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沧桑拾遗》(系列柬埔寨回忆录)21——30
lisan 发表于:2017-1-3 16:55: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476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san 于 2017-1-7 14:07 编辑

编者按:
    系列柬埔寨回忆录《沧桑拾遗》作者“老牛”不是郑书平,而是吴长桂。

  “老牛”,原名吴长桂(吴春荣),是前柬埔寨《棉华日报》记者、编辑,现居巴黎。
    广西大学陈雅灵教授《汉河与溪流——中国与东盟语言文化论丛》书中提及柬埔寨文学,将“老牛的十八乐章”作者说成是“郑书平”(该篇原话:“柬埔寨郑书平的《沧桑拾遗》”)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汉河与溪流——中国与东盟语言文化论丛》作者:陈雅灵//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6-01//ISBN:9787509619957。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一)

大众娱乐 国粤语片广受欢迎

民族文化 高棉影业横遭扼杀


高棉原是个落后、封闭的蕞尔小国,娱乐生活十分贫乏。法制时期金边还有一间潮剧院作为消遣场所,后因生意萧条,入不敷出,只能关门大吉。五十年代初期,电影院开始发展,在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电影成为人们主要的业余享受。

独立初期,港产粤语片曾经盛极一时。“火烧红莲寺”、“黄飞鸿初试无影脚”等武打片疯魔整个金边城。关德兴、石坚、曹达华、林蛟、于素秋等功夫明星家传户晓,特别是关德兴领衔主演的黄飞鸿系列影片,成了他的金字招牌。关师父作为黄飞鸿崇高形象的化身深入人心,他那虎虎生风的正宗功夫,与剧中正气凛然、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深获人们的钦佩。后来香港“峨嵋影业公司”成立,其粤语武侠片如“七剑下天山”、“神雕侠侣”、“仙鹤神针”等均十分卖座。期间由新马仔、任剑辉、白雪仙、余丽珍、罗艳卿、芳艳芬、邓碧云、林家声等主演的粤剧电影以“听出耳油”为号召,也曾风行一时。后来红伶们更打破传统,拍摄了不少粤语时装歌唱片,不过似已逐步式微。与此同时,吴楚帆、张活游、张瑛、白燕、白茵、黄曼梨、卢敦、容小意等,以及后期的谢贤、嘉玲、周聪、江雪、林凤、南红、吕奇、陈宝珠、萧芳芳等所主演的粤语时装片,也颇受欢迎。

五十年代早期,由于中国刚刚解放,社会秩序尚未恢复,不少上海演艺界人士纷纷移居香港发展,因此香港电影业空前发达,涌现大批著名明星。陶金、刘琼、韩非、石挥、黄河、王引、王豪、王元龙、洪波、秦怡、王丹凤、李丽华、周曼华……等。他们演出的“火葬”、“海誓”、“海外寻夫”、“一江春水向东流”至今令人难忘。“火葬”、“海誓”、悲壮的爱情故事,充分体现一种“爱的纯真”和“爱的奉献”,感人肺腑。“海外寻夫”深入描绘动乱年代人间的悲剧,多少美好家庭遭受残酷破坏。那动人的情节,令人心酸,赚人热泪。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这部影片分“八年离乱”、“天亮前后”上、下两集,故事内容跨越战前、战时、战后整个大时代,揭露了日寇侵华的暴行,汉奸无耻、丑恶的行径,及中国老百姓在铁蹄下遭受的苦难,同时表彰抗日游击队不怕牺牲与敌斗争的英勇事迹。这些难得的大制作在金边演出十分轰动,佳评如潮。

五十年代香港永华制片公司,电懋影业公司先后迅速崛起,林黛、严俊等主演的“翠翠”、“金凤”、“亡魂谷”、“吃耳光的人”、“春天不是读书天”等影片,由于故事精彩动人,乡土色彩浓厚而深受欢迎。尤其是影坛新秀林黛,不但艳丽甜美,精湛的演技更让人拍案叫绝。“翠翠”美妙的歌声,“热烘烘的太阳往上爬呀,往上爬……”唱遍大街小巷。后来,香港影业钜子陆运涛因坠机身亡,电懋影业公司随之解体,邵氏公司则应运而生。曾拍了不少黄梅调歌唱片,如林黛、赵雷主演的“江山美人”,凌波、楽蒂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其插曲至今仍为人所传唱。后期,邵氏出品:岳华主演的“大醉侠”,王羽的“独臂刀”、“独臂刀王”、“独臂刀大战盲侠”,郑佩佩的“金燕子”,姜大卫、狄龙、陈观泰主演的“报仇”、“刺马”、“马永贞”。台湾出品:徐枫主演的“侠女”,上官灵凤的“龙门客栈”,林青霞的“窗外”,甄珍的“彩云飞”、“淘气姑娘”、“海鸥飞处”,张美瑶、柯俊雄的“几度夕阳红”,汤兰花的“负心的人”,还有李翰祥导演的“大军阀”、“骗术奇谭”等都是一时之作。其中“大醉侠”、“独臂刀”、“龙门客栈”片中采用新科技的武打场面,不但动作优美逼真,举手投足流畅自如,给人一种美感的享受,使港台武侠片进入一个新时代。而胡金铨导演的“侠女”更是武侠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该片故事悬疑诡异,情节高潮起伏,迷离曲折,曾在康城获得大奖。再后来由“嘉禾”出品: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又将武打片从特技回归武技,强调的是“拳拳到肉”的真功夫,李小龙的三部“绝片”奠定了他在港台电影界的一代宗师地位,更且名扬中外。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早期,金边的电影院只有少数几间如丽士戏院、娱乐戏院、中南戏院放映西方电影,几乎都是法语原音或法语配音。其他大多数放映的是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出产的华语片,且都是原音放映,可知这一时期电影市场的消费者是以华人为主。

