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n 发表于 2016-12-6 16:38:23

张锦江精美散文欣赏:亲历柬埔寨(1)

本帖最后由 lisan 于 2016-12-6 16:47 编辑

亲历柬埔寨(1)

         (此篇刊于《中国海员》2010年第六期)

   这是我在柬埔寨七日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我曾为之整日不宁。美丽与丒陋,辉煌与悲哀,欢欣与痛苦,交融在字句之中。


                              洞里萨湖上

   我的沉重从这里开始的。


   离开这个木柵板的平台,往下就是通向河岸的陡坡了。没有像样的台阶,纯属是泥道,道旁的扶手也是杂木树干用铁丝扎的。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往下走,必得低头看着脚下,一不小心踩空,滑滾下去,那可不得了。好不容易小心翼翼地走到陡底,那里是河边了,只见,停靠着一条又一条船头朝岸的木船。


   这种木船类似中国农用的装货船。不过,它作了改造,货舱加了木柱支撑的棚顶,四周洞敞着,放了一排一排简易的木板铁椅,这是观光的客舱。船尾装了一根长长的渦轮,由一架柴油机带动下,旋转着推船前行。这就是柬埔寨观光洞里萨湖上的游船。


   我临船梆而坐。


   柴油机轰鸣着发动了起来。


   从踏上河堤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听到埋怨声、责斥声与忿忿不平声,不是因泥道太陡,也不是因游船太破旧,而是多次战乱造成的这个国家的贫穷、落后、灾难。


   此刻,轰鸣声将其它声音都压抑了下去。船离岸而行了。


   河水显得有点浅,河面不宽,或者说狭小而残败。它的残败来自于黄泥河岸的塌陷零乱;大块大块的泥团爆裂开来滾落在河中。荒凉的两岸,野草蓬勃杂生,还有不高、枝细疯长的灌木林。然而,原始状态的植物,叶片也是油亮的,也是满眼绿色的。贫瘠不乏有生命存在。荒漠之中的生命格外顽强。


    河上有了人家,河上有了生命。


    沿河而筑,有一棚房,它的存在,就是靠六根不粗的树干支撑,屋顶是竹片与稀稀落落残旧的茅草,准确地说,这不能算房,这是棚窝,只有一面盖着档风的绿色雨布。棚小,放了一些杂物,未见一人。这样的棚窝,沿岸随时可见。不少连雨布也没有,也有高脚席棚的,悬挂着草席帘。又见,一艘并不大的木船上建的茅草屋,四周用竹片、茅草、木板扎得严实,只留了一个朝河的黑洞口。茅屋船也是一艘又一艘地掠过眼前。应该说,这些棚窝、茅屋船是寻常水上人家的居所了。稍许像点样子的,是在河岸边打桩建成的木船墩上搭建的木房。这船墩房往往是河上的店铺,经营的内容也烦杂不一,或是买卖日用百货,或是修理船用机械、柴油机等等之类。


   河上的人,坦然而自在地面对生活。只见,一花白短发老人赤裸上身,下着一土黄色短裤,光脚,背对着站在墩船屋沿河的木柵板上,慢悠悠用手挠着脖子,搓身。老人脚下的水迹与一蓝色塑料圆盆,明白无误地说,老人在洗澡。又见,一船墩屋下,两个小男孩在河中戏水玩耍,张着嘴欢快的喊叫着。老人与孩子的皮肤都是黝黑得呈古铜色。还见,一穿花衣年轻女子坐在粉红塑料矮凳上,静寞地在又一墩屋旁搓洗衣裳。


   河上的人,清楚不过自己是怎样的处境,依河而生,依河而存,极尽全力地寻求自己生存的空间。


   我远见到河岸上有一群人,那里有一顶又一顶绿、白、黄、蓝的遮阳伞,还有一辆白色的轿车和一辆装货的卡车。这是一个河岸集市了。这里只能有鱼虾的买卖,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鱼市场。河上停了两条打渔船,一大一小,大的带着蓝板舱棚,小的两头尖的柳条样,太阳很猛,载着各式遮阳帽的鱼贩子拥挤着上了船,有的淌水站在河里看货。岸上的人与车是等着拿货的。这市场使河上河岸增添了不少活气。


