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磅清扬柬华理事会和华侨学校的诞生,不觉让我想起时任中国驻柬埔寨的晏廷爱大使,是在晏大使的大力关怀推动下,及中国大使馆率先捐出15000美元作为购置新校舍地皮的首期款项,才使磅清扬这座离金边仅91公里,但华人却很少的洞里萨河畔城镇,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很短的时间内成立了“磅清扬柬华理事会”,并兴建起“华侨学校” 每每提起这两件具有历史性的大事,年过七十的老会长刘顺利和当地华胞都念念不忘,常提起晏廷爱大使和柬华总会杨启秋会长,郑棉发秘书长等人,因为有他们的牵头与发起,才改变了磅清扬华社的历史。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各地的柬华理事会和华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磅清扬在历史和传统上却是一个产鱼区,当地从事捕鱼业的越侨比华人多好几倍,人口极少的华人向来大都从事小买卖,极难找到很福裕又非常有实力,能兴办公益的富商。虽然当早在约80年前当地就有了华校,但设在扬州天台下边二楼四间狭小的课室,还是当地一名富商黄乾泰先生免费借出来的,一直沿用数十年而分文不收。 在晏大使的推动下,柬华总会的领导很快为此事投入工作,在成立磅清扬柬华理事会和华侨学校建委会时,晏大使亲自带领多名外交官和柬华总会代表一起出席,这是中国驻柬大使和官员第一次到磅清扬,在仪式结束后,晏大使等一行还到数十公里外的大湖(洞里萨湖)参观。 就这样,磅清扬华侨学校,成了该省目前唯一的华校,即使是唯一,学生人数还是不多,在过去的历史上,虽然当时的华侨公学曾一度办到初中,但全校的学生也才200多人,学生中有一些还是越南人,当地华人几乎变成少数民族。 在历史上,磅清扬的华人人口虽然少于越侨好几倍,但华校倒是不少,除了磅清扬市区有华校外,洞里萨湖邻近的仝叩河、马拉茗,西北区的磅罗、文里、速亚茗,往金边五号公路沿线的坡里坎夜、宵楼、磅芷都有华校,虽然每间华校的人数都不超过一百人,但这些小小的华校却像种子一样散播在各地。 在历史上,磅清扬市区总共有三所学校,第一所位于磅清扬下市(磅清扬分上市和下市,两市相距约两公里,上市为行政区,下市靠河边,属商业区),这是一栋位于市中心的三层楼排屋,总共约二十多间商铺,是当地著名殷商黄乾泰老先生的,他与金边安英街的乾泰来是堂兄弟。 黄老先生祖籍广东潮安市,据说是当地有钱的大户人家,而建在磅清扬下市的二十几间排屋共分三层,下边一层是商铺,二楼为住家,热心的黄老先生特地拨出靠北面的四间作为校舍,这就是后来延用了数十年的“华侨公学”。至于该栋大楼何时始建“华侨公学”,何时开课就不得而知了。 这栋大楼的最上一层是“扬州天台”,上边有很大的舞台和观众席,那里过去长期租给潮州戏班或柬埔寨的洛坤戏班演舞台戏。 记者曾采访现年76岁,曾就读于该校的曾汉卿老先生。原来,曾先生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华人侨领,法治时期称为“翁邦”的曾腾香。建七府本头公庙时,曾老先生是建委会主席,特地到潮州请来老工匠,也买来簇新的瓷器,然后打破,用一片片瓷瓦碎镶成一尊尊美轮美焕的“立体公仔”放入镜框中,排列成一套套历史故事。 曾先生说,他于1944年进入“华侨公学”,至1952年小学毕业,最初老师是以潮语授课,后来来了一对叫李诗赞的夫妇,才第一次用国语(普通话)教学。至于“华侨公学”何时开的课,连曾先生也不知道。 因为“华侨公学”包括礼堂在内只有四间课室,所以都采取复班制,就是两个班同用一间课室上课。至1961年,当地华人在七府本头公庙建新学校,才结束了旧校舍的历史。而黄乾泰老先生于50年代在中国去世时,在扬州天台举行了七天的吊祭活动,各地华校代表都前往吊祭,一时可谓盛况空前。 -后记 经过约百年的历史长河与风雨飘摇后,磅清扬下市这座上百年前建成的“扬州天台”(当时还没有水泥),如今看上去早已残破不堪,摇摇欲坠。但里边由上至下,乃至天台,还住着上百家贫民,它也因而成了磅清扬下市最典型的贫民窟,里边的房客三教九流,每月租金从二三万起。墙上的石灰不断脱落,埋在石柱中的钢铁都露了出来,是一个典型的危楼。政府多次下令要房客离开,但无家可归的贫民能往哪里走呢?“生死有命”,他们也只能住一天算一天了。 |
服务热线:(+855)023922788 服务时间:8:30-18:00 广告合作客服QQ:3198631398
© 2010-2020 Koh Thmey Technology.Powered by 新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