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复兴
lisan 发表于:2016-10-28 17:49: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391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san 于 2016-10-28 18:07 编辑



转载《高棉日报》几位记者撰写的专题报道:柬埔寨华文教育的复兴

1.     柬埔寨柬华总会会长杨启秋勋爵
柬埔寨知名的华人领袖,担任柬华理事总会会长20多年来,为散居柬埔寨全国各地的70万华侨华人勤恳服务,特别是领导、凝聚广大华侨华人的力量大举创办华文学校,他及他的家人捐资助学新闻连绵见诸报端,让千万个华侨华人子弟得以再续中华文化血脉。华校因他而兴旺,华人因他而发达。 日前,杨启秋勋爵在他的办公室就柬埔寨华文教育,接受记者采访。

华文教育历史

  柬埔寨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旅柬华侨为传承民族文化而开设潮语私塾和国语学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柬埔寨华文教育的黄金时代。当时,柬埔寨全国有华校231所,仅金边就有华校50所,包括4所中学,在校学生5万人,仅金边就有中小学华文学生6000人。大部分省份都设有华文学校,很多省份还有初级中学,如金边的端华学校和民生学校,马德望省的国光学校,桔井的中山学校等,甚至还出现了相当于高中程度的专修学校,为华文教师队伍输送高素质人才。不少人读完专修班后还到中国继续深造。上世纪60年代末,端华学校已有建立高等学府的计划。
  1970318日,朗诺政变后,采取在文化上限制华人社会发展的政策,下令封闭所有华校。1970年至1973年,华文教育在民柬统治区还不受限制,甚至有所发展,一些边远乡村也建起了华文学校,但从1973年起这些地方也开始禁办华校。随后20多年的战乱使柬埔寨华文教育受到重创,除极少数地下式家庭华文教育外,华文学校教育成为空白。
  上世纪80年代末,战火逐步熄灭,柬埔寨政府放松了国民学习外语的限制,各地出现一些家庭华文补习班。90年代初,柬埔寨王国政府积极奉行民族团结和睦和多元文化发展政策,正式同意恢复和创办华文学校,为柬埔寨华文教育恢复和发展开辟了光明道路。1991年磅湛省棉木县的启华学校首先复课,标志着柬埔寨华文教育全面复兴。
  19901226日,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成立,迅速恢复华文教育成为社团工作的重心。金边的几所公立华校由该会属下的几个会馆分别管辖,如潮州会馆辖端华学校,客属会馆辖崇正学校,海南会馆辖集成学校等。从此柬埔寨华文教育有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华文教育步入有序有力发展阶段,华文学校复校形成浪潮,华文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起来。
  洪森首相曾表示:王国政府不会执行歧视华人的政策。他还亲自捐赠磅针省培华学校、西哈努克港中文学校建校所需的大片土地,捐赠干拉省大金欧市兴中学校和迪叨县育才学校各几间教室。这在柬埔寨华人中传为佳话。他鼓励在柬华侨华人组织起来,在招商引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当好国家经济发展的纽带。
  20多年来,在柬埔寨王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柬华理事总会的领导下,在华社热心人士及广大华人华侨鼎力捐助下,在祖籍国政府和国内外各界朋友真诚帮助下,华校师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柬埔寨华文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华文教育现状

  柬埔寨华文教育在柬华理事总会的统一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柬埔寨各省市县建有华校60多所,在校学生达5万多名,教职员工1500多位。其中,著名的金边端华学校拥有学生15千名,教职员工近300位,规模和影响力在东南亚乃至海外各国手屈一指。
  柬埔寨华校以华文教学为基本内容,以国际现行教学体制为基本模式,构成儿童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专修教育等较为完整配套的华文教学体系。
  柬埔寨华文教育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华社华人繁荣进步,致力于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学目标上,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基本点;在教学体制上,实行符合华文教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以华文教学为基础,紧密结合柬埔寨历史与现实特点,系统性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华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华文基本知识,尽快成为通晓华文的有用人才。

