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流动儿童际遇比较 越南与中国儿童皆受制于户口
【财新网】(世界说 宋宇航 发自多哈)随着全球离开家乡就学的流动儿童日益增多,通过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流动儿童的受教问题受制于户籍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特殊;而国际经验显示,可以对流动儿童接受教育有更积极的行动。第八届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2017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期间,中国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WISE联合发布了《多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报告,聚焦中国、芬兰、英国、美国、日本、泰国与越南等七个国家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报告作为WISE系列研究报告(WISE Research Series)之一,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WISE首次在研究领域的合作。报告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嘉玲主编,与多国学者专家共同参与完成。
由于涉及跨国案例比较,报告也对儿童“流动”的概念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其中,这七个国家的“流动人口”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迫式移民”,主要是因为躲避战争战乱而产生的移民;而像中国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移民,则被归为出于经济目的的“自愿式移民”。报告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跨境移民儿童,也包括一国境内不同地区的流动儿童。
在上述七国中,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导致了不同的人口流动规律和样貌;在流动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和越南,政府均针对流动儿童教育提供了某些激励措施,但户籍制度以及地方政府与学校层面行动的缺乏,限制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机会。
在芬兰、英国与美国,跨国移民儿童主要面临两大教育挑战:学习当地语言、克服不利的社会经济背景取得与当地本国儿童同样的学业水平。日本的“新移民”儿童在日语学习方面同样存在较大挑战。
韩嘉林指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注意各国城乡流动人口比例的不同。在中国,城乡流动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8%—19%,即大约2.47亿人。
在美国,非美国出生的人口占到了13.5%,英国的比例与此相当。在越南,这一比例为13.6%,泰国为9.4%,而芬兰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4.4%和1.6%。
而移民的涌入是否会影响当地的社会福利、政策体制,以及对移民社群对当地民族性或文化产生的影响,都是各个国家考虑的方向。
韩嘉林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提出,选择这七个国家,是希望有别国的经验借鉴,为中国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其中越南和中国的情况最相似,但越南的人口总量与中国相比较少。
至于为什么人口体量和中国相当的印度没有入选?韩嘉林说,这是因为印度的阶层、宗教、族群等因素都过于复杂,和中国的可比性较弱。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还停留在“入学难”这一关,尤其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门槛最为严重;相比之下,从乡村流动到县城的流动儿童则大多可被完全接收,省会城市与省内其他地方的流动也较正常。和这次报告中列举的其他国家相比,韩嘉林说,“人家1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我们是用了短短的三十年。所以即使国家强调要公平地、无歧视地对待孩子,提出了很多对流动儿童公平的入学政策,但落到地方时,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
在报告列举的其他国家中,韩嘉林认为,越南的情况最可以与中国对比,但越南做得还没有中国好,当地有36%的儿童受限于户籍等原因,是在私立学校上学。“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是取消户籍,而是用居住地(作为入学标准)。入学难问题的背后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而在英国和美国,作为非法移民子女的无证移民儿童,他们在入学和学业成就方面,均要比普通的移民儿童面临更多挑战。韩嘉林还指出,虽然中国目前更关心的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儿童问题,但随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境外移民的接收国。她建议中国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未雨绸缪地去了解,或者关注国际移民在中国的情况。”而在欧美国家校园里,学校和老师对待境外移民子女在文化落差、民族多样性和特殊需求方面的作法,也应该引起中国教育者更多的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