字职工,在报社工作时,人缘极佳。在他介绍下我认识了当时担任校对组长和“棉华篮球队”助理教练的李安(当时的教练是东方体育会篮球主力陈运育)。李安是一位热情洋溢,感情丰富,乐于助人的老大哥。他知道我喜欢打篮球,在学校曾是班队主力,就鼓励我参加棉华篮球队。在他盛情邀约下,我又说服另一位同学倪宏楚一起加盟棉华。这一来,我们只能放弃参加校队的机会。


棉华篮球队是“棉华日报”属下两支体育队伍之一(另外一支是棉华乒乓队)。它曾代表报社参加全柬杯男篮赛,也与各个兄弟体育会密切来往,互相交流。当年由华光体育会组织的男篮八强赛,棉华就曾派出最“强大”阵容参加。这次竞赛除主办单位华光外,还有东方、职工、联友、艺联、中青等体育会和兄弟报社“工商”等。结果“华光”技压群雄,勇夺冠军,“职工”屈居亚座。其实棉华篮球队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联谊的桥梁。每当重要节日来临,棉华报社总要四处出访,与省乡各侨团发展友好关系,这时篮球队就能为双方营造热烈的气氛,免除枯燥与单调的形式,让大家交往过程轻松活泼、多姿多采。


一九六一年中,李安大哥的好友,工商日报总编辑邓拔的夫人邱仕英大姐,在建华夜校任教时,因健康关系中途辞职。在李安的推荐下,我代替她的职位进入建华夜校,从此开始了半工半读。夜校的日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夜校期间,我又认识棉华日报另一位朋友——朱达。朱达为人开朗、友善、亲切,是非观念强,初期负责排字,由于工作认真,学习刻苦,事业心强,被潘丙社长重用,提拔为国际版编辑。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接触机会多,逐渐成为好友。当我进入棉华日报社工作后,他对我特别照顾、帮助和支持,在他热心和无私的指点下,我站稳了自已的工作岗位,并获得长足进步。他是我深深怀念的一位良师益友。


正是:机缘巧合,认识棉华诸好友;盛情难却,参加报社篮球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2 16:15:51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六)
顺应历史激流 侨校纷事改革
发展新闻媒体 华报各领风骚

    一九五七年“端华中学”改革后,在新校委会领导下,风气焕然一新。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取得丰硕成果,学生不但专心学习课内知识,思考能力也不断加强,热爱母校、热爱侨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与日俱增。在那十四年的黄金岁月里,“端华”已成高棉华校的标杆。
   
一九五九年。福建会馆属下的“民生中学”,由一批进步人士接手,并聘请了我的班主任林仲安老师为校委会主任。林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育工作者,为人谦和,处事谨慎,分析能力深入浅出,对学生爱护有加,是一位慈祥长者。同时也擅长画画。我曾在他熏陶下,语文程度迅速提高,今天能够写些比较像样的东西,林老师的启蒙居功至伟。林老师入主民生学校后,先后团结了一批进步、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如洪睦民、苏振明、邓詠雪、杨璧陶、邱明、梁克芬、吴庆、杨豪、张德谦、姚杰、林向东、周冰秀等等,力事改革。后来原“棉华日报”总编辑林振寒加盟,更是如虎添翼,并开始创办高中课程。

   
广府会馆属下的“广肇惠中学”也于一九六四年宣告易帜。由连明出任校长,与教务主任蒋宗耀,训导主任陈炜的新领导班子正式掌控广肇惠的校政。并购拼了原在广校隔鄰的“中正学校”。至此,金边三大名校完全由进步人士掌舵。

   
这期间,其他华文学校就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金边客家会馆属下的“崇正”,海南会馆属下的“集成”,由于是公立学校,知名度相当高。其它如新华、华侨、南华、联友、公义、新民、真民、建华、明智、育英、玛利、南侨、菁华等,也办得有声有色。至于各省份如:马德望的国光、集成、民强,暹粒的中山,磅针的培华,唝吥的广育,桔井的中山,柴桢的华侨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同样办得十分成功,培养了许多出色人才。

