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在柬埔寨办学的老夫妇何以感动法国?
一对在柬埔寨办学的老夫妇何以感动法国?撰文 | 陈振铎
原载 | FT中文网
2016年10月,纪录片《点石成金》(Les Pépites)在法国公映。公映后的6周多里,15万左右观众观看了电影,评价分数一直居于法国电影市场排行榜首位,收获了《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国上映时的效果。
作品讲述了一对法国夫妇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与行动史。克里斯蒂安·德帕里埃和玛丽·弗兰斯,一对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夫妇,爱好世界旅行。1970年代,他们带着全家,开着房车跨越欧亚大陆,最后来到印度,对南亚留下了印象。1995年退休之后,夫妇俩定居柬埔寨,从零开始,在金边郊区垃圾场附近办了一所慈爱学校,专收各种有问题的贫困小孩,让这些小孩有饭吃、有地住、有书读,快乐地学习、长大,并有一技之长。
一
“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垃圾场里翻捡着各种城市生活和医疗垃圾,并在里面寻找吃的,我决定我要做些什么。”1990年代初,德帕里埃夫妇在金边为法国一家非政治组织做义工时,发现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
当时,柬埔寨处于红色高棉政权统治末期,政局仍不稳定。1995年12月22日,国王西哈努克同父异母弟弟、亲王诺罗敦·施里武流亡法国,他之前因涉嫌谋杀当时的第二首相洪森而被逮捕。1989年越南撤军、1992年内战结束后,在联合国联柬权力机构的管治下,1993年柬埔寨已经开始举行大选,恢复柬埔寨为王国。到德帕里埃夫妇定居柬埔寨的1995年,盘踞柬埔寨30年之久的红色高棉政权出现内部分裂,其领导人波布尔特在1997年被捕,该政权于1999年正式解体。
这时期,柬埔寨经济与社会发展起步。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郊区Stung Meanchey附近,一块堆放垃圾的临时用地变成了一座有100英亩的小山,集聚了大量从全国各地来的拾荒者。他们举家以此为生,形成了贫民窟。儿童因为战乱和贫困,无法接受教育,也加入到拾荒队伍中。注射针头、过期食品等都成了孩子们拾捡的对象。
电影剧照
这对夫妻在1990年代初“为了柬埔寨的未来”机构的人道服务结束后,觉得不应该就此停止。1995年退休后,他们在法国注册了“为了孩子们的微笑”协会,并募集了部分善款,在垃圾山附近开始用这个名字建学校、办教育。到1997年,第一座房子在垃圾山附近建好投入使用。当时他们的梦想是按照自己家族在诺曼底的城堡的格局,建起一个有院子、像城堡的校园,让金边垃圾山的孩子们跟自己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校舍建立后,夫妇在当地教员和翻译的帮助下,按照自己的标准收留了各种问题小孩和穷小孩。纪录片中的几位小主人公,部分人就有家暴、强奸、残疾等阴影。学校设立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什么精英人才,而是让这些本无机会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享受到基础教育。学校设立了培训中心,总共有28种职业引导。导演问小孩有什么梦想,大多数只是说:“我要做大厨!我要做模特!我要做工人!”
电影剧照
从成立至今,学校总共接收了1万多名儿童,同时还和其它组织合作,设置了营养午餐、粮食救济计划,成为柬埔寨最有影响力的慈爱学校之一。
二
有善心的夫妻,旅行后被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触动,退休后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耕耘一方,抚养一个个贫困小孩长大成人。在全世界各地的慈善行动中,这样的逻辑蕴藏在很多故事中。他们夫妇也在2005年出版过记录学校工作的书籍。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在影片上映后才广为人知?