六十年代中叶起,高棉民族意识逐渐抬头,开始有柬语配音的电影,后来电影公司相继成立,也出产不少柬语对白的本土电影,深受高棉人民欢迎。一批电影新星如李沙域、纳念、关山云等崭露头角,可惜七十年代的战乱,使柬埔寨的电影事业也中断了。

正是:大众娱乐,国粤语片广受欢迎。民族文化,高棉影业横遭扼杀。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lisan 发表于 2017-1-3 17:00:14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二)
主题健康 国产影片历久弥珍
商战激烈 金城戏院建新汰旧


中棉建交后,中国影片开始登陆金边市场。一部“葡萄成熟了”在娱乐戏院上演,连场整週爆满,轰动金城。国产片随后大量湧入。如“女篮五号”、“女跳水队员”、“青春之歌”、“林海雪源”、“红日”、“聂耳”、“地道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战上海”、“停战以后”、“羊城暗哨”、“51号兵站”、“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农奴”、“自有后来人”、“林家铺子”、“护士日记”、“李双双”、“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林则徐”、“甲午风云”、动画片“大闹天宫”、戏曲片“红楼梦”、“杨门女将”、“花为媒”、“关汉卿”、“追鱼”、“碧玉簪”……等等。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许多名演员如:赵丹、刘琼、陶金、秦怡、谢添、王丹凤、张瑞芳、仲星火、黄婉秋、祝希娟、杨丽坤等精湛的演技,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自有后来人”等,反映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进行勇敢斗争的英雄事迹。主人翁坚定、沉着、机智的性格与鲜明、生动的形象,令人难忘。“五朵金花”描写少数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追求美好爱情生活。女主角杨丽坤是一名彝族姑娘(剧中是一位白族姑娘),清新、质朴的表演风格,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情善良、秀丽、甜美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剧中多首悠扬悦耳的歌曲,更是作曲家雷振邦呕心沥血之作,流行至今,历久不衰。“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片中的许多插曲,也是侨胞们一直喜闻乐“唱”的歌曲。“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由刘琼、秦怡两大巨星联合主演,反映新旧社会两代体育运动员的命运和遭遇。“女跳水队员”描绘在红旗下成长的一群年青姑娘,在政府关怀和照顾下,健康成长。“红色娘子军”是著名导演谢晋精心之作,祝希娟的琼花是个坚强不倔的海南姑娘,在这部影片中,她把一个刚毅泼辣、敢于反抗地主恶霸欺凌迫害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緻。

在国产片深受金边市民欢迎的同时,香港长城、凤凰、中联、新联、新新等影业公司也推出许多精彩制作。由石慧、夏梦分别主演的“寸草心”、“女儿经”、“日出”、“抢新郎”、“姊妹曲”、“花花世界”、“故园春梦”、“望夫山下”、“不要离开我”、“新婚第一夜”、“白领丽人”、“烽火姻缘”、“碧波仙侣”、“金枝玉叶”、“王老虎抢亲”等,在当年都创下骄人的纪录。关山主演的“阿Q正传”、英俊小生傅奇,联合两大美女陈思思、王葆真演出的“五虎将”、“樑上君子”、“云海玉弓缘”,江汉的“我来也”,吴楚帆的“豪门夜宴”,白茵、周聪的“苏小小”,张活游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大型歌舞片“朵朵红花向太阳”都深获观众的好评。

国产影片和香港爱国进步影业公司的制作,因其主题健康、故事精彩、拍摄认真而为广大侨胞所喜爱。

随着各地区影片大量湧入,电影院就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五十年代初期,粤语片主要在“金山”、“中国”、“天河”三间戏院放映。票价低廉,但设备也相对简陋。六十年代初,为免遭淘汰,“中国”重建后改名“金都”,“天河”变成“巴戎”。为迎合潮流,全部放映港台影片或菲律宾神怪片。如“鱼美人”、“蛇髪美人”等。“中南”重新装修,改名“美丽都”,改为放映港台影片。当年除国语片一枝独秀外,印度出品神怪歌舞片,也深受土著喜欢,例如“月宫宝盒”等。“乐宫”、“皇后”、“皇都”是印度片的大本营。国产片初期很多在“金凤”放映,由于“金凤”设备破残旧,好影片在此上演,未免可惜,于是各界侨领集资购买新址,终于建成一座宽敞、舒适、设备齐全、美仑美奂的新型电影院——“金塔”。六十年代中,金边新区崛起,“苏利亚”、“蓬栢”、“唔哥”、“皇冠”、“皇都”、“大金营”等,成为金边市民的新宠。

正是:主题健康,国产影片历久弥珍。商战激烈,金城戏院建新汰旧。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4 17:22:00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二十三)
脍灸人口 中越佳肴名扬遐迩
别饶风味 粤潮美味誉满城乡

高棉首都不算大都会。一九七0年的和平时代,只有四十万人口,其中一半是华侨,大多聚居在市中心或近郊,从事商业或与商业有关的行业或工作。当时金边华侨大部份是潮州人,其次是广府人和福建人,也有少数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话在这里比高棉话还吃香,故金边有“小潮州” 之称。

由于华侨众多,饮食业自然以中菜为主。况且人工低廉、赋税轻微,原材料又都是本地土产,各种饮食价格相当便宜。一杯冰冻咖啡仅三里埃,(当年一美元兑换五十五里埃) 一碗肉设粿条五里埃,云吞汤面六里埃,沙爹牛肉炒粿、杂锦福建炒面也只是十里埃,这还是正式店铺的价格。更经济实惠的是菜市场里附设的或沿街叫卖的小摊贩的零食,一碗椰汁白豆粥、清凉树糖籽、冰冻三色苏沙都是一里埃。特别是下市仔的“肥婶炒粿条” 生意最为红火,在老板娘“肥婶”的掌镬下,全家动员,一碟又一碟香喷喷的“韮菜、荳芽清炒粿条” 送到顾客面前,加上甜美的笑容和周到的服务,仅是一里埃的消费,实是超值之至,难怪许多学生和女教师都是这里的常客。

