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型产气荚膜梭菌与动物肠毒血症
摘 要: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发病急骤,死亡快,多呈散发,可以引起发病动物的大量死亡。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动物肠道内不断增殖和产生大量ε毒素,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感染D型产气荚膜梭菌后,山羊主要表现为小肠结肠炎,绵羊病理变化表现为心包积水、大脑和肺部水肿、肠道症状。
D型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α、ε毒素,可导致成年牛的肠毒血症、山羊的小肠和结肠炎、犊牛和羔羊的肠毒血症(软肾病)等。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发病急骤,死亡快,多呈散发,可以引起发病动物的大量死亡,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长远发展。感染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绵羊和山羊两者临床表现不同,山羊主要表现为小肠结肠炎,而绵羊病理变化表现为心包积水、大脑和肺部水肿、肠道症状。以上两者的实质器官病理变化相似。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动物肠道内不断增殖和产生大量ε毒素,高浓度毒素破坏了肠道壁的完整性,使肠道的通透性大大提高,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甚至损害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神经元(如脑干),进而导致患病动物休克或死亡。肠毒血症的潜伏期较短,少见临床表现。临床上依据动物肠道吸收毒素多少常将该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强烈抽搐为特征,一般在 2-4 h内死亡,患该病动物死亡前肌肉抽搐,流涎过多,四肢不停滑动,眼珠翻转,磨牙,随后头颈明显抽缩;另一种是以昏迷和嗜睡为主要特征,病程缓慢,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为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之后昏迷,角膜反射等。该病的病理变化常限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剖检常发现患该病的动物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回肠部分呈现急性出血性炎症变化,重症病例整个肠段因严重充血而呈红色。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发的动物肠毒血症有明显的条件性和季节性,秋季牧草结籽后或春末夏初青草萌发是牧区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多发期。在农业地区,该病常发生于庄稼收获季节或收菜季节,原因是在该季节动物常食入过量的谷物、菜叶等,造成肠道消化不良,从而进一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为肠道内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bacteria.cn/html/2017/2082.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