一方面是这个故事打动了有类似经历、长期耕耘、又善于讲故事的纪录片导演夏威尔·德·洛桑(Xavier de Lauzanne)。这位导演长期活跃于东南亚原法属印度支那地区,1996年到2000年,在东南亚从事各类儿童人道收治的教育项目,从1999年开始,用购买的第一台摄像机,选取了法国国庆这个对于越南来说有复杂民族和社会情感的纪念日,作为观察越南的开始。他从2002年开始就参与到法国五台拍摄“为了孩子们的微笑”协会的一个节目中,认识了德帕里埃夫妇,并开始了跟踪拍摄至今。
导演本身是个作家,在影片的音乐、图像的生动性、叙事的连贯、整体性和象征广度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配乐、制作、电影标题等方面都有《放牛班的春天》的影子,又深化了该片代表的法国传统人道精神。比如电影标题的“pépite”,在法语语境中有启发儿童才智,让孩子天份得以发挥的意思,跟中文“点石成金”意涵接近。
他未接受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而从人道和事实本身看学校,这也让他获得了更多观众。在接受法国五台访谈时,他谈到:“我想拍一部电影,它要主题鲜明,但不捍卫任何立场、任何意识形态,也不要有任何分析,只是呈现事实,从我开始遇到这对夫妻时,直到这部闪着人性光辉的作品完成时,一直都这么在做。”
导演也未用一般的拍摄方法,而是定期和这对夫妇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影片拍摄从2005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才完成,需要长期与拍摄对象生活和交流的意志。这种在欧洲影视人类学常用的民族志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自然地呈现真实,而且能减少拍摄者的偏见。
电影剧照,活动中的孩子们
三
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故事能打动导演和他的团队,并且恰好在这个时间点感动法国?这就和法国整个社会的传统以及自黄金30年以来社会发展的变革息息相关。
作为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和有过殖民史的帝国,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和帝国时代,在1901年和1905年迎来了至今依然影响法国社会的两项重大改革。1901年7月1日,法国《协会法》通过实施,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结社自由以法律加以保障,并把协会作为公民,通过其他配套制度,使得协会成为政治、经济、社会中代表“社会”这方最重要的组织,平衡各方力量,弥补政治和经济组织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1905年12月9日通过的《政教分离法案》,使得法国天主教会也从国教变成文化协会的一部分。教堂从国家政治行为和公立教育中退出,成为公民个人信仰的空间。这使得带有部分天主教文化道德意涵的法国国训“博爱”,在政教分离后,主要以人道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共和国世俗化社会的一部分。
在这两项法国上世纪最大变革的背后,主要活动在亚洲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行动,能说明这种变化。该教会1695年成立于巴黎,得到教宗的批准,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全力从事海外传教的天主教组织,而其主要活动地是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该教会的一个精神就是,传教士和教徒们不管做什么事业,都要尊重当地文化与习俗,并扎根当地。
贡嘎山下、四川甘孜泸定县的摩西古镇上,一座1920年代的法式天主堂至今仍矗立着,这背后就有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历史身影。《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13日的报道记载,中法战争后,法国天主教会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教活动快速扩张。1856年左右,属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勒努在康定建立了“西藏教区”,以康定为中心开始向邻近地区丹巴、康定、泸定三县扩展。1918年传教士彭,利用其兄长1892年左右在丹巴传教遇害获赔的白银,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座房,1926年钟楼、经堂落成。他们说汉话、改汉姓,在磨西发展了500名左右教徒,并办修道院、学校和医院。
摩西古镇天主堂
而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属于法国殖民地的印度支那地区,这种天主教事业的传统一直保持至今,通过文学、历史传记、摄影以及电影,在法国社会中留下了作为精神层面的印度支那社会想象:充满着东方佛教神秘气息、友善,法国社会在经历了殖民与去殖民化后,在自身的文化中,从该电影的制作团队名“Alloest”(你好,东方)以及团队成员文学与艺术的经历就可以看出端倪。