   由于河堤泥土塌陷,河道常有浅滩。途中,我们的船轰鸣声突然变得凄厉起来,像绝望中的呼喊,声嘶力竭让人揪心裂肺的感觉。这声音是从船尾发出的,是飞转的渦轮碰到了河底的汙泥。船在原处停止不前了。柴油机像被咔着脖子似的吼声越来越沉,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机油气味。船尾的河水翻滚沸腾起大大的泡沫,飞濺得高高的,我注意到每个水珠与泡沫都是浑浊的黄泥水,如垂死老人的眼珠儿,这是一河看不清水的原色的黄泥浆般的水域呀。我闻到了河水的气味,像中国北方的海水气味,有种浓浓的鱼腥气。


   有人飞快灵巧地从棚顶爬到了船尾。


   这是一个孩子。大约十一、二岁。


   这是一个瘦小、皮肤乌黑的小男孩。小男孩赤膊、赤足,穿一条黑短裤。小男孩在船尾使劲地曲伸着细胳膊,用双手费力地扳动一个铁的圆盘,调正渦轮的上下位置,发出咯咯的断裂的声音。这时,船头掌舵的船老大通过头顶一面镜子看到船尾的情景,然后转动自已手中的舵盘。船几经扭动,终于声音低了下去,船又行了。


   这艘船,只有一个船老大,一个伙计。船老大是一个紫膛脸,乌发、浓眉,上身着一件长袖白衬衫的年轻人,他大约是这条船的船主了。他坐在船头开船。那个小男孩是他的伙计,干杂活的。之后,我又在迎面而来的游船上看到了这种打杂活的孩子。一打听,都是河上贫苦家境的孩子,为了两歺饭填饱肚皮才出来干苦活的。其实,这些穷孩子不论男女,这般年纪都得出来干活,早早为一家的生计奔波了。在我们这条船上,就有一个做饮料小买卖的小姑娘。小女孩戴一顶宽舌的橙底灰条的遮阳帽,一件皱旧的条纹长袖衬衫,被河水打湿了。她拎着一筐罐装的饮料,可怜巴巴地在两排椅子中间的夹道上艰难地挪动着,两只稚气的眼晴里投向旅客的是渴求的光。在这女孩的左右有一男一女游客的孩子。男孩应该说比她长几岁了,脑后扎了一条细细的小辮子,尽显了父母多少疼爱。女孩与她差不多大,胖嘟嘟的。他们都安然自得地幸福地端坐着,男孩妈妈的手臂还呵护着男孩的后背。卖饮料的女孩低声下气地用中国话说着:叔叔、阿姨买一罐饮料吧……声音细细的,怯颤颤的。没有人应她。河上,时有尖头的做生意的小船穿梭,一个小女孩坐在船头,脸面用头布包了起来防晒,小女孩手里圈了一条蛇,向来往的游船上叫卖。小船在浪里颠簸着,似乎要被倾覆的样子。


   我们的船终于驶出了狭窄的河道。


   出了河口就是茫茫大水的洞里萨湖了。湖水依旧黄泥浆似的浑浊不清。但,湖面浩瀚、开阔,一望无际。当初起名“洞里萨湖”的其意是“巨大的淡水湖”,或称纯粹的“大湖”,又说,是希腊文中“海”的意思。法国殖民者也称其为“大湖”。历史记载,中国元朝也曾用武力征服真腊(即现今柬埔寨),未得逞,后遣使团说其归顺,其中有一人叫周达观,回国后,写成一书《真腊风土记》,全书8500字,41节,称此湖为“淡洋”。可见洞里萨湖之大。确实,洞里萨湖地处柬埔寨腹地,方圆一万平方公里,旱季也有三千平方公里,造福于周边柬埔寨六个省份、三百多万民众,还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库。这湖,号称世界第二大湖,被高棉人奉为“生命之湖”。


   洞里萨湖曾滋润着璀灿的吴歌文明,我读《真腊风土记》,周达观描述吴哥城郭甚是壮美,他写道:“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拔蛇”“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旁,凿石为象形,城皆叠石为之”,写到城内,尽见石塔、石屋、金狮、金佛、铜象、铜牛、铜马,还有金塔、金桥。有一处写佛像极为细致:“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其实,当时的吴歌王朝正是盛极而衰之际,不过仍是金光灿烂。