金边饮食业相当发达。茶室、咖啡馆、小食店、餐厅、酒楼遍布全市,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间食肆,饮食十分方便。早晨五奌多钟各茶室、咖啡馆开始营业,专门供应咖啡、奌心、油条、粉面,中午和晚上增添各式碟饭。茶室、咖啡馆中,不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例如兴兴、唯一、东亚、香港、进兴、东南、同嗜、大新兴等等。“金边粿条”必不可少,后来许多茶室又增加“肉设”面和粿条。除了例牌的粉面、飮食外,其中也有别具风味的特色饮食,诸如兴兴、唯一的粤式奌心,进兴、东南的海南鳮饭,其中东南还有潮州粿汁等。一些酒家也做早市生意,例如华群、泰山、新乐园等,相对较为高档些。此外还有以经营西式茶餐业务为主的,老牌如普明街的“公生”,早期是许多商人“饮咖啡”联谊谈生意的场所。后来,这类茶餐厅又新增了许多,如金华、仙都、大金城、夏威夷等。以西式饮料、饼食、雪糕等为主,有的也兼营中式粉面。最奇者许多不以卖酒为主要业务的,却冠以“酒吧”之名,似乎有意与普通“咖啡店”互别苗头。

至于以食为主的食肆餐厅,更是百“家”争“名”。其中早期的“平民快餐店”是快餐行业的佼佼者。“平民”地处安英街中段的繁荣地带,面对旧大金城广场,与下市仔斜里相望,快餐店的东主是越南侨民,服务生清一色越南小伙子,个个工作认真勤快。全天候供应各类经济美食,其中香茅猪扒饭,火烤肥鳮饭、猪皮肉丝饭、卤肉鸭蛋饭…等等,深获顾客喜爱,经常大排长龙。“旺记”饭店的烤鸭誉满城乡,许多“水客”、四乡老板前来京城公干,都会到“旺记”尝尝名厨们的手艺,自然烧鸭这道菜绝不能少。而以甜醤调配的“广怡盛”烧鸭却是别饶风味,其特制的炖乌龟、炖乳鸽在金城也是一绝。

潮州菜馆中,南潮、老山海、厘厘、林松等都是深受同侨赞誉的老字号。其供应的芥菜鳮、鱼头芋、锦绣蟹枣、酥炸大肠、什锦火锅、开胃酸鱼汤等,脍灸人口。这些潮菜馆不但平时高朋满座,逢年过节,外卖生意也十分红火。说到吃鸭,粤菜的“烤鸭”无疑香酥可口,而潮菜的“卤鸭”也别饶风味。当年的“王良春卤鸭店” (老王卤鸭) 即以此一味而誉满金城。而以卤鸭入汤配以面条的“鸭面”则是“老潮利鸭面店” 独树一帜的招牌菜,成为顾客的“不二”之选,且每不以一碗为满足,以致“鸭面食续”(再要一碗鸭面) 成为金城潮侨的俚语。

谈到金边的小食,更是各有特色,不胜枚举:铭记云吞面、阿强红荳冰、万香清补凉、生成牛杂粉、大鼻炒粿条、高棉牛肉丸、海天椰汁苏沙、奇珍沙爹火煱、侨珍红茶莲子汤…品种繁多,价亷物美,顾客百食不厌,消费之后,赞美不绝,总有回味无穷的感覚。而新街市西侧唔哥戏院附近的大街小巷,每当华灯初上,必定人潮如涌,这里大小摊位星罗棋布,各式冷热美食,看得你眼花潦乱。这边是清炒尖米丸、香炸豆腐干、牛肉炒粿条;那边是马蹄蛋花汤、越式剪刀粿、西式碌叻饭,既经济又可口,深受大众欢迎。沙示立市洛空剧院斜对面一座大院子里,每当夕阳西斜的时刻,必定挤得水泄不通,一群手脚灵巧的越南少妇,生起成排火炉,开始一天工作。原来她们正在制作越南驰名的“宾朝”(越式油煎鸡蛋萡饼) 。只见主人家三两下工夫,一个个香脆可口的“宾朝”端送到顾客桌上。难怪不少人骑着自行车,驾着私家车远道而来。这里还供应名目众多的泰式甜品、颇受欢迎。

金边的大酒楼如华群、国民、泰山、仙都、湄江、新乐园、赛蓬莱、新蓬莱…等等,声名远播,师傅们的烹饪技术深获食客的认同和赞赏。各大酒楼不但饮食丰盛,经常推陈出新,小菜鲜美,点心精巧,大菜华贵,滋味俱佳,更富有热带风味。特别是华群的椒盐乳鸽、豉椒凤爪,冬菇炇鸭掌,江南百花鸡;新乐园的红烧鱼翅,蟹肉花胶,都是婚宴,寿宴必不可少的佳肴美味。

正是:脍灸人口,中越佳肴名扬遐迩。别饶风味,粤潮美味誉满城乡。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4 17:26:49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四)
尊贵显赫大皇宫金碧辉煌
主权象征独立碑庄严雄伟
金边对于世人来说,它不像曼谷、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那么繁华热闹,更不像巴黎那么美丽典雅,宛如一位风姿綽约的贵妇。它在人们眼中就似一位朴实无华,天真纯洁的农村少女。卅四年的岁月,我的儿童、少年、青年时期,都在这座小城市里欢乐地度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我脑海里烙印了许多美丽的回忆。

金边是高棉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个景点遍佈全市的旅遊胜地。最出名的是四臂湾前金碧辉煌的大王宫,庄严雄伟的独立碑、典藏丰富的博物馆、一塔擎天的塔仔山、建筑奇特的中央市场、还有养育五百万人民(1975年以前)的湄公河。只因当年大家为学习、工作、生活日夜奔波,没有好好去欣赏眼前的美景。正如生活在花都的巴黎人,对凯旋门、圣心院、塞纳河、凡尔赛宫、庞比杜中心、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这些名胜古迹,虽然熟悉,却谈不上深入了解。不少人生活了几十年,从没领会攀登到铁塔的顶端,遥望这世界的名城,心胸是何等的广阔、心情是何等的开朗、花都是何等的美丽迷人、今天的我们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

