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 的投资 机会与注意事项
本帖最后由 lisan 于 2017-1-25 14:31 编辑柬埔寨 的投资 机会与注意事项
这篇文章来自台湾外贸协会市研处,分析简洁,入理,切实。供在 柬埔寨 或要来 柬埔寨 投资的同仁参考。
一、柬埔寨 谨慎分析寻找商机 繁荣表象勿受迷惑柬埔寨 由于(一)市场规模不够大,人口仅1400万。(二)具购买力之民众比例不足30%,多数民众是在温饱线上下浮沉,是以要在柬国内需市场上有所斩获,必须要精心筛选投资机会。切勿只看表面,例如说看到金边市面上高级名车甚多,就以为自己可以把产品卖给这些富人。务必做好市场研究,最好是能到当地住一阵子,多方了解之后再投入资金。
另一个迷惑人的表象是在柬埔寨的中国大陆企业。许多人从表面上看,以为中国大陆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规模很大、似乎都很成功,但是与陆企往来较多、较熟悉之台商表示,其实在 柬埔寨 成功的多属国营企业,真正民营私人企业在 柬埔寨 成功者并不多。这些年来真正能赚到钱的民间私人企业,多半是投注于农业;或是跟国企有特别关系、能取得国企下包的一些民企。
为何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在柬埔寨有较佳的成功机会?因为大陆对柬埔寨之援助支援很多,例如在水力发电、公路建设、政府公共工程等方面,不少经费是来自中国大陆之援助或贷款。此类国家援助通常会指定由援助国的企业来承包工程,国有企业自然优先受惠。而且国有企业为了汇兑利益,常会以人民币支付工程款予其下包,下包厂商可以避免汇率波动也乐于接受。基本上围绕此类公共领域之生意,成功率较高。相对之下,进入私领域竞争之民企,要与 柬埔寨 企业或外国企业一较长短,成功机率就没那麽高。
二、他山之石可以借镜
过去10年来有大量陆商至柬埔寨闯荡,因此陆商之经验有值得借镜之处。柬埔寨中国商会常务副会长赵卫国即曾指出:陆商民企至柬埔寨投资只有资源上的效益。意思是说陆商到柬埔寨投资,效益较高的领域是「柬埔寨的资源」,例如种植橡胶、腰果、木薯、水果等农产品再卖回中国大陆去,这样的模式成功者较多。进入其他领域的成功比例较少。就陆商之观点而言,柬国不易发展的主要理由有:(一)在内需方面,柬埔寨市场规模小,1,400万人口中具有购买力的不足30%。不少民众生活水平在温饱线以下,消费力有限。(二)在外销方面,近年来 柬埔寨 受邻近越南之影响,罢工事件频传。本来柬国政府是会干涉,但是后来「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一告状,联合国等西方势力又会干涉柬国政府。这种未考虑柬埔寨经济需求、只强调保障罢工权益、却不管劳工会否失业的作为,被 柬埔寨 陆商讥评为「只要民主、不要民生」。
三、劳工素质有待提升
柬埔寨 劳工素质不高,高端技术企业来此竞争力有限,不易生根。一般中端技术企业来柬,也必须注重干部之教育训练。因为从前红高棉导致人才资源断层严重, 柬埔寨 30至50岁之民众具有工商经验者不多。现在企业引进年轻劳工时需多方教导,但培养技术工人之成本相当高,尤其员工若跳槽,企业重新培养费时又费力。因此,对劳工素质要求较高之产业(例如电子业)比较难在 柬埔寨 设厂。据有经验台商之观察, 柬埔寨 人才落差大,少数菁英都进入政府部门或银行工作,大多数民众因文化素质较差,仅能在企业或工厂中担任中低阶工作,连中阶干部都不易当上,因此许多工厂都引进中国大陆籍干部来维运。 柬埔寨 民众一般都颇和善,但受到人才断层的影响;加以柬国人对企业之忠诚度不足,厂商赴柬投资宜就干部培育规划一套完整方桉。
四、低价竞争得不偿失
不少台商在 柬埔寨 看到中国大陆产品以低价横扫市场,以为只要设法取得低价货源即可依样画葫芦。却忽略低价策略要成功,背后还有二个要素:要保持基本品质、要注意雨露均沾。