   
就在华文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展的同时,华文报业也迅速发展。华文报纸不但是侨社的喉舌,也是侨胞们的精神粮食。更是推动侨社进步的积极力量。其中“棉华日报”就是一份十分出色的报刊,报道国际形势、祖国发展、中棉交往、侨社动态……都不遗余力。在棉华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不仅新闻报道翔实及时,副刊也包罗万象,多姿多彩。其他华文报纸如工商日报、湄江日报、生活午报也各具特色,适应不同读者的要求,在华社文化事业中各自拥有一席之地,共同为推动华人文化事业和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可惜一九六八年底,施哈努亲王为了扼杀左派势力的发展,下令封闭所有的华文报社。却由其王子纳拉迪波担任社长,出版了一份内容极其贫乏的“柬埔寨日报”。一九七零年三月十八日龙奈发动政变,高棉全国华校被勒令停学,对高棉侨社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化浩劫的开始。

   
正是:顺应历史激流,侨校纷事改革发展新闻媒体,华报各领风骚。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2 16:21:01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七)
教泽长存 诸师长音容宛在
大权旁落 林主任抱负难施


    一九四八年父亲把我送进端华学校。我就在一半糊涂,一半清醒中在这里度过了十五年的学生时代,并且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觧之缘。儿少时期,无心向学,终日游手好闲,荒废学业。九年匆匆过去,总祘侥幸取得高小毕业文凭,那已是一九五七年夏天了。那年之后,似乎从梦乡中被一声惊雷所唤醒,头脑突然开窍,学业成绩也从“叼陪末席”到名列前茅。三年高中课程,还是在半工半读中顺利完成。

    这也许是老师们的启发、教导之功吧!不少老师可敬可爱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至今难以磨灭。

许教彬老师是“端华”改政后我的第一位班主任,也是早期的模范老师。清楚记得当年他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就让同学们十分惊奇,因为他的衣着与众不同,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套“中山装”。在金边,当年穿中山装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大家对他老人家都投以奇异的眼光。许老师教学认真,备课充分,解释详细,为人和气亲切,经常面带笑容,而且还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东方红”是他给我们班启用的班名,当年这三个字有点标新立异的味道,后来才知道其意义之深奥。

   孔祥仁老师是我初中二年级的代数老师,他老人家才华洋溢,仁慈中带有一种令人折服的傲气,平易却不失稳重。他早年毕业于国内本科大学,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注重画龙点睛,重点突破。学生只要专心听课,细心研究,耐心推敲,必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获得极佳效果。

    丘志强老师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师长。他是我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兼授语文课。此外还担任学校教务部的教务组长,是张德潜主任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在高棉政府教育部内又兼了一份差事,受聘为华侨子弟考取“中文教师证”的主考官,负责审查、批阅“语文科”试卷。(另一位是前广肇惠中学校长徐自克,负责数学科)。可见他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丘老师为人忠厚,待人和蔼、温文儒雅,风度翩翩,处事慢条斯理,讲课深入浅出,分析问题清晰明透,对学生关怀备至,视如己出。我离开学校后,还经常拜访他老人家,从他的教导中深受启发,更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追求的目标,活着的意义。

    容士铿老师曾担任我高二、高三两个学期的班主任,他是一位对科学技术深有研究心得的讲师,从高一开始,就先后负责教授我班物理、几何、三角各学科。他讲课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无论学生天资高低,都格外耐心尽力。在他的熏陶下,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同学因此在毕业后到各地担任教师,能够胜任数理化教职。容老师是一位难得的理科教学人才,只可惜没有机会让他对科技作进一步研究和深造,却被时代潮流卷进历史漩涡中,埋没了自已的才华,也断送了可贵的青春。

