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爱心家访(八):教育很重要‧贫困父母坚持送孩子上学
Taingvengly 发表于:2017-7-18 10:22:52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820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申请人:林达明(12岁,4年级)
学校:磅针市培华学校
林达明是家中幼儿,因为四个儿女的学费,父母寧愿把田地变卖,只为送儿女到校求学。其母亲因长年努力辛苦为家里的四个儿女努力赚钱而患病。
林妈妈说,她接受很少教育,生活贫苦,但她知道读书的重要,一直以来,她与丈夫为筹钱供孩子读书而奔波。
“每次孩子要交学费,我和丈夫就得东挪西借,自己的田地早就卖光了,我因为长年为孩子学费而焦虑生病。”
据林妈妈讲述病情,她疑似患有老年忧鬱症,经常发呆,跟別人说话时却突然甚么都不说,静静坐在那里发楞,有时手烫伤也不知道痛。
林妈妈必须每日吃药,药费每月需两、三万柬幣,由其丈夫到省立医院购买。他本身也是省立医院的小职员。
“因为生病,我不能做事,只能待在家靠丈夫单薄的薪水……我丈夫月薪大概是60万柬幣。”
但单靠丈夫微薄的薪水,也难以支撑家里的各种开销,尤其是孩子的学费和她自己的药费。
林妈妈是在生下林达明一年后患病的,初期病情不是很严重,还可以出门在市场卖粥,但后来病情日益加重,有时被火烫到手也不知痛。她还伸出那只多处被火烫伤的疤痕。考虑到安全问题,林妈妈只能放弃生意,在家休养。而家里的开销均由丈夫承担。
林妈妈说,她已患病十多年了,每天需要喝药,到现在病情也是一样没有好转。
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这对夫妻,他们的两名儿女终於毕业,並成家立业,大女儿在金边打工,大儿子在特本克蒙省三州府市打工。
“虽然他们都已有家室,但收入也不是很好,偶尔还会来我这里伸手要点钱应付生活费,看到孩子这样,我也只好有多少给多少了。”
目前,林妈妈膝下还有两名儿子要供养,虽说长女和长子已经成家立业,但他们收入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无法供应两个弟弟的学费。因此,林妈妈希望获得“爱心助学”援助金,让孩子可以继续读华校。
林达明是“爱心助学”两届受益人,但未曾接受过家访。根据校方提供的成绩显示,林达明去年从第17名升至第8名,可见他在学校也很用功。
李学文校长
对培华子弟寄予厚望
李学文校长是磅针市培华学校的新任校长,他是去年8月份由中国侨办派过来的教师,由於他之前在中国有过当校长的经验,加上培华学校两年没有校长,他就顺其自然被推举为校长。
李校长接受本报高级记者林贵成採访时说,他是中国侨办派过来培华任教的四位教师之一,但因他在中国也当过校长,因此他乐意接受校长职务。
接任校长后,李校长便开始著手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方针。
“我过来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確非常缺乏华文师资,学校管理方面也需要改进,课外活动也很少,学校在社会的声誉不是很大。”
他认为,学校的教学科目很齐全,但教材还需要改进,因目前的教材课本错別字很多,教师要一边教书,还要一边把错別字改正。
他发现这里的普通话讲得不普遍,因此他要求学生在课室练习讲,在社会也与华侨华人实际使用普通话沟通,这样学中文才会进步快。
李校长透露,他本月17日就已任教期满,按照行程將回中国。培华再次陷入无校长的窘境。
李校长说,他自己有计划申请延期一年才回国,毕竟在培华的教学改进工作还没完成,但中国也很缺乏师资。
“因为中国目前施行二胎政策,中国很多女教师都身怀六甲,无法任教,因此中国也很缺乏教师。”
纵然即將离开,李校长也依然对培华念念不忘,他对培华制定了长期的管理制度,希望可以作为下任学校领导的管理指南。
李校长的夙愿是培华学校能够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培华子弟走出校门后可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弘扬中华文化
培养新时代人才
培华学校创办於1945年,现有华文班13个,柬文班8个,全校学生总人数361人。
培华学校现22名教师,其中华文班教师14人(含4位中国外派教师),柬文班教师8人,另有校工2人。
学校现有砖混结构教学楼两栋,砖瓦式结构教学用房1栋,教职工宿舍7间。教学用房充足。
学校內设有办公室,电脑室,接待室,礼堂各1间,篮球场1个,室內和室外少儿游乐场各1个。今后还將增设图书室和阅览室各1间。
培华学校每周安排上课6天(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上8节课,每週48节。下午的课时和课程和上午相同。学生自由选择上午或下午。学校华文班分有幼儿1班,幼儿2班,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学,二,三年级等11个年级。全校总共开设有华文,作文,数学,华文常识,造句,拼音,查字典,朗读,口语,中柬互译,音乐,电脑,唱游等13门课程。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新时代人才;办学理念是:重华文教育,强综合素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多年获助学金將毕业
