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有两个亮点:一是提出“三产融合”,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二是提出“人的新农村”概念,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近年来,中国农村改革不断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前进,成绩斐然。而一年一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是对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总结与规划,此次会议提出的观点也将决定着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方向。透过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会议两个亮点是值得柬埔寨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柬埔寨的农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80%以上,两国农业发展程度都关系着国家的兴衰。特别是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柬埔寨农村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王国政府更是要思进思变思发展。
自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柬埔寨政府和部分省份多次派出代表团前往中国云南、贵州、湖北等地考察新农村建设。洪森总理也对新农村建设兴趣十足,甚至多次向新农村建设经验比较成熟的韩国取经。在12月11日赴首尔出席韩国-东盟特别峰会期间,洪森总理与夫人还一同参观访问了韩国首尔新村运动中央会,并详细了解了新村运动的发展情况,对韩国新村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洪森认为,积极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提高柬新农村建设水平。目前,柬埔寨国内已成立多个“新村运动”组织,对柬埔寨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柬埔寨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启动的情况下,借鉴和学习外国成熟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此次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亮点,实质上是关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三产融合”是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需要经过加工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料,以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如工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和服务等产业。要求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并带动农业发展。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物的新农村”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中国政府提出“人的新农村”,凸显的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是一种人文需求。
柬埔寨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首先,柬埔寨的第一产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有些还处于原始的耕种状态,而且这种不利的局面近来年甚至出现了另外的形态,如今年以来,由于泰国积存大米的抛压,以及大米出口缓慢,农民种植大米的积极性下降。与此同时,大量的胶农也因橡胶价格的大幅下降,而改种胡椒等作物。一些地方政府也一再鼓励农民改种畅销农作物。从长远看,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极大的隐患。如果农业发展不起来,更无从谈起同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当然,柬埔寨农村也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如一年可种多季稻;有些农村风光美丽,完全可以与国家推崇的旅游业融合起来,发展农业观光园等。
其次,柬埔寨农村的居住环境较差,还有很多偏远农村吃不上清洁水、用不上电、没有厕所,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出外务工,将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问题:“留守”.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将会出现,社会问题也会逐步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人的新农村”显得极为重要,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让他们掌握致富本领,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要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并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柬埔寨新农村建设尚未起步,如果能从外国的成功经验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未来可以少走弯路,从而更快地取得成效。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和政府,既然柬埔寨政府有意发展新农村,那么就应当从现在开始,培养人才,组织好有志向、有热情、有能力建设新农村的城市志愿者、大学生和农村居民,合理安排建设计划、项目和具体实施。当然,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带动他们发挥主人公的精神和作用。 |
服务热线:(+855)023922788 服务时间:8:30-18:00 广告合作客服QQ:3198631398
© 2010-2020 Koh Thmey Technology.Powered by 新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