    张德潜老师是端华的教务主任,百忙中还兼任我班的历史课和教育学课。张老师是一位忠于文教事业的教育家,性格随和、待人亲切,为人谦逊,作风严肃,处事谨慎。在学生中威望极高。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深有研究,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大事及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了如指掌。在他的教导下,我对历史科也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中,曾尝试根据许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出身给他们作出不同的评价。张老师生活简扑,当年我曾与几位同学拜访他老人家,只见他一家数口蜗居在不到廾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家中除一张睡床、一张写字枱和几张椅子外,别无长物,真不敢想象,这就是“端中”第二把手的家居。

    林宏毅主任是我高中时期的簿记老师。身为“端中”第一把手,统筹规划整个学校的校政自然是他的主要工作。当年他走进我们的课室,仅仅为教授十位学生的“簿记”知识,可见对高中班学习的重视,显然希望同学们除了文化基础知识之外,也能学到服务社会、从事工商的实务知识。不过由校委主任兼授“簿记”似乎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其实林主任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位极有学识的才子,是高棉教育界的大儒。如果当年校政一直都在他的完全操控下,相信端华学校的成就断不止此。而学生们也会在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同时,学到许多社会需要的实务知识和技能,相对地能有更宽广的出路,能对侨社作出更全面的贡献。可惜时既不予,势有所迫,致令后来大权旁落,难有作为;更为了顾全大义、顾全大局而终于作了最大的个人牺牲!正如他的公子林新仪同学所说:我父亲是一位醉心于教育事业的人、为传播中华文化付出毕生的精力。他心胸宽阔坦荡,谈吐优雅大方。对学生谆谆绣导,甚少高谈阔论,做人踏踏实实,在他身上随时随地显露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正气。不幸在那动乱的年代,左倾思想泛滥的时刻,处于“进步教育界”的顶峰:实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在盲目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下,作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是人生的悲哀!

    正是:教泽长存,诸师长音容宛在;大权旁落,林主任抱负难施。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2 16:28:59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八)
扫除文盲 夜校岁月未虚度
增广见识 教鞭生涯难忘怀


    一九六一年冬,李安介绍我认识了邱大姐。当时邱大姐病后初癒,十分虚弱。由于身体欠佳,况因在报社职务繁多,夜校工作难以兼顾,决定离职,希望有人能替代她。在李安推荐下,我勉为其难,大着胆子走马上任。

    初进夜校,一切生疏,好在同事热情指点,对工作产生兴趣,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大部分曾就读于桔井中山学校,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业,夜校工作只是一种业余的爱好。潘木光是主要负责人,在“成泰汽水公司”担任外勤职务,曾就读端中第一届“群智班”,后因工作,学业难以兼顾,只好中途辍学。老潘办事认真积极,头脑灵活敏捷,处理行政工作经验丰富,交朋结友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夜校在他领导下,办得有声有色。在那黄金岁月,曾拥有教师十七名,学员四百多位,在中文夜校中,首屈一指。胡炳南在“工商日报”排字部担任要职,为人正直坦率、是非分明、富正义感,处事有条不紊,是难得的主事人材。钟先定对中柬两种文字都深有研究。后与胡炳南等好友合办“启文柬文学校”成绩斐然,与陈志坚、陈绿野 主事的“拉达那基里”,陈世敏开办的“碧岺”和黄振松为校长的“友谊”等柬校,在金边各负盛名。李世雄乃桔井中山学校的高材生。经常以“凡人”笔名在棉华日报发表新诗,甚受学生们喜爱和欢迎。毕业后跟随其兄长李康年学习牙医,其父李尚文老先生在桔井市行医多年,名望甚高。老李在父兄的熏陶下,加上自己刻苦好学,医术不断长进。黄岸然在郭永安贸易公司担任高职,甚获东主郭之勤先生器重。郭老乃“棉华日报”董事长,是一位进步商人。方汉武毕业于民生中学专修班,曾任教于磅针培华学校,通晓中、法两种文字,为人作风正派,知书达理,慷慨大方。龙奈政变后,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投奔丛林,献出自己可贵的青春。蔡耿东曾主事上丁市中文学校,为人严肃、教学认真、工作负责,是难得的教育工作者。池燕卿、马美琼……等都是新华学校的教师,这一群年青人学有所识,对夜校工作都曾付出一番心血。