金边这座城市在十五世纪以前,还是一片荒凉,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当年高棉的首都设在暹粒的吾哥,故称吾哥王朝。吾哥王朝末年,国势衰落,而邻邦泰王朝相对鼎盛,实力强大。毗邻泰境的马德望、暹粒两地经常遭受强邻入侵,为避免侵略者的骚扰、破坏和洗劫,便于1434年迁都金边。从此高棉进入一个新时代。

金边原名百囊奔。至成为高棉新都之后,历经五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在施哈努亲王的统治下,渐为世人所熟悉。这座小城市不少景点充分体现高棉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风格。而法国近百年的统治和经营,不少建筑物也留下法兰西特有的美丽色彩。中央市场(新市)建于1935年,是由一位法国人所设计。这座超级的购物中心,远眺象吾哥窟的莲花蓓蕾,走进市场中心,才发现这个庞然大物竟然没有一樑一柱,可见当年设计师是何等的功力。从圆顶下的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放射的长翼形地带,更像一个特制的螺丝,整个造型既奇特又美观,中央市场是金边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地方。从花卉、蔬果到土特产,从猪肉档、牛肉档到生鱼档,从服装、布料到陶瓷器,无论食品、用品,在这里应有尽有,而各式各样的冷热零食,更是全天候供应。犇馿粿条,水饺汤面、潮州粿条、什锦猪红粥、米粉咖喱鱼、糯米白荳粥、椰汁凉粉、马蹄蛋花汤、开胃清补凉、笋粿、韮菜粿……,既丰盛可口,又经济实惠,深受市民所喜爱。

独立碑是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物,它是为纪念高棉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摆脱法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兴建。施哈努把1953年11月9日定为国家独立日,而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于1958年3月落成。当年曾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这座朱红色的新型建筑有37米高,共分七层,上刻有神蛇一百条,象征神圣的力量,战胜世间一切邪恶和魔鬼,保卫国家得以和平安宁和繁荣昌盛。

国家博物馆,地处大王宫北侧,与“王家田”广场遥遥相对,由主馆和围绕中庭的三个陈列馆组成。它是1917年法国人设计,并开始兴建,花了三年时间,于1920年竣工。这里保存了许多高棉民族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石碑、陶器、石雕像、青铜像和各种各样的乐器、工艺品。庭中的莲花池和池边的芭蕉树点缀了这座近百年建筑,让它更充满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

塔仔山是金边唯一的小丘陵,坐落于市中心安英街北端。这里绿荫处处,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丘陵的顶端矗立一座卅米高的佛塔,塔尖直插云霄。登山石阶路两侧的扶手细刻有高棉民族风格的七头蛇,栩栩如生。佛塔旁边有一座庄严美丽的寺院,寺院里供奉多座佛像,供善男信女膜拜。山底下兴建许多小佛塔,据说这是安葬历代高僧骨灰的圣地。在佛塔周围还有几个凉亭,游客在此遥望塔山,对此胜地别有感觉。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从瀾滄江流入中南半岛。经缅甸、寮国、泰国、高棉,由越南入海,这条伟大的河流与六国几亿人民息息相关。金边市最繁华地带在湄公河西岸,东岸的水净华半岛,白布等小村落大部分是庄园,林立的高脚屋和密集的芭蕉树,椰子树有序地交错,构成一幅充满热带风情的绚丽画卷。湄公河四臂湾是个天然游泳池,年轻男女在此大显身手,也是一种享受。每当送水节来临时,湄河岸边人山人海,日间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小伙子摇旗呐喊,奋勇争夺前茅。夕阳西下之后,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的灯船开始出巡,闪烁的灯光,照亮天际,人们喝彩的声浪此起彼伏,把这传统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四臂湾前的大王宫是金边最为亮丽的景点。王宫是座长方形建筑物,长435米,宽402米,高大的城墙围住廾多座大小宫殿。王宫东面中央是检阅台。最大的堦玛利宫设有国王宝座,宛如中国的金銮殿。宝座精巧的雕刻配上黄金宝石,更让王庭显赫尊贵。这里是接受百官朝拜和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每当国王华诞前后三天,大王宫特地开放让老百姓参观,以显示王室与人民的亲密关系、国王对臣民的关爱。这期间,参观的人群如过江之鯽,整个王宫拥挤得水泄不通。王国的建筑具有高棉民族的传统风格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各个宫殿的顶端都有高高的尖塔,屋脊的两端尖尖翘起,造型奇特美覌。走进王宫只见到处金光闪闪、壮丽辉煌,令人流连忘返。

正是:尊贵显赫,大王宫金碧辉煌。主权象征,独立碑庄严雄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4 17:31:13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五)
离乡别亲  男丁避战下南洋
尊老爱幼  媳妇持家守梓里
故乡,一个多么亲切的名字,曾带给我无限的遐思和幻想。从孩提懂事时开始,不断听父、母亲讲述故乡的故事。在遥远的中国,一个落后的山区,那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务农为生。一座座青山环抱着一望无际的稻田,成排的小茅屋从山脚下往山腰兴建,一条条小溪从田垄中穿过,这依山傍水的景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农村美景。在那幽静的村庄里,有我敬爱的祖父、祖母、叔叔婶婶及众多的兄弟姐妹,一个拥有四、五十人的大家庭,大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那就是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清朝末年,祖父、母带着几位姑姑从靠近闽南的粤东山区移民至揭阳县、西门外、东园镇、赤岩头乡、白木成村。(现属揭西县管辖)。父亲和四个弟弟就在这小山区里诞生。祖父、母膝下共有九个儿女,父亲虽为大哥,可上有四位姐姐,这些姑姑和叔叔,除三叔、四叔外,其他几位我从未谋面,只是根据父亲讲述家史时,留下模糊的印象和一段段曲折的经历。

