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柬埔寨,我怀念的和我错过的
大卫 发表于:2017-10-22 14:49:13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844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jpg
  在今天,我仍然感谢2014年的冬天。就在那个冬天,我决定参加《南方日报》海外版和柬埔寨《华商日报》的联合招聘,把自己4个多月的时光留在了这两个地方。

  当年的我,已经有了四年历史学学习和两年“东南亚史”学习的经历,而从小喜欢看电影的我,对很多以驻东南亚记者为视角的电影都十分推崇,无论是《早安越南》里充满正义感的艾德里安,还是《战火屠城》里目睹高棉惨剧的辛尼,或是《投奔怒海》中无力改变现实的芥川,他们的故事既让我对东南亚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却丰富多彩的异域充满好奇,又使我对记者这样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职业十分向往,甚至我曾贪心地做着一个去东南亚做记者的梦。

  所以那年冬天,当我看到招募实习生消息时,在实现梦想和毕业就业现实压力的两难抉择中,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一生或许只有一次的机会。

  不曾想,这次“下定决心”竟成为我走上记者道路的开端。

  “做记者最重要素质的是什么?”

  这次招聘项目为实习生在《南方日报》海外版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媒体行业的历史系学生来说,能得到在一家国内标杆媒体学习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一个月很短暂,初入媒体行业的我,迫不及待地吸收着扑面而来的营养。

  第一天实习,童慧老师就给了我一张排好的初版,让我校对,我看了好几遍,只找到几个可有可无的改动。童老师把她手上改过的版给我看时,整个版面密密麻麻都是红笔标注:标点符号、词句修改、文章删减……实习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跟着李梦瑶老师出差,去梅州探访张榕轩的祖居,采访完后李老师给我列了几个标题,让我周末试着写稿。交稿不久,就在邮件中收到了李老师的修改意见和鼓励。周煦钊老师在跟我讲如何将历史故事写出新闻感的宝贵经验时,信手拈来一篇写重庆轰炸的纪实报道让我学习。临去柬埔寨前,他还谆谆教导我如何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等采访技巧。

  在《南方日报》海外版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这一个月,让我这个新闻门外汉,获得了新闻行业的启蒙知识,收获了自信,让我真正喜欢上了“记者”这个行业,在那所学到的,更是让我受益终生。

  我曾问一位南方的记者,“做记者最重要素质的是什么?”

  “热情!”她不假思索地说。

  好,我应该有吧!

  海外记者的荣耀

  在2014年12月的一个清晨,我从没有冬天的广州来到了只有夏天的柬埔寨。

  在一个满是虔诚的佛教徒、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和饱受战争创伤残疾人的陌生国度,迎接我的除了热带的季风,还有紧张的工作。虽然我一直就没有把这次东南亚之行当作度假,但是一落地就进入工作状态,还是让我感觉有些紧张。而且在柬埔寨,没有老记者传授经验,带你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更没有老编辑给我找出行文纰漏,改错纠错。我突然有了无限大的权力,也有了同样大的压力。虽然在南方的实习已经让我有了做记者的信心,但当时的我没有一点独立做新闻的经验,而且在一个跟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我不能确切地知道怎样风格的新闻能受到当地读者的欢迎。

  人往往能在有压力,甚至因为没有时间焦虑后果而畏首畏尾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我同样在那个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优势。长期对东南亚的研究和出发前对柬埔寨文献的阅读让我对柬埔寨政治文化有着自己的了解,2013年3个多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服务,也让我对如何与东南亚人相处有着自己的优势。刚到柬埔寨的第一天,我就把自己对柬埔寨自然环境优美、生活节奏轻松、文化丰富多彩的感受,与春节假期临近相结合,写出了《今年来柬埔寨过年吧》一文。之后的工作中,我把对几位与柬埔寨姑娘结婚的中国人的采访和对中柬跨国婚姻观点结合,写成《娶个柬埔寨老婆,咋样?》一文,阅读量和转发率都很高,并引发读者热烈讨论。基于柬埔寨交通混乱、交通事故频发的背景,写成的《柬埔寨司机都是杂技演员》,用幽默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交通安全。这几篇文章都有着很高的阅读量和转发率,也受到了报社高层的好评。

  在柬埔寨被委以重任,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微信文章左下角不断上升的阅读数和点赞数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对作品最直接的赞赏。每周的《暹粒周刊》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是有个专栏的感觉,就像有了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那样兴奋;最开心和自豪的是当属遇到读者,读者告诉我,他每天都会打开手机和报纸读我的文章……这是作为一个海外记者最高的荣耀,也是这个职业独特的魅力之一。