    创办夜校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我在初时对此缺乏深刻感受和理解,纯粹为解决经济问题,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后来正式参予夜校领导工作,才深深体会到责任之重大,意义之深远。

    夜校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成份参差,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商店雇员,工厂职工,街边小贩,家庭妇女……等,大多属贫苦人家子弟。他们或由于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不堪经济重压,身为家中一份子,特别是长兄和大姐,唯有一早投入社会,寻找出路,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对他们来讲,“学生时代”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种奢侈的梦想。只能在就业后争取业余时间到夜校进修。作为教师的我们,对这些高龄的学生,不但深为同情,更把他们视为手足,大家相处像家人一样。

    夜校每晚虽只有两个钟头的课程,但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我们还组织了“体育会”命名“立新”。在莫尼旺大道租了一层楼作为会址,安放一张乒乓球枱,让大家利用周末或工余时间进行活动。体育会还有一支由师生组成的篮球队,曾参加“全柬怀”男篮赛,获得一胜“卫生局”的战绩。除篮乒运动外,旅游也是主要活动项目,大金欧、小香港、实居猴仔山、磅针花园市、唝吥白马沙滩、川龙、桔井、磅逊港等胜地,都曾留下我们师生的足迹。

在夜校里,教师们除传授知识外,对思想意识的教育,也下了一定功夫。当年,教师们都是爱国进步青年,对祖国、对新生事物格外响往,自然会把这种感情灌输到学员的脑海中。而这些贫苦子弟,由于长期处于社会最低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使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因此,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更积极投入“革命”溶炉中。

    当年为了加强夜校的师资人才,同时照顾部分日间求学的贫困学生,我们特地通过林宏毅主任安排一些优秀学生进入夜校担任教职,其中有陈茂镇、陈瑞镇、池燕芳、巫干文、卢惠萍、许宜光(昭华)……等,不胜枚举。其它端华学生在夜校任职者比比皆是,他们是倪宏楚、余悦芳、傅树业、罗致群(罗勤受老师次子)、池燕卿、郭嘉明、邱瑞兰……等。在近十年的相处中,大家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融洽的友情,让我们更亲密地走在一起,其中还促成了三对美好姻缘,他们是潘木光和池燕卿,蔡耿东和邹海燕,倪宏楚和马美琼,真所谓良缘喜巧合,佳偶庆天成,成为夜校的一段佳话。

    正是:扫除文盲,夜校岁月未虚度;增广见识,教鞭生涯难忘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2 16:32:50 | 阅读全部

RE: 《沧桑拾遗》(系列柬埔寨回忆录)11——20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十九)
清溪嬉水 小香港记忆无限
碧海逐波  嗊吥省风情万千


独立后的高棉王国,在施哈努领导下,国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毕竞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各方面十分落后,出国旅遊对於一般老百姓来讲,简直是一种奢侈。每当节日来临时,只能在国内各景点走一走,祘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
其实高棉旅遊资源十分丰富。吾哥窟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高棉王国的象征,高棉国旗以其为標誌,它是吾哥王朝留下的不朽建筑,宏伟的宫殿、精緻的雕刻已成高棉王国传世之宝。金边塔仔山的佛塔高矗入雲。登山的石阶两侧是刻成七头蛇的扶手,佛塔旁边的廟宇,隨处可見具有民族风格的浮雕,生动而逼真。面向四臂湾的大皇宫、金碧辉煌、王宫内金銮殿的宝座鑲满了黄金和宝石,高贵显赫。除了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古迹,高棉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磅逊港(后称西哈努克港)除了是高棉的优良港口,其天然的海滩也是旅遊胜地。此外,基里隆山、卜哥山、嗊吥省的白马、响水、马德望省的船山、磅针省的男女山、干拉省的烏廊山、实居省的猴子山等都有各具特色的秀丽风光。