二十年代末,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内战爆发。中华大地硝烟四起,无辜百姓深受其害,国民党大抓壮丁,人心惶惶。祖父决定把几个男丁遣送出洋。父亲、二叔、三叔当时经已成年,被安排乘“红头船”先下南洋。父亲首先来到安南(也即包括越南、高棉、老挝的印支联邦)投靠大姑母。因大姑丈在法属印支三邦交遊广阔,生财有道,稍有名气。父亲初抵番邦,人地生疏,风俗廻異,语言不通,举步维艰。虽寄人篱下,总比其他举目无亲的“新唐”好得多。只可惜,大姑丈出身名门,自幼在家乡养成抽鸦片恶习,出洋后,他老人家无人管束,更是变本加厉,难以自拔,虽长袖善舞,能说会道,却终日流连于鸦片烟馆,生意未能亲力亲为,加上所托非人,到我懂事之时,已是家道中落。如此人才,沦落至此,实是万分可惜。

父亲出洋之时,本想带同母亲和大哥同行,却遭祖父阻止。因长孙如幼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祖父坚决留下大哥继承大房香火,母亲为抚养儿子无可奈何地忍着心中悲痛,与结婚才几年的父亲挥泪告别。谁知道,这一别就整整十二年。

十二年,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孤独、彷徨、寂寞、无奈时刻伴随着母亲。作为长媳,上要侍奉公婆,下要照顾幼儿,又要面对成群的小叔、妯娌、侄儿、侄女,稍有失错,周围指责声浪铺天盖地。幸而母亲是位善良、贤慧的中国农村女性,虽目不识丁,但作为长媳,特别在祖母逝世后,她挑起了家中重担,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精神,为吴家树立了良好的楷模。这一切,都在我避难泰国时听三叔父亲口所述。三叔父经常赞扬母亲为人正直,处事公允,尊老爱幼。她在吴家身为大嫂,却肩负慈母之责,对长辈毕恭毕敬,对小辈关怀备至。后来她的离去,令一家大小依依不捨。

在大哥十岁当年,祖父为了防范母亲带走大哥,特地为大哥定了一门“娃娃亲”,她就是大嫂巧娇。据母亲所述,大嫂也是一位贤妻良母,成亲之后,曾为大哥生了一男一女,不幸在我来法不久得了重病,我们叔嫂还未曾相见,她就英年早逝,十分可惜。幸而一对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对大哥十分孝顺,当可告慰大嫂在天之灵。

正是: 离乡别亲,男丁避战下南洋。尊老爱幼,媳妇持家守梓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5 17:07:40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六)
过番创业克勤克俭谋发展
别子会夫亦苦亦甜庆团圆
我父亲出生于清光緒廾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大清帝国自道光皇帝登基以来,国势日衰。一场鸦片战争,充分暴露清廷的懦弱、无能和腐败。中法战争、火烧圆明园、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土的丧失、巨大的赔款,让早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更加倍受煎熬。有志之士,求新求变,可是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康梁变法功亏一簣,就是明证。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揭竿而起,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等野心家手里。袁氏称帝虽以失败告终,可各地军阀山头林立,为争夺地盘,兵戎相见。军阀混战的局面,首当其冲者乃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大家日夜生活在驚慌、恐惧之中,生命、财产毫无保障。为寻求和平和安定,不少人离乡别井、渡海出洋,另谋出路。我父亲也在这一浪潮中,孤身来到了安南。

父亲抵达安南后,先在大姑丈门下帮忙料理部分业务。由于父亲在家乡时曾读了几年私塾,写信、打算盘都能胜任,大姑丈就委任父亲负责“外勤”之职。经由多年锻炼,父亲在商场上广结人缘,积累经验,省吃俭用,稍有积蓄,决定离开大姑丈,自立门户,独闯天下。由于他老人家为人正直宽厚,处事认真负责,深获周围朋友信赖和敬重,大家都愿意给予支持和帮助,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非常重要。亲朋们的爱护和鼓励,让父亲更有信心和毅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他首先选择“水客”这一行业,川走金边和越南下六省之间。因为当“水客 ”本钱少。风险不大,成功端赖人缘和信用。

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几年奋斗和努力,终于闯出一些名堂,初步紥下稳固的基础。面对当前的顺景,父亲开始考虑个人问题,他深深地体会到孤家寡人的日子,并非长久之计。成功的男人,需要一个安定的家,一位贤慧的妻子,于是决定把母亲接到高棉。那已是一九四0年,距离别家乡已是十二个年头。这时大哥已经是十七岁的小伙子,年青力壮,高大威猛,是吴家特别仰仗的劳动能手,况与大嫂经已成亲,祖父坚决把他留在身边,継承“大房”在唐山的香火。这一来相依为命十多年的一对母子,好端端又被无情拆散,母亲只好怀着矛盾的心情,无可奈何抛下亲生骨肉,越过万水千山,远渡重洋,南下高棉与父亲相会。

母亲抵达高棉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燃烧至印支三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更不巧的是,在这烽火连天的时刻,我偏偏来到人间。我的出生当然带给父母亲一种希望和欣慰,也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一点温暖和欢乐的气氛。但同时两位老人家也要绞尽心思计划如何保护吴家这条命根子。一九四五年初,就在太平洋战争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即将投降前夕,盟军对金边狂轰滥炸,父亲终于决心暂离这危险之地,避难到越南的搐臻,一家三口开始了难民生活,这就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大逃难。