华校教学管理

  柬华理事总会对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实行一元化领导。柬华理事总会是柬埔寨华社华人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对柬埔寨全国范围内的华文教育具有法定的管理权力,对华文学校实行统一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具体做法是:
  第一,统一管理机制。柬华理事总会负责制定和贯彻华文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性的重大教学活动,负责领导华校建设与改革,并通过各大会馆和各省市县柬华理事分会对华校实行有效管理。
  第二,统一学制。全国华校统一执行柬华理事总会规定的小学六年制、初级中学三年制、专修二年制的教学体制。
  第三,统一教材。全国各华校均使用由柬华理事总会所属的教材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富有柬华特色的华文、史地、自然、常识、数学、品德等系列教材。
  第四,统一师资管理。柬华理事总会设立师资培训处,专门负责组织华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选派教师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院校进修学习,同时还负责教师的选拔和调配,以及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安排援柬教师。
  第五,统一重大教学活动。柬华理事总会设立文教处等职能部门,负责统一安排部署全国性重大教学活动,以及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
  柬埔寨华文教育因地制宜,兼收并蓄,呈现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多元化。
  其教学内容:除华文之外,在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基点上,还增设有柬文、英文等实用课程。
  学生构成:以华人华侨子弟为主,并且吸收柬埔寨人、越南人和其他族裔的生源就学。
  其教学方法:以中文教学模式为主构架,广泛借鉴世界各地先进教学经验,形成一元为主,多元并进,教与学更具现实性的教学格局。

华校教育经费

  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得到社会各界持久性、历史性、决定性的大力支持。柬埔寨华社华人具有热爱民族文化,鼎力支持华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广大华人华侨特别是社会热心人士把发展华文教育,支持华校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胸怀大局,慷慨解囊,献计献策,尽心竭力,为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铭记史册的无私奉献。
  翻开柬埔寨报章,出现频率最多的新闻是华人捐资助学。比如,端华学校复校初期,潮州会馆荣誉顾问、加华银行总经理方侨生先生捐出私人地皮一块,并出资修建了一个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等设备的体育场,不限年期无偿借予端华学校使用。在经济上给予端华学校大力支持的还有许锐腾、赖振义等先生…… 现在捐资助学已经在柬埔寨华人中形成风气,多到捐助数万、数十万美金,少到捐助几十、几百美金。数字大小不同,但捐资背后是柬埔寨华侨华人从亿万富翁到底层贫民共同的助学爱心。
         
华文教育展望

  构建完整健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华文教育体系。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综合性教育、国外专业性深造等合理配套的教育系统,使华文教育向现代化、综合化、实用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构建高水准的师资培养及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现代化的师资培训学校,选拔有志青年入学学习,实行正规化、专业化的师资培养。同时,建立并实行教师培训上岗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形成培训、使用、考核、奖励等完整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
  建立全国性的教学考核制度。统一教学考核标准,统一教学考核内容,统一教学考核要求,运用考核机制全面提高柬埔寨华文教育水准

华文教育国际合作

  建立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联合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建立资讯交流常设机构,形成华文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使区域内各华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设备、师资人才、教学理论研讨等方面掌握最新动态,交流互动,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建立区域华文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华文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教学工作,推广教学经验,协调教学力量,组织研究探讨新型教学方法,推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建立华文教育市场开发机制。在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下,依据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不同类型和特点,建立统一的教育产业化标准和有效管理模式,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打造和经营华文教育产业共同市场,使东南亚华文教育步入产业化、现代化轨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获得强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     崇正学校校长周洁明
崇正学校座落于柬埔寨首都金边市中心,是柬客属华人创办的著名的华文学校。崇正学校规模大,运转有序,桃李遍天下。主持学校工作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瘦小的女士,又使人称奇。近期,在崇正学校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受人敬重的周洁明校长。

童年记忆

  周校长出生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祖籍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为第三代华人,爷爷于清末下南洋,辗转来到柬埔寨创业,娶了柬埔寨当地华人女子为妻。爷爷去世后,爸爸怀揣着对祖国的向往,毅然选择回到中国创业,并在这期间娶妻生子。但因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爸爸不得不返回柬埔寨,做起了烟酒生意,日子过得还算富裕。
  家庭的殷实并没有给周洁明带来快乐的童年。妈妈在她三岁时不幸离世,继母对她不好。她从小跟姑母、奶奶一起生活。
  周洁明中学就读于马德望省国光学校(后与民强学校、集成学校合并为联华学校),她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优秀。那时,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到中国学习,但就在机会降临时,家庭不肯支付学费而未能成行。她不得不辍学,甚至连中学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投身教育