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理解这种文化,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让-雅克·阿诺导演的《情人》,以及雷吉斯·瓦格涅导演的《印度支那》、《大门》等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殖民文化遗产留下的异域想象具体是如何呈现的。
五
从1980年代开始,法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的神话不再。从本世纪初开始,法国经济持续陷入低迷,大国地位衰落,加上近年受郊区穆斯林问题、伊斯兰极端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的影响,整个社会信心持续陷入了低迷。影片在此时出现,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家对过去繁荣时代的美好记忆,因为德帕里埃一家,代表了大多数法国传统中产阶级的价值与生活方式。
影片根据法律规定,并未在电影中公开德帕里埃一家的信仰与天主教背景。克里斯蒂安实际上成长在天主教家庭中,他也是社会发展形态的一个缩影。其作为法国贵族后代,在诺曼底有个家族城堡,克里斯蒂安在那里长大。夫妻俩1964年相遇,养育了4个孩子。克里斯蒂安退休前是IBM公司的高管,一家生活在巴黎西南郊莫东(Meudon)市,小镇包围在森林和塞纳河之间,是法国传统中产阶级街区。
1977年到1978年之间,他们开着房车,带着他们的四个孩子,从莫顿出发,全家挤在6.2平方的房车中,开始跨欧亚大陆的旅行。他们的目标是进入那个充满土邦想象的印度,经过希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在1984年出版成《德帕里埃一家:四个孩子和一个梦想》(Famille des Pallières:Quatre enfants et un rêve),第一版卖了30万册,其它语种也卖出了10万册。
《四个孩子和一个梦想》封面
夫妇出发旅行的1970年代末,那是法国最自信的年代。法国刚刚经历了战后的黄金30年(1945-1975),国力大增,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达到顶峰,这时期的国家和个人财富剧增,并孕育出了各种新型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根据《费加罗报》2011年8月22日报道,世界旅行作为其中的一种,传统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理解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亲子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家庭的世界旅行,了解异域的社会与现实,已经成为部分法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其中,有天主教和运动精神支撑着各类家庭走向世界,并通过实施慈爱行动,实现个人的公共道义。
这种慈爱行动,也离不开介于大型专业慈善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小型协会网络支撑。影片中,他们返回法国,带着几个小孩一起开着原来旅行用的房车,在外省各地募款,其中很重要的是和几个协会合作。当地的协会负责安排、宣传,通过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在法国乡村小镇市集、圣诞市场进行筹款。目前的合作协会已有15家。这背后,天主教社区的支持和给予的信任不无关联。而世俗化的协会形式,使得这类公民社会行动脱离了宗教干涉,成为实现公民个人意志的工具。
导演本人在接受南锡CAMEO影院访谈时,也谈到自己在做问题儿童收容的教育项目时,体会到协会形式的“协作”,法国公民个体对协会精神的认同,才促使了各方合力,让纪录片得以见世。
德帕里埃夫妇在建立自己的协会之前,接受的服务工作是由法国“支持柬埔寨”(SIPAR)机构支持的。该机构作为法国最大的援助柬埔寨的非政府组织,在1982年成立时,主要的初衷是帮助因国内战乱逃到法国的柬埔寨难民,在1992年柬埔寨内战结束后进入柬埔寨,目前主要从事该国的公益图书馆和图书的事业。
因而,法国夫妇在柬埔寨的慈爱学校,可以看成是从天主教传统继承而来,经历了政教分离、殖民与去殖民,在全球化体系中的公民慈爱行动。它是法国世俗社会中,从国训“博爱”出发,但超越国家、民族等区隔,以旅行而不是旅游的经历出发,获得了共情与事业认同后,开展的具有一定世界主义理想的公民行动。而电影的成功,在当下深受经济危机和穆斯林移民问题困扰的法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历史与战后美好时代的回忆,借此慰藉当下的困局。
电影剧照,孩子们的爸比和妈咪
9月24日,在电影在法国试映后第二天,被柬埔寨人民称为“爸比”的克里斯蒂安在金边逝世,享年82岁。柬埔寨王后诺罗敦·莫尼列26日参加了葬礼,其骨灰将按照当地仪式放在一座佛塔中。法国天主教会报刊《信仰报》评价克里斯蒂安时说,他是“用自己的信仰扎根当地”。而“为了孩子的微笑”学校,也逐渐规范化,除在法国的15人核心团队外,目前和在柬埔寨的学校吸引了大量各国志愿者和义工加入。
本文原载于FT中文网专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