正是:过番创业,克勤克俭谋发展。别子会夫,亦苦亦甜庆团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5 17:11:11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二十七)
盟军轰炸 避战祸迁居下六省
日寇投降 迎和平重返金边城
一九四四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白热化。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在斯大林领导下,成功击退德国法西斯的强大攻势,在部份战场开始反攻。希特勒一统欧洲,建立德意志大帝国的美梦即将破灭。而亜洲战场,日本军国主义勾画大东亜共荣圈的妄想也渐成泡影。中国人民和东南亜各国人民经过長期浴血奋战,即将迎來最后的勝利。而英、美、法等盟国先后对日宣战,更加速日軍失敗命运。东条英机雖作垂死挣扎,却已回天乏术。其时佔领金边的日军,在法国战机的猛烈轰击下,伤亡惨重。当年我才三岁多,依稀记得堆積如山的日军屍体,被一辆辆军车经大街运走,情景惨不忍睹,这也是侵略者的可悲下场。恐怖的场景,在我幼小心灵中烙下深刻印象,至今难以磨灭。战爭的代价如此惨重,野心家们的罪行实是罄竹难书。

父亲为了家人免遭战火吞噬,决定冒险穿过烽火连天的柬越边境前往越南避难。毕竟他老人家在越南下六省生活多年,那里有他衆多的亲朋好友,有他更为熟悉的安全环境。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隨后在南越搐臻市度过整整一年的难民生活。

记忆中,搐臻是个中型城镇。那裡住了许多潮州人。后耒我才知道旅居南越的华侨的分布:堤岸是廣府人的天下,而潮州人大部份聚居於下六省,特别搐臻一帶更是潮州帮群的世界。因为父親懂得讲一些越南话外,其他语言一竅不通。他也只能结交讲潮州话的朋友。所以搐臻成为避难首选之地。

在這避难的一年中,与父亲打交道的叔叔阿姨,来来往往络绎不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良兴叔叔,良兴叔比父亲小十来岁,他尊称父亲为大哥。每次到访我家,必定带来许多見面礼,如玩具、饼干、糕奌、生菓……等等。还经常带我前往歺馆享用虾饺、烧賣和大肉饱。当年他新婚不久,尚未有儿女,看我天真、调皮又可爱,就視如己出,我也对他格外亲切和好感。我们两家来往十分密切。

十多年后,我才知道良兴叔是父亲生意上的好伙伴。父亲负责金边业务,良兴叔坐鎮堤岸、统筹全局,大家通力合作,让两地货物顺利流通,从中获利,这种工作关系一直维持到高棉—南越两国断交为止。

这期间良兴叔曾多次蒞临金边,特别每年春节前夕,父亲与他结总賬的时候,是我最为高兴的日子。一个压岁的大红包让我三天的节日过得十分惬意和多姿多采:看电影、吃粿条、购买连环图和书籍……一切的消费都从大红包裡得到足够报销。其实良兴叔令我最为怀念的并非他那厚重的礼物。印象中,他不但拥有一副英俊的面孔、魁伟的身材、亲切的笑容和翩翩的风度。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中国人中出身草根阶层的百姓那种善良,纯朴的本质、坦诚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让我十分折服。记得在高棉—南越两国因政治倾向分歧而中断外交关系的最为艰难的日子里,父亲筹办的一大木船绿豆恰好从金边运往堤岸,资金尚未回收,两国宣布中止一切交往,消息传来,宛如晴天霹雳。当年不少商家也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但政局如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过,十多年后,龍奈发动政变,推翻施哈努亲王,建立亲美政权,与南越阮文绍政府打得火热,两国又恢复外交关系。父亲于是看准时机,马上飞往堤岸面会良兴叔。这时的良兴叔已今非昔比,生意越做越大,数间商店成排地屹立在堤岸的商业中心,也许是发了战争财的缘故吧。总之,十多年后,他已是大富大贵的人家。見到父亲到來特为高兴,不但热情接待,还主动提起那遗憾的往事,并十分慷慨地把一条長达十多年本已发霉,难以追回的旧賬,连本带利归还父亲。良兴叔这一仗义之举,对我们这个小康之家来讲,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话说我们一家在搐臻生活了一年多,这期间父亲也经营一些小本生意来维持家计。一九四六初,战争完全结束,印支三邦的交通全面恢复,商业活动也正常运作,父亲决定带领全家返回金边。

正是:盟军轰炸,避战祸迁居下六省。日寇投降,迎和平重返金边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7 14:03:22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二十八)

战火无情 天降横祸遭浩劫

亲朋有义 同伸援手度难关




一九四六年初,二战已告结束。搐臻市也恢复了往日繁荣景象,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回想起过去一年多来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父亲不但为生活忙碌、奔波。还要日夜担心妻儿安危。毕竟母亲初抵番邦,少见世面,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寸步难行。和平初期,虽无硝烟,但盟军战机不时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猎物。尤其当警报声响起,市民们惊惶失措,人人感觉无情的战火,似乎又降临,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


四六年底,父亲决定离开南越,重返高棉。多年的拼搏,金边才是父亲根基所在。打从当外勤起,因大姑丈的企业总部设於金边,父亲每次完成任务后,必定在金边逗留一些日子,直到接到新的工作。久而久之,金边与父亲结下了不解之缘。况且那时的高棉是个滞后地区,正待开发,潜力无限。金边又是潮籍族群特别集中的城市。相对于越南人的聪明敏捷,而又灵巧善变得令人难以捉摸,高棉人显得特别憨厚和顺。他们虽然大多目不识丁,但心地善良、为人厚道。特别是生活在乡间或偏远山区的土著,更是纯朴,他们蜗居在那破旧的木屋、茅寮里,日作夜息,一碟“波罗复”(咸鱼酱),一碗粗米饭,一日三餐,日子就是这么度过。


