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我的金边记忆 (一)
云乡客 发表于:2015-10-14 08:58:1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736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的金边记忆 (1)
一个多星期前,妻子忽然问我:“柬华日报和你常说的棉华日报有没有关系?”
我很奇怪,不知道她为什么有此一问。她说在微信上看到一则关于“柬华日报”的消息,联想起我对她讲过与“棉华日报”的渊源,所以想了解一下。我对她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朗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柬埔寨王国,建立“高棉共和国”期间,“棉华日报”就被取缔了,报社的高层还被军政府通缉搜捕。报社中人风流云散,有些追随柬埔寨共产党到了丛林里打游击,有些逃离金边躲到乡村,有些远走海外避祸。离开现在已经四十多年,这些往日的报人即使不是垂垂老矣,恐怕也没有能力、魄力来经营一家报社。也许由于体内留着报人的血液,我还是很有兴趣对“柬华日报”作更为深入的了解,于是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搜索的结果令我喜出望外,原来“柬华日报”不仅仅是纸媒,还同时设有网络中文社区,于是马上注册、登录。说来也巧,那天“柬埔寨中文社区”的首页有一篇文章报道的是“端华学校”的活动,“端华学校”是我的母校之一,我住在金边的时候就在“端华”上学。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受与社区里的朋友们分享,可惜社区对新人发帖有限制,未能如愿。但是,通过在社区的浏览,我获得不少关于柬埔寨的资讯,写出了“邮寄新娘今昔”和“三块美金一碗炸酱面贵不贵”两篇博客文章。
其实,我在金边住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当时年纪也小,但是对那段时光的记忆却是从来没有消减。我记得“棉华日报”的社址最初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印刷车间是一个大棚。机器印完一页报纸之后,会经由一张类似大耙的金属工具把纸张翻到承接架上,于是带来一阵风,我们几个小孩在院子了跑得热了,喜欢站到印刷机的尾端,享受那阵凉风。后来报社搬到了市内的一栋楼房,印刷车间也不能随便进出,我们就再也没机会享受印报纸的时候形成的“大风扇”了。
我有一段时间住在一个好像叫“沙士笠”的地方,记忆中像是如今的城乡结合部。那是一个大院子,有一座很大的两层楼房,周边还有一些平房,住了好多户人家。喜欢养鸡的住客在院子里搭了一些鸡棚,但是有些鸡到了晚上不喜欢回到各自的棚子里,反而飞到院子里的树上过夜。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经常储满了雨水。家长有时把孩子带到水缸边上冲澡,过程很简单,用缸边的木勺舀一勺水,从头淋到脚,搓吧搓吧就完事了。过没多久,报社搬到市里的一条大街上,好像是叫做“花丝宜街”,里头有宿舍,我也搬过去了。
当年金边有一种小吃很受小孩子欢迎,那就是“雪球”。按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刨冰”,类似于如今的“沙冰”,不过简单很多。小贩骑一辆三轮平板车沿街叫卖,平板车上铺着一条大麻袋片,一半作底垫,一半覆盖着长条方形的冰砖。当有人要买“雪球”的时候,小贩用冰凿凿下一块冰来,在冰砖旁的一座类似木工刨床的工具上刨。另一只手就在刨刀下面把碎冰接住。刨满一握了,双手把碎冰捏成圆球状,再浇上带颜色的糖浆,一个经济实惠的“雪球”就完成了。糖浆一般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带有不同的果香。稍微加点钱,还可以往“雪球”里加馅。小贩把冰刨到一半,用拇指在中间压出一个小凹,舀一点煮得烂熟的红豆到那凹里,再接着刨冰,捏圆成型。由于“雪球”很冷,没有容器盛着,小孩要倒换着手拿着它然后用舌头来舔,能吃好一阵子。我家大人说那“雪球”不卫生,严禁我吃它,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在大太阳底下,捧着不同颜色的“雪球”舔得津津有味,我却只有羡慕的份儿。还有一种很便宜也很流行的零食是一种水果,果实呈长圆形,有核。黑紫色发亮的外皮,果肉紫红色。外皮很脆,味甜带酸涩,有丰富的果汁,吃起来满嘴紫红色。我不知道它的中文名字,只知道柬埔寨人叫它做 been ,近似于广州话“扁”的发音。回国之后再也没见过这种果子,却一直怀念着那种独特的味道。很多年以后,我已经移居香港,有一次出差到泰国,在街上忽然看到有小贩在卖那种果子,我马上走过去买一包。大大的簸箩上堆满了黑得发亮的果实,小贩用一个白瓷杯子把果子舀到窄长的纸包里,在上面撒一撮玫瑰色的盐递给我,我等不及回酒店,在街上就吃了起来。为了避免汁液溅到衣服上,我吃得很小心。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心情不同,只觉得那果子酸涩,没有什么甜味,更没有香味,再也找不回儿童时代那种欢愉的感觉。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