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认为,作为老板应该尽量满足员工的欲望,他同时也认为没有欲望的职员不是个好职员。 “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 方会长表示,很多人觉得做小小的生意也一样会发财,而不愿意出来打工,其实不然。他认为:“有一些加华银行职员的年收入100万美元,他们也是打工,但是如果是做生意,不一定一年能赚到100万。” 他表示,作为一名公司职员,没有任何风险,也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一下班后就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但当老板就不一样,老板的压力很大,有时候晚上睡得不安宁。 方侨生会长7日早与50多名柬华青年团青年在加华大厦举行座谈会,向青年团员分享其人生经验并介绍了柬埔寨华侨发展的历史。 告诉青年要与时俱进,改变思维 方会长在交流会上向与会青年团员提出一个问题。他问道,一个聪明人拿着一个钓鱼竿和一个装有25公斤鱼的篮子,送给一名青年人,但他只能二选一,他应该选哪一个。 出席交流会的所有青年团员几乎认为应该选钓鱼竿,但方会长则说,选择钓鱼竿是很传统的想法,应该选择篮子里25公斤的鱼。方会长解释说,许多人认为拿了鱼,吃完就没有了,但如果选择钓鱼竿,可以拿来钓鱼。 “如果拿装着25公斤鱼的篮子,可以拿去卖,之后就可以买到5个钓鱼竿,其中一个自己用来钓鱼,另外四个钓鱼竿可以租借给朋友,帮你钓鱼,然后大家一起分享收获。” 方会长说,务商之道,单独靠自己的能力,不会赚大钱。 “你要靠别人的力量,那你才会赚更多的钱,这才是新时代人的想法。” 鼓励青年要勇于担当,服务侨社 方会长表示,柬华理事总会的青年团都是社会的栋梁,他希望青年团能够多多相聚并增进交流。 他开玩笑说,未婚的俊男靓女就应该多参加青年团的聚会,说不定可以“喜结良缘”,至于已婚的青年们可以见面,谈谈生意。 方会长鼓励青年团员利用柬华理事总会平台创业,如果缺欠资本,加华银行会适当地提供支持。 方侨生会长表示,他非常高兴能与青年团进行交流,特别是针对侨社的情况,柬华总会的青年团都是青年才俊,也是社会的接班人。 他表示,目前,包括柬华理事总会等其他会馆及宗亲会领导者,他们的平均年龄皆超过60岁,但这并不是柬埔寨侨领面临的特别现象,包括国外的领团的领导人也都出现年龄逐渐老化的现象。 “青年人都不想理会侨团的工作,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他补充说:“青年人都认为这是老人家的事,不用去理,但青年人总有一天也会变老,或者老的时候就可以继承……但是到那时就有一段时间出现断层了。” 他指出,柬华理事会前任会长杨启秋在任期间便组织青年团,鼓励青年参与侨社工作,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对侨社未来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醒青年勿忘根,以华人为荣 方会长说,也许有很多青年人对华人华侨的历史不太清楚,所以他在当天的交流会上,特别向青年团介绍华人华侨在柬埔寨的一些奋斗史和经历,让青年团了解祖兄辈们究竟是怎样将优良的传统传承至今的。 他表示,与会青年团员有些是第二代华人,有者是第三或第四代,如此身份不是令人“丢脸”,而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他说,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大,很多人都以自己是华人为荣。 方会长还举个例子说,假如你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父亲,你一定会告诉别人,你是某某的孩子,你会觉得这是非常光荣的。相反的,如果你的父亲很穷,欠下一屁股债,最后跑到乡下躲债,而债主跑来跟你要讨债时,你可能会说,他不是你父亲。 “总的来说,中国就相当于一个有钱的‘父亲’,谁都想认中国为‘父亲’。” 介绍华人史,冀青年勿忘历史 方会长还向青年团介绍中国人如何移居柬埔寨的历史。他说,《华商日报》曾在20年前,编制《柬埔寨华人史话》一书,但由于内容不够齐全,最后没有正式出版。他希望在收集齐全的资料后,再编辑出版。 方会长透露,他已经把《柬埔寨华人史话》交予在中国的《广东华侨史》编辑组,以进行深化研究,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对编辑来说很宝贵。 方会长说,早在约一千年前,华人便出现在柬埔寨,但真正大量华人移居柬埔寨则是在上世纪30年代,许多中国人为了生存而移居至周边国家,其中很多是坐船到越南,再从越南进入柬埔寨,也有一些中国人经过柬埔寨后,再到泰国长居,这是华人的流浪图。 方侨生会长表示,他经历了6个“朝代”,包括法国统治时期;西哈努克当国王,国家独立后的民盟时期;朗诺时期;红高棉政权时期,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和当今时代。 