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千户苗寨”民族风情独特,吸引众多游客到此一游,只为近距离地体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其聚居地处在依山傍水的大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因而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随“文化中国——2014年海外华文媒体贵州行”采访团一行于6月22日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距贵阳市有200多公里,住有苗族人1300户6000多人,为苗族聚居保留最为完好的地方。
进入千户苗寨需要从贵阳市走约3个小时的车程,海拔1000多米的贵州省是个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华媒们在车路途上就可欣赏到绿色山水秀丽的风景。
在贵阳市侨务办公室的精心安排下,包括柬埔寨柬华日报在内的25个国家40位华媒代表经过一个上午的车程,来到了“千户苗寨”,去体现苗族的文化与习俗。
“西江千户苗寨”实为贵州省打造的“苗族文化”旅游景区,名为“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寨内的瓦顶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成为特色的苗寨建筑群,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美丽景色。
这里是一条苗族文化街,而“阿浓苗家”就是千户苗寨中最好的饭店之一,媒体采访团来到此吃午饭,品尝苗家长桌饭的美食。按在苗族的习俗,只在举行隆重宴会时才摆上“长桌饭”。
“苗家人”以他们最高的迎宾礼仪迎接华媒采访团,在饭店门前,苗家小伙吹响乐器,女子唱响苗族山歌,敬上糥米酒,送上红鸡蛋,给我们客人致以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我们的长桌饭上,摆满了苗家特色菜:土鸡汤、猪汤、香蜡肉、三层猪肉、糥米饭、玉米和甜粽子等。苗家姑娘更是热情好客,正当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长桌饭”美食的时候,姑娘们走进来了,伴随着小伙们的乐器演奏,她们唱起苗家山歌,给客人敬上糯米酒。
苗家敬酒对客人则有规定:不准站起来、不准用手接杯子,尤其是苗家姑娘挟肉给吃的时候更不准许用手接,因此,整个迎宾过程,客人只用口接酒接肉。
在这种被苗家姑娘“戏弄”之下,若是被姑娘们“看上”的客人,更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否则将受罚。姑娘们一杯又一杯,一碗又一碗地敬酒,有时还抓住客人鼻子灌酒,挟肉给客人吃时也会“戏弄”一下客人,这样的民俗风情,给游客创造了欢乐的气氛。
苗家的鸡汤,味道鲜美,说是“土鸡”煮的汤,而本报记者刚感觉其汤味有些像柬埔寨的鸡汤味。长桌饭上用糥米做的小甜粽子,就是柬埔寨当地华人祭拜端午节时的粽子,只是苗族人给它加糖了,有甜味。苗家人的糯米酒也和柬埔寨的糯米白酒相似,不同的是,苗家的酒有甜味,柬埔寨的酒没有甜味。
品尝了长桌饭之后,采访团们在“千户苗寨”的街道上观光,购买刺绣和银饰等纪念品。这是一条苗族文化街,除了美食,就是艺术品商店,主要销售精美的苗家刺绣品和银饰纪念品等艺术品和当地特产。
能够看到对面“千户苗屋”的观礼台更是热闹,是游客拍摄美景的好地方,许多游客还穿上了苗家服装,以观礼台对面的“千户苗屋”为背景,拍下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丽照片。
还有“天下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更是展现出苗人的文化艺术与绝活,其演出深受观众的喜欢。
据介绍,苗族在全世界有980万人,其中800多万人生活在中国。中国是苗族的起源地,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苗族人多次迁徙,现今在中国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飘洋过海到美欧等国家居住。
贵州省则是苗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有400多万,占中国苗族人口近50%。而西江千户苗寨的打造,更是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产业的魅力,它已成为服务旅游业的重要产业。
陪同华媒采访团参观活动的贵阳市侨办务办公室副主任田继德先生介绍说,苗族人生活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开发工作非常困难,政府为了开发民族文化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收获则是长期的。
但是他也指出,就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与现代城区隔绝的苗族等少数民族,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他们的文化和原生态住区。
图为: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