   此时,我尽目皆是凄凉的黄浊之水。这是一湖的衰败,这是一湖的凋落,这是一湖的酸楚,这是一湖的苦涩。空旷的大水之上,飘浮着一片一片用苇草、芦蓆、木板、木桩搭成的吊脚木屋、窝棚、船屋。像残败的秋叶,凄苦地卧伏在水面上。它们构建了特殊的水上聚落社会与街市。散落的尖头小船,划着单桨,无声无息,晃晃荡荡。又见一小女孩将一条蛇高举过头顶,她示意过往的游船上客人买下这条蛇,她没有叫喊、吆喝,她只是无声地僵硬地举着不动。湖水因混浊显得厚重,尤如坚硬、光亮的山岩。水依旧流着,历史却是厚重、无情。此情此景使人难以想象到周达观笔下的吴哥辉煌。湖上原先只有逐水而居的高棉人,后来战乱,越南人来了,这里有了流落的越南村落。越南人处境更为艰难,政府严令越南人上岸,他们只能永远地飘落在水上。我见到了一所水上学校,那是一个在湖上搭建的吊脚平台,上有教室与活动场地。一群穿着各色服装的孩子在上面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是湖上幸运的孩子了,而湖上一些贫困的高棉人与越南人的孩子是决没有这等福份了。


   沿途的贫困、落寞,己使一船人摇头、感叹不止。当我们的船靠上一个湖上观光用的船墩时,突然出现的一幕,让一船人沉默了。一条又一条尖头船瞬间围拢了过来,那些一个个乞讨的女人与孩子,他们趴在我们的船梆上,伸着手臂哀求着:给点吃的吧!给点錢吧!一个女人怀抱一个孩子,尖头船舱内,一块布棚下还朝天躺着两个光着身子的男婴,婴儿睡着了。这女人孤身一人摇着船。女人与孩子的脸上堆满了无赖与无助。我的心在痛。我在身上寻找能帮助他们的东西,我找出了一个塑料水杯,那是在飞机上发的,我给了一个瘦黑的男孩子。我又拿出一瓶未开启的矿泉水,递给了一个头包毛巾的女孩。我觉得无能为力,我不知道怎么办,我有点失魂落魄地上了墩船。我们船上的人纷纷拿出能给的东西,比如面包、饼干、矿泉水,还有将旅行社发的印着吴歌寺塔的纪念衫也送了。


   又见,船墩边上一小女孩跪托着一盆香蕉,一旁还跪着两个小男孩,其中一男孩手里圈一条小蛇。我不忍再看,赶紧离开,我的眼泪快要掉出来了。


   这船墩是湖上的一个观景点,有买卖纪念品的商店,还有放着大藤椅的歺厅,一个巨大的水舱内养着胖大的黑鲤鱼。黑鲤鱼是洞里萨河的特产。踏上这片国土的第一歺午饭,我就吃过高棉人爱吃的盐巴烤的黑鲤鱼,上面覆盖着青芒果丝,很是鲜美。从这里还可以放眼眺望一湖风光。此刻,这些对我都失却了兴致。


   我不想再说话。


   我在入湖的时候,见到湖岸是一片广僻的荒滩,上面长满了野草。回程的途中,又见到了这荒芜毫无生气的土地。这时,荒滩上有一骑摩托车的送货人,孤单地行驶着,前方有一孤零零的棚,飘着半截破旧的白塑料薄膜,棚旁草地孤守着一孩子。这也许是交货的地点。空中掠过一只孤飞的瘦燕。我问燕子,会给这片土地带来好运吗?我想起洞里萨湖上流传的《七头蛇神》的故事,七头蛇神驻守湖底,护佑了洞里萨湖风调雨顺。我相信有七头蛇神护佑,这一湖人会活得好起来。





                                        2010年10月14日上午完稿于东方飘鹰墨海居来自新浪博客张锦江的博客洞里萨湖上插图(八幅)1.杂草、灌木丛生的湖岸;



2.湖上墩船与洗衣的女孩




3.泥浆似的水中嘻戏的男孩




4.湖上湖岸的窝棚、船屋




5.船上卖饮料的女孩




6.湖内湖外的渔集市场




7.摇船卖蛇的女孩与远处湖上棚屋街市




8.湖上怀中兜着孩子摇船乞讨的妇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锦江精美散文欣赏:亲历柬埔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