他介绍,在法国统治时期,中国人经过越南港口来到柬埔寨,那时候柬埔寨首都金边范围很小,很多人都不会讲柬语,但一样能够生存下来。 “我父亲来到柬埔寨至他逝世后,他讲的柬语差不多只有5句话。” 方会长还说,其父亲在听到孩子们讲柬语时,都感到很生气,甚至认为孩子用柬语沟通是“忘祖忘宗”的表现。 他还说,华人一般都认为柬语很难学,但关键是因为他们不太重视这个语言。 说道这里,方会长开玩笑说:“你娶个柬埔寨老婆,看你会不会柬埔寨话。” 方会长说,当年,即使中国娶柬埔寨老婆,也不一定会讲柬语。 “我父亲那个年代,很多人在农村娶了柬埔寨老婆,因为老公不讲柬语,最后变成老婆来学中国话。” 以生动比喻传达一个深刻道理 方会长说,在法国统治时期,法国人进行“阶级划分”,把柬埔寨民族分成多个等级,高高在上的法国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也不是柬埔寨人,而是在柬埔寨生活的越南人,因为越南人的法文讲得很好,越南人的地位比柬埔寨人和华人地位高,法国人甚至把越南人当作管理柬埔寨行政工作上代理人员,不过也有一部分管理人员是柬埔寨,但并不太多。 方侨生说,那时候,做生意的华人有这么一句俗话,即“农村的空心菜养金边的猪,金边的猪就养越南的老虎”。 他解释,很多华人到农村廉价收购农产品,然后运到金边,由于金边没有对外贸易,就卖到越南去,卖到越南后才能大赚一笔,不过,乡下的农民从中获利极少。 他还说,一些产品卖到越南后,再转运卖到香港。“假如,越南是老虎,那么香港就是猎人,打老虎的人更加厉害。” 他向青年团讲述这个故事,旨在传递一个在不发达地方生活的人,一定会被一个在比较发达地区的人所欺负。 讲解老一辈人在柬的生存之道 方侨生会长说,为了统治华人,法国人想出了一个“分而治之”的方法,因为一旦华人团结一致,法国人就难于管制,于是他们把在柬埔寨的华人“切成”5个不同帮派,包括潮州帮、广肇帮、福建帮、海南帮,剩下一个帮派是客家帮,由于客家人人数少,包括湖南、湖北、上海都被纳为客家帮。 他说,在把华人分成不同帮派后,法国人便委任一个“帮长”,主要负责协助法国人向自己帮派内的华人征税。 “那时候,华人都有着“华侨”的身份,必须一年要缴纳1500柬币税款,当时1500柬币可以买到300碗粿条,这数目并不小。” 他还说,如果拒绝纳税,“帮长”要负责追税。 “法国人不知道华人住在哪里,但帮长先生知道。” 方会长说,在柬埔寨独立后,这些“帮长”失去权力,但他们仍然扮演华社侨领的角色。 他说,当年的华人也看清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思维”,于是凝聚力量,成立了一个机构,取名“五帮公所”,这相当于柬华理事会的前身,每个帮派都要加入“五帮公所”,所有华人的事务就由该公所来处理和决定。“五帮公所”也设有调解委员会。 他还说,在过去,华人在经营生意或生活时发生矛盾,不会去告衙门,因为他们不会讲柬语,也不会法文或越南文,不懂如何去告衙门,所以只能向“五帮公所”调解委员会求助。 方会长说,虽然只有调解的功能,但调解后各方必须遵守,就相等于一个法院初步的调解。 他说,其父亲当时担任“五帮公所”调解委员会主席。他记得有一次,两名同乡华人,其中一人向对方借了两千块钱,但没有写借条,欠了一两年不还。有一天债主看到借款人正在吃喝玩乐,认为对方已经发财了,就上前追债,然而,对方始终不肯还钱,最后双方就告到了“五帮公所”。 “当时,我父亲问借款人,为何有了钱还不还?” “借款人回答说,他并没有钱,他是从其他人借了钱,为了一笔生意才请合作伙伴吃饭的。” “最后,我父亲就决定先帮他抵债,并告诉他赚到钱后,要把钱还回来。” 方会长说,他们是同乡,债主可能欠对方一点人情,所以才有一种赖债不还的想法。 他还说,过了几个月,借款人就把钱还给了其父亲。 方会长表示,作为“五帮公所”调解委员会主席就要有牺牲的精神,因为当时如果对方不还钱,其父亲就白白吃亏。 “你作头,就要有牺牲的精神,你不牺牲,谁会让你做。” 他表示,在那个年代,虽然华人不多,但柬埔寨经济基本上都是靠华人,华人的资金筹集靠月兰会或私人信贷,通常不会向银行借钱,因为银行借款条件很繁琐。“华人生意规模小小,但大家都做得很顺利。” 青年团员:收获匪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青年团员们都纷纷表示,有幸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分享到了方侨生会长的人生经历与经验,收获匪浅。会见后,方会长还用披萨款待了团员们,并一起共进午餐,活动在一片欢乐声中结束,许多青年团员们在离场时,满足地相视而笑。来自:华商日报 |
服务热线:(+855)023922788 服务时间:8:30-18:00 广告合作客服QQ:3198631398
© 2010-2020 Koh Thmey Technology.Powered by 新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