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大海红绿灯 · 慎食海产 · 马来西亚海鲜永续指南
马来西亚是爱吃海鲜的国家,人均海鲜消费量高居世界前列。我们祈愿新的一年年年有余,却不留余地扫光海产。
鱼儿越来越小、越来越少,联合国专家警告,若不采取行动,到了2050年我们便无鱼可吃。
到时候,我们要如何年年有鱼?
(图:星洲日报)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出《马来西亚永续海鲜指南》,使用国际机构核准的方法来评估海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将本地常见的48种水产品分为红黄绿3个等级:
1. 推荐:
这类海产受到良好管理,资源充足,而且没有过度捕捞,是消费者的首选。
非洲鱼(图:星洲日报)
非洲鱼(人工养殖)
拉拉蛤(图:星洲日报)
拉拉蛤(捡拾)
青蚝(图:星洲日报)
青蚝(筏式养殖)
三文鱼(图:星洲日报)
三文鱼(围网)
2. 慎思:
若长久依赖这类海产,将使渔场面临无法永续的危机,冲击渔业。这类海产仅能在无法获取“推荐海产”的情况下,偶尔选用。
甘望鱼(图:星洲日报)
甘望鱼(Kembang/Pelaling)名字亲切的甘望鱼,是三大种族都常吃的鱼种,半岛就有数百艘捕甘望鱼的渔船,带动了不少渔港的发展。随着渔货减少,曾经的平价鱼如今价格也起起落落。
.捕捞方法:围网.常见料理:清蒸、咖哩、烧烤甘望鱼
午鱼(图:星洲日报)
午鱼(Senangin)也称为马友鱼,是大马人爱吃的其中一种高营养鱼种。其肉质鲜甜,多肉少骨,在农历新年深受华人喜爱。
.捕捞方法:拖网/刺网.常见料理:清蒸或油浸
沙丁鱼(图:星洲日报)
沙丁鱼 (围网)
白虾(图:星洲日报)
白虾(拖钓,刺网)
花蟹(图:星洲日报)
花蟹(陷阱捕捉)
3. 避免:
这类海产已经过度捕捞而导致渔场无法持续发展,消费者应该避免食用这类海产。
魔鬼鱼(图:星洲日报)
魔鬼鱼(Pari)
渔民们口中“被吃贵的鱼”,20年前价格仅几十仙一公斤,在国人大量购买下,涨价至今天的一公斤二十多令吉。魔鬼鱼生长缓慢,在大量需求下,捕获数量减少,体型也越来越小。目前市场上已难以吃到本地捕抓的魔鬼鱼,大多由外地进口。
.捕捞方法:拖网.常见料理:阿参鱼、烧鱼
白鲳(图:星洲日报)
白鲳(Bawal Putih)
白鲳是华人喜庆节日餐桌上的必备佳肴,目前渔民依然可以捕到不少鲳鱼,但相比下依然有减少和体积变小的趋势。
一般婚宴一次消耗数十到上百条鲳鱼,且鲳鱼重量须达一定标准,因此有鱼贩透露,在接到酒家大量订单后,鱼贩须提前“存鱼”,有者甚至需时一年才能囤积足够的数量供应给酒家。
.捕捞方法:拖网.常见料理:清蒸白鲳鱼
七星斑(图:星洲日报)
七星斑(拖网)
龙虾(图:星洲日报)
龙虾(拖网)
海参(图:星洲日报)
海参(捡)
为什么水产很重要?
.经济:世界贸易中最常见的商品,过半水产出口来自发展中国家。
.食物:是许多沿岸地区和国家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生计:为全球数亿人带来收入。
数字看水产面临的威胁
31%→全球31%水产面对过度捕捞或濒临崩溃的威胁。
1990→1990年起,许多国家的野生水产捕获量没有增长,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2050→若渔业情况没有获得改善,到了2050年海鲜业将全面崩解。
90%→自70年代起,半岛渔货量减少了90%。
56.5kg→一个大马人每年消费56.5公斤海鲜,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44%→全球44%水产来自水产养殖业。
28%→大马的水产品有28%来自水产养殖业。
50%→预计到了2050年,本地高达50%的水产品将来自水产养殖业。(资料来源:WWF)
和之前相比,现在渔民须……
远→去更远的海域捕鱼。
小→捕抓量少、鱼体积更小。
久→花更长时间在海上。
为什么鱼产会枯竭?
.栖息地被破坏:红树林和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繁衍基地,却在不可持续的发展计划、污染、破坏性活动和气候变化下遭遇重创。
.破坏性捕鱼法:爆破捕鱼(Dynamite Fishing)、山埃捕鱼(Cyanide Fishing)、底拖网捕鱼(Bottom trawling)和幽灵捕捞(Ghost Nets)摧毁自然栖息地,产生死亡区(dead zone),并且危及重要或濒危海洋生物。
.过度捕捞:我们有太多渔船,捕抓太多鱼,捕抓量超过鱼群的恢复速度。此外,捕鱼技术提升,我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捕抓更多的鱼。而最重要的是,人类对于海鲜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渔货越来越少,直到海洋无鱼可捕。
.非法捕捞:这类渔船不仅游走于法律之外,更侵犯人权和破坏环境。
2016年人均海产消费量
尽管渔货量下跌,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依然高居全球前列,比全球平均消费量高出近3倍,也比海产消费大国日本高出些许,因此大量依赖进口鱼。
全球平均:20公斤
日本:50.2公斤
马来西亚:56.5公斤(资料来源: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WWF)
来源:星洲网生活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