  在异国作记者,除了自己的变化与成长,认识了无数在这片土地上打拼的传奇人物,更是巨大的收获。

  沈凯东总编,就是其中一位,也是他选择了我,把我带去了柬埔寨。在柬埔寨华人圈中,他以“吴哥仔”的笔名广为人知。旅日多年的他选择了柬埔寨这样一块充满机会的土地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作为一名有追求和理想的海外媒体人,他抓住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优势,利用自己多年在柬埔寨的耕耘,创办了柬埔寨第一份纯电子媒体《吴哥时报》,不到一年就成为全柬埔寨用户最多的华
文媒体。

  成为柬埔寨人

  2015年,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发大众的热议。虽然我不愿意一辈子待在世界的一个角落,但是也觉得仅仅走马观花地“看看”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的那碗鸡汤。如果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不需要跋山涉水到西藏、漂洋过海到马尔代夫的,浮光掠影地走过一段地方并不能让人有多活一段的体验。

  相反,只有真真沉浸在一个异文化中,像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用他们的生活方式过一段他们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站在文化之外“多活了一段”。

  在柬埔寨做记者的经历,让我能够有机会像柬埔寨当地人一样在柬埔寨生活,像他们一样吃饭睡觉,和他们交朋友,用脱口而出的柬埔寨俚语抱怨。我跟他们一起呼吸湄公河畔潮湿夹杂着大麻叶味的空气,在雨季结束的清晨,趟过泥泞的河岸赶热闹的鱼市,嚼着不知名的野生植物,不知不觉中可以用简单的高棉语跟他们交流……

  直到有一天,黝黑的肤色、松垮的衣着和脱口而出的高棉语让路上的小贩以为我是柬埔寨人。去柬埔寨朋友家吃饭时,他们不再问我需不需要筷子;甚至走在街上,有当地人操着一口柬埔寨语跟我问路,我还给他指了路;图书馆的管理员在儿子降生后,一脸兴奋地把我载到他家的香蕉园“炫耀”着成为父亲的荣耀。这时候我才觉得,我在这个国家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过客;同样,这个国家也不仅是“我去玩过的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我曾生活过的地方”。

  我怀念的和我错过的

  大海上漂浮着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顶端露出水面的1/10,其他9/10则都静静地沉睡在水面以下,不为人知。

  有人说:懂得越多,越是知道懂得越少。我觉得:得到的越多,反而知道自己错过的越多。

  我想如果我不曾到过柬埔寨,柬埔寨对我来说,永远只是飘在大洋中的冰山一角。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探寻海平面以下的社会文化和故事真相。我眼中的柬埔寨也只是周达观笔下的“男女皆椎髻袒裼”的国度和蒋勋书中的“微笑的石头”。我可能不知道,柬埔寨路边美食:烤蜘蛛、烤田鼠的背后,其实有着柬埔寨人民的一段苦难故事;我可能不知道,柬埔寨中文普及的背后,是柬华理事会几十年在华文教育背后的深耕以及海外最大的华文学校——端华学校;我可能不知道洞里萨湖浮村难民背后,柬埔寨和越南两国关系的起起伏伏。有更多背后的故事,是等待我去探索的。

  在两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次选择让我有机会看到太多不一样的冰山,也让我潜入海平面一下,去了解更多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也意识到,“记者”就是这样一个寻找背后故事的职业。当家里人以作记者“辛苦”和传统媒体目前的颓势来劝我考虑是否选择记者这份工作时,我似乎更理解了当年那位记者毫不犹豫说出“热情”两个字的含义。

  两年过去了,如今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我,仍然无比怀念那个在海外版听着老师们说起报纸和新闻的下午,怀念那一年在柬埔寨度过的那个没有棉衣的冬天,感谢那个没有犹豫选择报名前往柬埔寨的我。我或许说不清在南方和柬埔寨的记者经历,在我得到现在这份工作的面试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那几个月的发生的一切,让我在这个报纸的冬天,回想起在广州的那段对话,会有更为干脆的回应:

  “做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热情!”

  好,我是有的!

2.jpg
  (转载自《南方传媒研究》,作者贾政系广州日报经济部记者、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曾于2015年12月—3月期间来柬埔寨实习。)来自:吴哥时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