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议柬埔寨政府相关部门出口水产品,尤其是海产品和洞里萨河的水产品,如大虾等到中国云南,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陶大云先生接受正在云南访问的柬埔寨记者代表团一行时提出上述建议的。
陶大云处长表示:“柬埔寨水产品资源丰富充裕,甚至一些水产品,如洞里萨河河段的大虾品质独一无二,倘若能出口这些水产品到中国云南省,一定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柬埔寨和云南省双方也将从中获益。”
云南省是属于非沿海的地区,海产品的价格与其它地区相比之下贵了几倍。因此,中方希望柬埔寨能尽早实现这个目标。
柬难实现明年百万吨大米出口目标
陶大云处长表示,柬埔寨大米发展潜力和前景广阔,但根据目前柬埔寨大米事业发展的趋势,很难实现政府制定的2015年出口百万吨大米的目标。
他说,虽然柬埔寨大米比泰国的大米更好吃,然而柬埔寨的稻米往往用非正规的途径被售到邻国的泰国和越南等地进行加工成为了他国的产品。事实证明,在国际市场流通的大米很少是柬埔寨产品,标注是泰国或越南为生产地,而实际上这些大米的来源国是柬埔寨。
提高大米产量才能实现大米出口目标
“提高大米产量是柬埔寨实现大米出口目标的途径,也是务必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大米的生产量。”陶大云处长表示。
他说,柬埔寨大米生产潜力巨大,首先最好要促进水利灌溉系统建设,这方面柬埔寨具有独厚的天然优势,即柬埔寨的湄公河和洞里萨河河水充沛,只要柬政府从这两个水源进行抽水,便能扩大农田地的灌溉面积。
“灌溉的问题务必解决,希望柬政府出资改善水利灌溉系统建设。”这位处长强调。
第二就是要发展大米必须得到高科技支撑,利用高科技来提高大米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也要改善肥料、农药、人力资源培训、推广农民利用新科技耕种要同步进行。
他说,一旦大米产量大增后,柬埔寨大米不会缺乏出口市场。总之柬大米产量增高后,实现上述的目标是易如反掌。
柬埔寨和云南农科院合作情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露女士介绍,云南省的农业、农业科技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互补性,在很多方面还有先进性,合作发展空间巨大。
她说,由中国云南省和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和泰国的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组成的6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如今各方积极联手加强大豆、马铃薯、甘蔗和陆稻新品种、新技术领域的跨境合作交流。
李露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主要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有需求、云南有优势和特色的陆稻、杂交玉米、甘蔗、杂交水稻、马铃薯、大豆等粮经作物的优良品种新技术示范和培训等活动,促进双边、多边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次区域国家项目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支撑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
她强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非常愿意与柬埔寨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关于发展大豆的领域。
由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主办的“桥之行——柬埔寨媒体眼中的彩云之南”采访活动为期一个月,来自柬埔寨《柬华日报》、《星洲日报》和《巴戎电视台》三家媒体组成的柬埔寨记者采访团正在对云南就“云南与柬埔寨交流合作”等进行实地深入采访。
图为:陶大云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