其实父亲离开搐臻市最主要原因,后来我才知道,在南越这段日子,他老人家不但为解决生活而操劳,还经常与良兴叔商讨彼此合作,共同发展的计划。


父亲与良兴叔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研讨后,决定携手开辟一条生财之道。当年,印支三邦在法国长期统治和经营下,命运各不相同。越南地广人多,物产丰饶,地理条件优越,在法国人眼里是块宝地,蕴藏无限生机。因此法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特别把西贡建成“东方的巴黎”,虽然首府河内是越南的政治中心,但是经济枢纽却是西贡。西贡曾与曼谷和仰光并列世界三大米市。金边和永珍的舶来品乃至日用必需品,大部分由西贡进口,转运供应。因此父亲和良兴叔就决定兵分两路,父亲负责在高棉收购土特产:如绿豆、花生、芝麻、胡椒……等,然后由“驳载”(木船)运往堤岸,交由良兴叔全权处理,资金回收后,在堤岸购买日用品,运返金边批发给零售商。这一来一往,两头获利,年终再结账,盈利两家对分。后来数年这种良好合作关系的维持,让两家生活条件迅速改善,逐渐过好安稳日子。


只可惜,好景不常。日本投降后,法军捲土重来,这时的印支人民已非二战前那样逆来顺受。他们开始争取本民族应有的权利。特别是越南人民,在胡志明领导下,展开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一场独立战争随之爆发。越盟游击队对法军四处伏击,给统治者以致命打击。但无情的战火也同时又一次吞噬善良百姓的生命和财产。这期间,良兴叔的运输船曾经从西贡啟航不久,中途被游击队当成法军的军用物资运输船,一炮击中,大木船马上沉没,全船商品化为灰烬。真是祸从天降!遭此浩劫,对於小本商人来讲,岂只损失惨重,简直血本无归,顿时面临破产边缘。幸而当时获得许多好心商家的谅解和支持,非但不追讨定金,还让商品缓期交货。在大家鼎力相助下,逐步度过难关。


回想当年一幕,真是感慨良多,那年头与今天这世道真是天渊之别。当年的高棉华侨,人与人之间,多麽坦诚和宽容。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都是异乡求生活,急难相扶,视为本分;见死不救,为众人所不齿。再看当今世界,慷慨仗义之举,已不復多见,宁不令人感慨!


正是:战火无情,天降横祸遭浩劫。亲朋有义,同伸援手度难关。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7 14:04:35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廾九)

结社建庙 身在异乡求护佑

兴文办学 泽被后代得传承




我们一家三口返回金边后,父亲与良兴叔正式合作经营其越柬贸易生意。战后的金边苦不堪言,处处留下战争痕迹。商家们面对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的景况,唯有惨淡经营,希望市场早日复甦。父亲处此风口浪尖,只有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一年后,局面开始好转,我们一家生活才逐渐安定。


一九四八年初,我刚满六岁,父亲跟母亲商量安排我入学念书。老人家认为读书能长知识,身怀一技之长,不但容易找到好职业,学有所成,更有条件发展。而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学问”之类大道理一窍不通,只知道孩子年纪太小,天性调皮捣蛋,离开身边,缺乏管教,难以放心。父母各持己见,最后还是父亲拍板定案,我也很不情愿地背着书包乖乖地走进校门。


当年我们家经济条件并非宽裕,父亲只能在安英街一间“纱龙店”楼上租个小单位,面积二十平方米左右作为棲身之处,一家人省吃俭用,日子倒过得无忧无慮,我也就近被送进端华学校。


端华其时是高棉华文学校中的最高学府。除正校外,还附设两处分校。当年正校建于市中心“大街”中段的繁华地带,面对朱潮丰大仓库,与大金城游乐园斜里相望,左边紧邻“平利来钟表行 ”、“乐园饼家”和“兴兴茶室”等,右边隔着赫沙干街与“唯一咖啡店”相对。新建的大礼堂贴近旁门,出了门对面是“新新木屐店”。屐店的街边有一个书报亭,那是“王生利书局”的前身。后座的中学部楼下是“兴文书局”,专门供应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书籍和杂志。中柬建交后,学习中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新新木屐店”也改成书局文具店。当年的几间书局都可以买到“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世界知识”、“大众电影”等杂志。香港和大陆出版的进步书刊小说也应有尽有。第一分校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物,临近洞里萨河的合兴街(赫沙干街首段),环境幽静,是适合学习的好地方。第二分校位于安英街南端,与闻名遐迩的“王家田”、“博物馆”、“大皇宫”近在咫尺。学校的北侧是乌那隆寺和中央大监房。校方特别安排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在两处分校学习。


四十年代的端华,学生还不多,活动场所相当宽敞。从正大门进入是一个大操场,大门右边有一个小门,迟到的学生必须从小门通过。小门旁边是门房。门房叔叔除看守门户外,还负责敲打上、下课、放学等钟号。门房旁边有一株百年榕树,人们称它为“神树”。茂盛的树叶覆盖操场一角,在此休闲、聊天也是一种享受。当年还有不少善男信女在“神树”底下烧香膜拜,祈求神明保佑。穿过操场向正前方走去,就是潮州会馆辖下的“协天大帝”神庙。“协天大帝”也即关羽,俗称关公,是金边市民最为尊崇、敬仰的神明。每当元宵遊神时,“协天大帝”的神轿必定走在最前方,且有喧天的鼓乐,为其鸣锣开道,好不威风。神庙香火十分兴旺,每逢节庆时,整个操场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踏进校门的最初三年,我在正校度过,课室在“庙宇”的旁边。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在东南亚一带,特别是高棉和泰国,学校与庙宇总是紧邻而在,像是一对双胞胎。这种景象的产生和存在,其来已久。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因战祸连年,不少中国人为生活所迫而离乡别井,漂洋过海。当年,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移民首选之地。二战之前,南洋各国均被英、法、美、荷等列强所统治,既不民主、也无法制。而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政局动荡的年代,对海外华侨面临种种不幸的遭遇,完全无能为力。在这种环境下,华侨只能自求多福。由于个人力量十分渺小,同乡关系自然而然成为集结力量的纽带。因此各种同乡组织应运而生。除同乡关系之外,文化认同也是同乡组织得以建立、维系、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也包括宗教信仰认同,其中当然首推“神道”信仰。“神明”在华人普罗大众的心目中,既是善良百姓的庇佑者,也是事业成功、财富获得的力量,既是善恶是非的仲裁者,也是惩恶扬善的力量。“神明”既是普罗大众善良愿望的化身和敬畏的神秘力量,自然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种社会环境中,成为先侨的普遍信仰。各种同乡组织几乎无不建造神庙,以供乡亲膜拜祈福。五四运动之后,新式学堂开始见于中国各地,流风所及,散居世界各地渐告安定的华侨,也因文化传承的诉求日见强烈而纷纷有创建中文学校之举。在当时文化界、教育界的力量难以承担独立建校的情况下,知识界和侨团中的有识之士,在广大侨胞支持下,乃在各种同乡组织的框架内,建立中文学校,于是也就形成学校和庙宇总成紧邻的有趣景象。大家几十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在一起。直至后来,教育界力量日见壮大,而时移势易,“神道”意识的信仰也稍见淡化,各地侨校才逐渐从原来的框架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的独立机构。


