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朵 发表于 2017-9-3 10:28:05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摘 要: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假单胞菌)是一种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兼性胞内寄生菌,具有极生单鞭毛,能运动。该菌通常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南太平洋地区。通过MLST分型已鉴定超过600种型。类鼻疽的感染途径多样,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传播。类鼻疽病的治疗过程较长,难以彻底治愈。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以前称为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传染病。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生单鞭毛,能运动。该菌通常仅存在于在南北纬20度之间,但是其确切的生态环境尚不确定。因此,类鼻疽通常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南太平洋地区,除此之外,其它地区也有一些散发,包括加勒比海地区、美洲中部和南部、非洲西部和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中东地区。



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7个管家基因进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于研究该菌的流行病学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方法,目前已鉴定了超过600种型。其中,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很广泛的分子多样性,在那里已鉴定出超过250种型。



从疫区的湿粘土和地表积水中可分离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通常在强台风和降雨以后,人类感染病例会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吸入了带有该菌的气溶胶所致。类鼻疽的感染途径多样,包括皮肤伤口接触被污染的土壤,被媒介昆虫叮咬、吸入灰尘或气溶胶、摄入土壤或被感染动物的尸体、饮用被污染的水或牛奶等。由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能够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传播,该菌已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病原。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不同临床症状,包括(1)轻度或隐性感染;(2)局部皮肤溃疡;(3)形成慢性脓肿,皮下组织或内脏器官形成肉芽肿;(4)慢性肺炎;(5)急性暴发性败血症,并引起肺炎和/或脑脊髓炎。目前还没有资料表明某特定MLST型与某种临床症状或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通常情况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健康宿主疾病的可能性较低,该菌的严重感染多见于免疫力较低的个体,特别是那些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的个体,如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与结核病相似,可以表现为长期的亚临床症状,也可能在数年的休眠后突然发病。有记录的最长潜伏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的一个美国老兵,在被认为暴露后62年才诊断发病。预防类鼻疽病,机体的天然免疫非常重要。自适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不会增加感染类鼻疽的风险。同样,高滴度的抗体水平也不能防止类鼻疽的原发或复发感染。
尽管关于犬和猫类鼻疽的文献报道比较少,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类感染可能也常发生。驻扎在越南的7只军犬出现发烧、肌肉痛疼,多个器官形成脓肿,包括皮肤、肺、肝、肾、脾、附睾及睾丸。1只澳大利亚犬在食用了死于类鼻疽的山羊内脏后,表现出皮肤类鼻疽症状。在马来西亚,报道有6只猫感染类鼻疽,在澳大利亚北部有3只猫感染类鼻疽。多部位的脓肿、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和脾肿大是感染猫最常见的症状。作者和同事曾报道了2只猫感染类鼻疽后出现单侧全眼球炎。
类鼻疽优选的诊断方法是从体液或组织中分离病原。类鼻疽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但在分离细菌时,尤其是从污染样品中分离细菌时,需要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的Ashdown’s琼脂培养基。用病变脓液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有时可见两极着色的革兰阴性杆菌,在类鼻疽流行地区,这意味着很可能被感染。
虽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被认为是诊断传染病的金标准,但这种诊断方法通常需要3-4天时间,从而可能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建立了一些替代的诊断方法。可以用免疫学实验检测样品或培养物上清中的类鼻疽菌抗原,也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但是免疫学方法还没有被应用于犬和猫的类鼻疽检测。对于人类,虽然抗体滴度达到或高于640时,高度提示呈感染状态,但抗体检测可能更多的反映了过去曾经暴露过,而不能说明目前是活动病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能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类鼻疽菌DNA,但这种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不理想,因此还没有上市。一种基于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已被用于准确快速识别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并可将其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区分开。病理检测可见受影响的器官和引流淋巴结出现脓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检测受影响组织中的病原菌。对于兽医来说,最好的辅助诊断可能是临床上高度怀疑,尤其是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流行地区更是如此。
类鼻疽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难以彻底治愈,可能会复发。成功治疗动物类鼻疽的报道也非常少。人类暴发性类鼻疽的死亡率为20%-50%。在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大脓肿引流术,或全眼球炎摘除术。对于轻度或弥散性病变损伤病例,建议用抗生素治疗。类鼻疽菌在体外通常对甲氧苄啶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和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第一和二代头孢菌素、大多数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包括阿奇霉素)、第二代喹诺酮和利福平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于急性类鼻疽病人,目前建议治疗方法是注射高剂量的头孢他啶和甲氧苄啶磺胺类药物,持续给药2-4周,或用美罗培南治疗至少2周。然后继以口服甲氧苄啶磺胺类和多西环素,并可配合氯霉素,维持治疗12-20周。在急性期,静脉注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并结合胃肠外给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已被证明足够用于维持治疗。目前尽管有这些抗菌治疗方案的建议,但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可以完全清除机体内的类鼻疽菌。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辅助治疗,有助于减少类鼻疽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死亡率,这对于兽医临床也可能有效。具体的治疗剂量可见附录中的药物配方。对治疗后的动物应密切观察是否有复发迹象。
类鼻疽可能会院内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能够在静脉麻醉剂中存活,并可在含3%西曲溴铵或0.3%洗必泰的消毒剂中存活。虽然有报道类鼻疽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极为罕见。一般情况下,人类都是由于流行地区的环境因素所感染,动物也是如此。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bacteria.cn/html/2016/1908.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