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发表于 2017-5-21 12:34:03

柬埔寨“世界工厂货”集散地:俄罗斯市场



身在柬埔寨,想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也可以去柬埔寨地道的市场走走,沉浸其中,你会有特别感性的收获。金边的“俄罗斯市场”就是了解柬埔寨的一个最佳窗口。在金边众多的市场中,位于桑园区的株德奔市场(就是俄罗斯市场)是“工厂货”集散地,受到许多人钟情,背地里很多人甚至直呼其为“小偷市场”。这个市场很小,建筑只有一层,低矮简陋,围着整个市场走一圈也就三五分钟,铁皮搭起的简易棚子,下雨时雨声噼里啪啦,无比嘈杂。摄氏40度的高温下市场里闷热得如同大蒸笼,因为占地面积小所以摊位密密麻麻,过道错综复杂,有的地方仅容两人错身而过。这样一个小市场,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忍受着闷热拥挤的购物环境,逛得流连忘返。拆不掉的俄罗斯市场几年前,有关市场管理单位提出要商贩们暂时搬离该市场,然后进行重建,但商贩拒绝搬迁,生怕砸掉饭碗。因为该市场目前的摊位和租金的价格一般在20万美元以上,如果租一个3米乘1米宽的小地方卖童装,每月的租金也在800美元左右。实际上,金边市这几年来不仅市场摊位的售价和租金都一直在涨,许多商店的租金也不断在涨,最吃香的当然是有土地或屋业出租的业主。当每家店铺开业后,都要面对庞大的租金、员工薪金和许多难以预计的杂费。生意旺,收入多还可以。如果生意不好,店主也很吃不消,个中的苦水也只有往肚里吞。俄罗斯市场的前世今生俄罗斯市场建于1972年,当时只有一层。当年的俄罗斯市场这一带还不是市中心,所以市场建成后,多数商贩都是附近的居民,加上当时还在打仗,所以该市场并不引人注意。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历战争九死一生后活下来的居民开始涌入金边。当时的金边除了遍地垃圾,还有很多被红色高棉集中起来的仓库,他们把各种不同的物资分类集中在许多无人住的民房中。当大批难民涌进金边时,虽然有军警和越南兵把守,万分饥饿的难民还是设法搜找许多可换钱、换米的东西。而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的俄罗斯市场变成了“收购站”,许多油漆、机器零件,从泰国和越南等国买回来的物资都集中在那里出售。当时民众不用钱交易,用大米和黄金做交易。再后来,大批俄罗斯(当时苏联还未解体)专家开始进入柬埔寨,他们首先把战前的苏联技术学院恢复,还送了大批柬学生送到苏联留学。许多专家到株德奔市场购物,商贩们为了做生意,开始学讲俄语。所以,株德奔市场也被人们称为俄罗斯市场。因为苏联人多,许多苏联罐头、肥皂等货物也流入市场。据说还有当地人教会苏联人如何从仓库把肥皂等物弄出来。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对大家来说是非常稀有的。俄罗斯市场真正的魅力是啥?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有外商看准柬埔寨最惠国待遇和免税、人工费用低等优势,进入柬埔寨投资。外商投资最多的是纺织业,其次是制鞋业。国内生产纺织品大量出口国外的同时,也有部分不达标、不合格或库存的产品流入株德奔市场。反正这些货物价廉物美,不但本地人喜欢到株德奔“寻宝”,外国人也喜欢到那里采购。即使是在大热天里,人们也情愿流着汗在左选右挑。不过,株德奔卖的服装不仅是供出口,也有许多来自中国和泰国的产品,还有许多小作坊生产的时尚服装。这些时尚服装因价廉而受欢迎。
株德奔市场同时出售一些工艺品、摩托车零配件等。工艺品的最大买家当然是外国人。而摩托车零配件有新的,也有拆散的二手货。
俄罗斯市场因为环境闷热,加上服装太多,空气不太流通,购物环境很差。长期在该市场做买卖的商贩在赚钱的同时,有些人也染上哮喘病。有些人在该市场经营了十几年后,虽然赚了不少钱,也付出健康的代价。来自:我在柬埔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柬埔寨“世界工厂货”集散地:俄罗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