第一,强调低价竞争却不注重品质或售后服务,最后结果就像中国大陆之机车一样,在越南市场一蹶不振;在 柬埔寨 市场则是新车抵不上日本二手车的价格。 柬埔寨 消费者与越南消费者一样,对中国大陆机车之评价极差。中国大陆曾赠送柬国大批机车供军警值勤之用,但因不耐用,早已报废。相较之下,现在金边市郊及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早期从台湾以废铁名义出口至柬之野狼125,柬人在引擎旁加装水箱后改装成三轮货车头,使用至今。
第二,强调低价优势却忽略经销商之利润,最后下场是被联合抵制。低价竞争是陆商之强项,但是聪明的陆商在低价切入之前,多会去计算当地经销商该有的利润。换言之,陆商禀持着「强龙不压地头蛇」、「不档『当地人』财路」之原则,因为不论是 柬埔寨 人或柬籍华侨,能够当上经销代理商者皆有其社会人脉,他们的销售网代表着许多人的利益。敲掉代理商的饭碗,等于是为自己树立一群敌人。曾有台商自中国大陆之外销工厂批到一批低价库存货,海运进关后拉到金边乌亚西等传统市场销售。第一、二批货赚了不少钱,但第三批货却被海关扣住,即使找关系帮忙也清不了关。后来才知道是踩到人家的线,自己进口、自己批发等于是跳过了经销商,经销商不甘坐以待毙即找到有力人士从海关扣货。台商并透露,不少陆商是由广东经越南一路走「特殊管道」(以求节税),至金边后在数日之内即化整为零分散到周边省份,以避免仓库被「流动海关」查缉时损失过大。但是此模式必须要有强力之当地关系才行,否则无法找到「特殊管道」。
五、谨守本业 莫贪土地财
目前,中小型企业至柬埔寨投资、从事加工出口业(如纺织成衣、制鞋等)机会不错,但许多台商依其切身经验指出,有心到 柬埔寨 从事土地开发者可以依照政府法令去投资,但制造业者切勿贪恋「土地增值」财。本刊拜访数位台商后整理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台商以往在台湾、在中国大陆、或在泰国设厂,都曾尝过土地增值的甜头,但在柬埔寨最好不要存有此念。 柬埔寨虽允许外籍人士购买居住楼房,但基本上不允许外籍人士拥有类似厂房之大片土地。
(二)依「 柬埔寨 王国投资法」规定,外资企业赴柬投资之土地所有权,必须为柬籍自然人或法人投资者所拥有。柬籍法人是指「投资总额中,51%以上股权为柬籍人士所拥有」之法人,亦即外籍企业主不得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可以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租期可达70年。换言之,柬国政府不希望外籍企业主享受其「土地增值利益」,这个好处要保留给柬国本国人。
(三)十馀年前台商还可以投资方式申请入籍,取得柬国籍之后即名正言顺购置厂房土地。但之后政策改变,现在台商连申请入籍都不可能。
(四)一直有台商以「借人头」方式购买土地,但日后纠纷层出不穷,台商被坑桉例时有所闻。
(五)1990年代柬国内政局溷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土地等于是脱序、无序买卖,产权相当溷乱,当初即有不少浙江温州商人以各种名义购买大批土地。后来在世界银行的协助之下, 柬埔寨政府开始核实土地登记,逐步整理土地市场。一些当初采用当地人身份(借人头)购买土地的温州商,陆续成为柬政府整顿的对象,甚至土地被政府没收。因此现在若有温州商人求售或出租土地,宜加倍小心,最好多与当地台商联系,借助台商当地人脉求证土地之合法性。有经验台商提醒:现在外资租用土地年限可达70年,基本上若非有意从事土地开发,没必要去买断土地。尤其当地政府之政策很明确(不让外国人赚土地财)时,利用人头的结果经常是血本无归、得不偿失.
来源柬华圈圈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