只可惜,生活在高棉的华侨,日夜为生活而奔波、操劳,真正休假的日子不多。华人春节和佛暦新年雖各有三天的假期,不过春节家家户户忙於酬神和拜年,而柬新年政府开放賭禁,不少人沉迷於此,乐而忘返,没有心思和閒情,利用那难得的假期,去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倒是学生们有机会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郊遊踏青。

大金欧、小香港、小白马是大家情有独钟的三个景点。大金欧市是干拉省省会,从金边出发,途经铁桥头和長夏社,仅十公里左右之遥,这一带盛產龙眼、番石榴、椰子,其它水果也很丰富。洞里萨河支流贯穿市中心,水陸交通十分发达。华侨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兴中学校是唯一华文小学。不少毕业生都到“端华中学”升学。

小白马、小香港是游泳的好去处。每逢周末和假期,学生们总喜欢到此享受人生半日閒。特别是小香港,参天的大树覆盖小溪两岸,阵阵的清风从树荫下拂过、沁人心脾。经常可見年青男女或划着舢舨,蕩漾于綠水之上,或投身于碧波之中,逐浪嬉戏。善泳的小伙子在姑娘们面前大显身手,时而潜入水底,时而冲出水面,宛如蛟龙出海,矫健敏捷、英姿飒爽。不识水性的朋友,则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或在口琴、瓜子琴的伴奏下,引吭高歌。游够了水,唱罢了歌,跳累了舞,小伙子们争先恐后享用姑娘们准备好的午餐:麵包夾着沙甸鱼;有时高档一点,來几片牛肉炒洋葱……。这情景,如今回忆起來,还是津津有味。

嗊吥省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嗊吥省物產丰富。逢盛、逢達叻是胡椒的盛產区,胡椒业大多由海南人经营。沿海一带的海盐、鱼虾和其他海產,不但供应全国需要,还有大量出口。白马沙滩一望无际,海水清澈,海沙幼细,是人見人爱的天然海滨胜地。成排的木制凉亭,售卖冷热食品,让人在享受大自然之余还能大享口福。只見这边是火烤肥鸡、香茅猪扒、串燒牛肉,清蒸花蟹,椰絲燻果,虾碎米粉。那边是清凉“苏沙”、冰冻红豆、香甜甘蔗水、润口树糖枳、札叶糯米粿,还有各式各样嗊吥小食,真是琳瑯满目。妇女是这裡的顶天柱,她们精巧的制作,热情的服务,加上甜美的笑容,别饒风韵的口音,令外地遊客无不印象深刻。

正是:清溪嬉水,小香港记忆无限;碧海逐波,嗊吥省风情万千。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2 16:34:04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二十)
山穷水尽 金城潮剧几成绝唱
柳暗花明 南国奇葩另发新枝


中棉建交后,中国领导人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先后访问高棉,经济代表团、妇女代表团及各个体育、歌舞、杂技代表团也先后莅临金边,为两国关系构筑友好桥樑。他们的到来,受到高棉人民和四十万华侨热烈欢迎。其中以王昆仑为团长,姚璇秋、范泽华为首的广东潮剧团访问演出,不但让高棉的潮籍侨胞欣赏到中国解放后脱胎换骨的潮剧艺术,更使这朵南国奇葩在全柬获得新的生命力。

潮剧是中国传统优秀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粤剧同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特别是旅居南洋各地的华侨,对家乡戏剧更有浓厚感情和兴趣。高棉是潮籍华侨众多的国家,因此潮剧在柬具有悠久历史,与旅棉同胞结下不解之缘。

谈到金边的潮剧历史,不能不提到“老玉春香班”。现在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可能对它还有点印象。我因孩提时,喜欢跟随父辈在剧院蹓跶,故对这行当深有感情。“梨春”是“老玉春香班”的专有剧场(后来改为中国电影院),地处安英街北端,紧靠集中市(老市)和长花园,与本头公庙宇、五帮公所遥遥相对。当年这一带最为繁华,汇集各行各业。“老玉”在此长驻占尽地利。四十年代是“老玉”鼎盛时期,剧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生、旦、净、丑一概齐全,“老生”瑶猜,音腔宏亮;“老丑”撷拾,唱做俱佳;“小生”妹仔,清新秀气;“青衣”美娟,音色柔美;“花旦”当时,刁蛮泼辣;“乌净”启剪,阴森险恶;“老旦”由敬芳反串、更是维妙维肖。他们演出的剧目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令婆挂帅征西”、“鸡爪山胡奎卖人头”、“莦端蒙一板打死江西王”等,深受观众喜爱。