正是:结社建庙 ,身在异乡求护佑。兴文办学,泽被后代得传承。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lisan 发表于 2017-1-7 14:06:19 | 阅读全部
沧桑拾遗

百年人事,沧海桑田。回忆

以往,偶有所拾,随笔记下……

老牛

(三十)

百年大计  众侨贤规划从新

一片丹心  郭校长鞠躬尽瘁





中国人移民高棉,已有千余年历史。据元人周达观在其“真腊风土记”一书所述,十三世纪末叶的吾哥王朝,已有华人生活在吾哥城中。华人带来的器具,如雨伞、鐡锅、铜盘、木梳、针线……等,为土著所欢迎。因华人移民人数有限,且大部分为壮丁,其中有些人就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列强虎视眈眈,鸦片战争充分暴露大清王朝的腐败。面对千瘡百孔的破碎山河,老百姓深感前途茫茫,唯有另谋出路,走出困境。而列强的入侵迫使清廷门户大开,沿海一带,特别是闽粤两省居民,纷纷冒险出洋外闯。临近中国的安南(包括越、棉、寮三国)、暹罗、星马、印尼、菲律宾等国家成为首选之地。


到了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已使金边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个以华人为中心的商业圈逐渐形成,在经济方面占了主导地位。华人的迅速增加,移民居留的稳定和经济能力的改善,促使要求华人子弟掌握中华文化的意愿和成立华文学校的诉求更加强烈。一九0七年,金边的潮州人终于创办了一间华校,到一九一四年扩大成为端华学校。二十年代中叶。端华学校发展到有一定规模,逐渐步入正轨,据李少阁老先生生前忆述:从一九二六年开始到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十三年间,先后礼聘谢德之、邱兴才、许宏才、李明良、魏平等五位教育界前辈,出任端华校长。这期间,李少阁老先生曾担任端华训育主任一职。李先生后转入商界,开办“復兴书局”,并荣任学校董事会董事经年。当年復兴版教科书即由“復兴书局”编印。


四十年代初,鉴于学校规模已难适应需求,在各界殷商和热心人士大力推动,精心策划下,终于把端华学校改造成一所属于潮州会馆的公立中学,并前往越南聘请郭殿宝先生出任校长。


郭殿宝先生,广东省潮阳县南阳乡人。自幼好学,深怀报负,年轻时在国内接受优良教育,毕业于汕头市礜石中学。可惜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加上国民党政府腐败,郭先生空有爱国之心,却难以施展,不得不远渡重洋来到泰国投身于华侨教育事业。当年郭先生春秋正盛,风度翩翩,性格忠厚,满腹经纶,令同事们十分折服,深获大家的赞誉和尊重。在许多先贤前辈的支持下,出任泰国首都曼谷市“新民学校”校长。“新民学校”在郭校长努力经营下,办得有声有色,校政蓬勃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在郭校长领导下,学校经常举办宣传抗日救亡的遊艺会和演讲会,并发动侨胞出钱出力,积极支持爱国抗日运动。郭校长的爱国正义行为,在群众中获得极高评价。却因当年泰国政府执行亲日路线,视此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结果,郭校长和该校教务和训导两位主任先后被泰国军警所逮捕、监禁。郭校长在那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饱受折磨和虐待。三年悲惨的铁窗岁月,恶劣的环境终于给他带来一身疾病。后经郭氏宗亲及诸亲友极力营救,才获得当局改判为驱逐出境。


郭校长离开泰国后,带着妻儿抵达越南。这时,适逢金边市潮州会馆将过去公助私办的端华学校收回,改为公立学校,金边侨众敬仰郭先生高风亮节,在郭氏家族,特别是郭德隆东主大力推荐下,张小鲁董事长亲赴越南礼聘郭先生出任公立端华学校第一任校长。郭先生本拟推辞,终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最后毅然答应重执教鞭,走马上任。


郭校长抵达金边后,面对一片狼藉的端华,毫无怨言和气馁,凭着一股爱国的热情,一颗忠于教育事业的心,把破旧不堪的教室、操场重新建设。在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加上许许多多热心同事的帮助,一个面貌全新的“端华”呈现在侨胞的眼前。端华学校从此步上现代学校的正轨,也为后来的进一步改革奠下基石。


郭校长执掌“端华”后,成绩斐然,惜因在泰被囚期间,环境恶劣,营养不足,导致身患恶疾,无法长期担负校长重任,后期退居幕后担任名誉校长。郭校长一生以“爱国教育事业”为己任,不顾危险,不辞辛劳,鞠躬尽瘁。可惜未能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于一九四五年初遗憾地离开人间。其夫人和爱女,也在先生的影响和教育下,继续为端华学校工作,两代人俱为端华学校做出贡献。


正是:百年大计,众侨贤规划从新。一片丹心,郭校长鞠躬尽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