李细达展望前程
申请人:李细达(20岁,中三)
学校:磅针省培华学校
李细达是“爱心助学”受益学生,从十三岁开始至今共七届,自小丧父的她有幸获得资助,方有机会接受中文教育,年杪即將从磅针省培华学校毕业的她口操流利华语,对未来保持乐观心態。
培华学校计划从明年开始办为期一年的师范课程,李细达尚未完成学业已经受到校长和老师们力邀报名参加,年届20岁的她对教师的工作跃跃欲试,想到师训一年后便可以立刻执教,有点迫不及待。
她恨不得马上回报母亲养育之恩:“妈妈辛苦了那么多年,我很想立刻出来工作,赚钱养家。”
同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李细达对兼顾两边课业的生活早就习以为常,她现在在大学唸会计,希望可以半工半读,减轻母亲肩上的重担。
问她有没有意思到柬埔寨星洲日报工作,她双眼发亮,表示期待:“我很想啊!不过,有点担心金边消费高。”她有太多想法,未来可能性太多,到金边工作是其一,许多念头一下子涌上来,需要时间梳理。
她说:“我想过到离开这里一小时车程的工厂当翻译,也想过留在母校当老师。”
不过她最想到首都闯一闯,她曾经询问叔叔和母亲的意见,长辈皆保持开放態度让她自由选择,母亲更全力支持远走他乡的想法,她笑说:“妈妈说如果我到金边工作,她会跟我一道来,照顾我的起居,煮饭给我吃。”想到能够和妈妈一起开始新生活,她禁不住微笑。
李细达还有两年大学就毕业,她打算唸完大学方慎重考虑是否到金边工作的问题。问及她何不在获得学位之后到会计行工作,她摇摇头:“太多人唸会计了,不容易找工作。”经过一番调查,她始终认为充当翻译或导游前景最光明。如今她掌握中文,无异为自己增添一把锋利的刀,待有用时可大展拳脚。
学中文为就职铺路
申请人:郭良清(20岁,4年级)
学校:磅针培华学校
郭良清在佛堂学过一点华语,但所学有限,仍无法以流利华语与人交谈,她在中学毕业后到暹粒投靠阿姨一年,原希望在阿姨帮忙疏通下到暹粒国际机场免税店工作,奈何碍於语言沟通问题,不被录取。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返回磅针市,以20岁“高龄”进入培华学校上小学,从头开始学中文,为她的梦想铺路。
经过校方测试,郭良清的中文已达四年级程度,她在一群小学生之中当“大家姐”,倒也甘之如飴,她笑著说:“有时候我跟他们玩在一块儿。”
她刚刚开始上了六个月课,华文成绩保持在95分以上,为了自己的將来,她把面子放在一边,打算学好中文,待时机成熟再到暹粒国际机场应征工作。
她说:“我真的很想出来工作。”她有计划一面上学、一面找工作,但在磅针市工作机会不多,又得配合上课时间,难上加难。
她的父亲是佛像雕刻师,日以继夜坐在屋后地上,凭著一盏白光灯雕塑佛像,每天工作十小时,除了午间休息,一直不曾停手,就连家访团到来访问,他一句话不说,只管默默工作。
郭良清说。父亲的工作仅够一家糊口,给人家雕塑佛像,一尊开价10到15美元,有些人订了佛像没有过来取,让他平白浪费许多时间。父亲认为她已成长,希望她找份合適的工作做,但保持开放態度,让她自己决定。她不想继续增添父亲负担,故申请助学金,希望早日学成出来社会工作。
採访手记:母亲的辛苦
文:黄雪虹
培华学校九位申请人里面,我对金达那和兴美花印象最深刻。
金达那家住在学校旁边,妈妈在柬校食堂卖小食,他带我们穿过陋巷,从院子里翻过一道矮墻到柬校去,妈妈抱著五个月大的婴孩过来迎接,一脸疲惫。听她讲起孩子有时不懂事吵著要吃零食,我隨口问金达那知不知母亲的辛苦,他忽然哗啦啦泪下,我感觉到隱藏在这孩子稚气脸庞背后沉重的心,不觉悵然,恨不得从金边买一箱巧克力过来,让这家孩子解馋。
报社同事林贵成见金达那的妹妹也想上华校却不能如愿,便建议为妹妹申请“爱心助学”助学金,妈妈开心地一直道谢。临走前我拍拍妈妈的肩膀,摸摸金达那的头,其实心里最想做的,是给这个孩子一个扎实的拥抱。
兴美花只有五岁大,我们到她家时,她与六岁的哥哥在吃饭,两个打赤膊的孩子眼前两碟白饭,正津津有味的大口大口吃,旁边放著一碗清澈的通心菜鸡肉汤。看他们像吃著甚么山珍海味的表情在吃白饭,我心里面有点感慨,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偶尔还会挑食,穷人家小孩完全没有选择,只要可以填饱肚子就开心了。(柬埔寨星洲日报‧报道/摄影:林贵成,黄雪虹,谢慧珊,森沙蒙)
ks0710z1.jpg
林达明与母亲接受“爱心助学”家访。

ks0710q1.JPG
李校长接受本报记者访问。


ks0710q2.JPG
培华学校正处於发展阶段。


0705xh2b1.JPG
郭良清体谅父亲工作辛苦,不想增加他的负担。


0705xh2b2.jpg
雕刻这样一尊小佛像也要一天时间。


0705xh3c1.jpg
家访团成员谢慧珊翻过矮墻去做家访。


0705xh3c2.jpg
兴美花和六岁哥哥吃白饭吃得津津有味。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Taingvengly 发表于 2017-7-22 14:46:50 | 阅读全部
联系方式可以通过星洲日报爱心助学那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