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缅甸行 中国外交由守转攻的第一站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这两天在访问孟加拉国和缅甸一行中做了件大事。可以说,他开启了中国自中共十九大之后,外交工作全面由守转攻的第一站。王毅在访问完孟加拉后,立刻飞赴缅甸,再与昂山素季会晤(图源:新华社)
在完成了对孟加拉国为期两天的访问后,王毅于11月19日飞抵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昂山素季会晤,就缅甸若开邦佛教若开族人和穆斯林罗兴亚人(缅甸官方称其为孟加拉人)之间的流血冲突进行了讨论,并就此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罕见的是,该方案包括了中国的直接参与。
在王毅的“三步走”方案中,第一步是双方停火,恢复地区稳定。这一点已经基本实现,缅甸和孟加拉需要力求战火不再复燃。第二步是缅甸和孟加拉需要保持并加强沟通。而第三步,则直指造成若开邦问题的根本原因,贫穷。
为了根治这个问题,王毅表示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该地区摆脱贫困的支持和投入,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实现稳定”。为此,中国也将与缅甸政府共同探讨推动建设“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到曼德勒,然后再分别向东延伸到仰光新城,向西延伸到若开邦的皎漂经济特区,从而解决缅甸急缺的交通、电力落后,以及其他经济发展问题。
对此,缅甸和孟加拉两国政府都已达成共识,并对中国给出的方案予以赞同。与以往中国面对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这是中国与他国政府沟通后,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并将亲自插手,帮助解决。
回想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承诺,以及十九大一中全会上杨洁篪“入局”中共中央政治局,成为继钱其琛之后又一位负责外交的政治局委员,可以看出,中国在中共十九大之后必然会在外交场上由过去的“守势”转为“攻势”。“积极有为”已经完全替代了“隐晦韬光”。
另一方面,日前新华社发表的“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激起了全世界的热议。文章中明确提到避免“塔西佗陷阱”,值得关注。
“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常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换句话说,中国政府借着新华社那篇文章中对避免“塔西佗陷阱”的重视,表明了其对政府需“身体力行”、“说话算数”的重视,“虎头蛇尾”不是中国希望自己陷入的情况。
因此,综合中共十九大报告以及新华社中的措辞和潜在精神,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缅甸若开邦问题,便是中国在“新时代”下,外交工作中的第一个目标。中国不再会采取过去那种被动的、隐晦韬光的外交风格,而是全面“进取”,扩大中国在国际场上的影响力。
枪已打响,至于中国具体将如何落实,还有待观察。不过综合当下的情况来看,着实值得期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