到五十年代初,由于南越动乱,不少华侨子弟避难高棉,素有堤岸第一潮剧团之称的“中一枝香班”也移师金城,剧团由名“小生”文华挂帅,在金山戏院长年演出。由于编导手法创新,艺员表演投入,服饰美观亮丽,剧目内容精彩,故让人耳目一新。先后推出“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樊梨花降服盖苏文”等历史剧目,反应良好、座无虚席。

可惜好景不常。“老玉”因墨守陈规,逐渐被淘汰。不久,“中一”也因台柱文华急流勇退,人才流散而结束营业。后来虽有“新一枝香班”的潮剧团,但因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至此,潮剧在金边一蹶不振,逐渐淡出娱乐市埸。

五十年代末,姚璇秋旋风吹遍湄河两岸,潮剧死里回生,再次掀起高潮。姚璇秋、范泽华为首的广东潮剧团在“金凤”戏院演出连月,场场爆满。从此姚璇秋、范泽华、黄清城、翁銮金、李有存、郭石梅、吴林荣、莦南英、黄瑞英等潮剧艺员,声名鹊起,耳熟能详。“桃花过渡”、“闹钗”、“刺梁骥”、“井边会”、“芦林会”、“扫窗会”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剧目。

这期间,由香港东山电影公司等拍摄,由庄雪娟、方巧玉、丁楚翘等联合演出的潮剧电影“喜门环”,“吕蒙正”、“文武香球”、“红鬃烈马”、“刘明珠三审玉芝兰”等以及由陈楚惠、曾珊凤演出的“钗头凤”等在全棉陆续上演,甚受乡亲欢迎,成绩十分可观。

六十年代初,第一部国产潮剧电影“火烧临江楼”在金凤戏院放映,更是轰动,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接着姚璇秋主演的“苏六娘”“陈三五娘”在金塔戏院隆重推出,更把票房纪录推向高峰。不少阿伯、阿姆连续观看数场,欲罢不能。姚璇秋唱做双绝,一曲“花园践约”,绕樑不断。她非但长得端庄秀丽,唱腔更臻珠圆玉润境界。范泽华以“刘明珠”一剧,令人回味无穷,把一位坚贞、果敢、忠勇、机智的古代奇女子演得淋漓尽致。张长城、林舜卿、叶清发合力主演的“告亲夫”剧情离奇。剧中盖良才身为官家子弟,却拈花惹草、始乱终弃,更丧尽天良,对妻子痛下杀手。如此狠毒,实是天理难容,不杀难消观众心头之恨。叶清发演出格外逼真,令人咬牙切齿。而张长城之盖纪纲举手投足唱腔功力炉火纯青,“鬚功”更是出神入化,乃百年难见之老生奇才。林舜卿把一位正气凛然,忠奸分明、大义灭亲的深闺少妇演得令人五体投地。而纪录片“乳燕迎春”更展现潮剧新生代在新中国的茁壮成长,前程无限。

随着这些潮剧电影的影响,金边“东方”、“新青”、“凝雪”等华人团体为迎合侨胞需要,先后排演“断桥会”、“三哭殿”、“告亲夫”、“桃花过渡”、“陈三五娘”等剧目,获得各界佳评。至此,潮剧从职业剧团进入侨社进步团体,被赋与新的活力,并逐渐成为华人文艺生活的一部分,在那肥沃的土地上,盛开朵朵鲜艳、美丽、灿烂的花朵。

正是:山穷水尽,金城潮剧几成绝唱;柳暗花明,南国奇葩另发新枝。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