  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周洁明,经朋友介绍来到了马德望省乡下华侨开办的吴哥吡哩学校任教,教授数学、音乐、舞蹈等课程。也就是在这所学校,周洁明与她的先生相识相爱了。当时柬埔寨华校有一个传统,两三年学校就会换一次校长,而原先的老师就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周洁明在短短几年间,换了好几所学校任教,如暹粒的中山学校、马德望的联华学校及宿蒙学校、磅清扬的华侨学校都留下了周洁明的足迹。
  那是我最难忘的教学经历,提到在磅清扬华侨学校时的日子,周老师发出感慨。她说,当时的学校是她任教时建设的,学校很漂亮宽敞,学生人数很多。教学活动也很丰富,学校有篮球队、足球队,还组织附近四乡的联校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学生家长很热情,对老师很尊敬。
  周老师对我们最宽容,管理班级特别有经验,学生都很乖,学到了很多知识一位学生多年后这样评价他们的周老师。当时周洁明负责教音乐课,考音乐时要求每个学生上台唱歌。有些学生唱不好,跑调,没唱几句下面的学生就偷笑,他们以为肯定不及格。但是周老师还是给了他们60分。对此,周老师解释说,我理解他们,这些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他们学不来,你给他一个不及格,会影响到他的学习热情。而他们其他课程都很好,你让他怎么完成学业?
  华人子弟,有的家庭很穷,有的离校很远,要在学校寄宿。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们上课,还要照顾学生们的食宿。学校请不起厨师,老师轮流煮饭,和学生们一起吃。当时,生活艰苦,但快乐着。
  1965年结婚后,周老师跟先生一起到桔井省川龙县中华学校教书。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当时中华学校靠近湄公河,每天傍晚他们就到河边沙滩去拾蛤蜊。回忆当时的情景,周老师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一年半后,他们来到了金边,任教于金边新街市的华侨学校(现在已经没有)。

矢志不渝

  1970年,朗诺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推行排斥华人的政策,禁止开办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周老师和她的丈夫都被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华文教学岗位。
  当时,像端华、崇正学校都被关闭了,有些华人家长因不愿让孩子忘掉华文,就请周老师去家教。因为教中文是犯法的,周老师只好偷偷地从事家教,每次去做家教都望前望后,怕有人盯梢,遭到陷害。当时,周老师已经有两个孩子,出于对华文教育的热爱和生计,即便在这样高度恐怖的时期,周老师也没有放弃过华文教育。
  1975年,红色高棉打进金边。市民都被赶到农村。为了活下来,周老师一家辗转来到干拉省柬越边界,因先生越南话讲的很好,所以他们准备冒充越侨过关去越南,但被越南人发现,不让过关。
  一家人不得已,在柬越边界一个村子里住了下来。那时候他们的大儿子已经十一二岁了,被迫参加了儿童团,强制去劳动,不在父母身边,也不让回家睡觉。几个月见不到一次面,劳动的时候偶尔能碰到,但也不能交谈。见到了,就知道他们的孩子还在。见不到就知道孩子不在了,当时就是这样子。后来他们就再也没有见到的孩子,三个月后才有人通知他们说孩子病死了。我周围的成年人也死了很多,突然被抓去,没有回来就意味着他已经不存在了。对于当时的境遇,周老师感叹道。周老师周围有几个华人家庭成员被抓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成员消息,肯定全死了。她那个村里,也只有三个华人家庭幸存。
  我装傻、装聋作哑,什么也要装得不懂,他(指红色高棉)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你不要反抗,也不要有怨言,你有怨言马上就不见人了!也正是靠这种隐忍、作为知识分子的她才幸免于难。
  先生的经历,还要悲惨、坎坷。1977年先生被分配到离他们村大概十多公里外建水库,男的全部要挑泥,一天一百担。繁重的劳动,又吃不饱饭,没多长时间先生的脚就肿了。他知道,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要被杀或病死饿死。他决定逃跑,反正活不成,倒不如这么一逃,可能有一条生路。一天夜里,他偷偷回到家,本想跟周老师告个别,但恰巧周老师去参加红色高棉的党庆。他就用一把生了锈的菜刀,在屋后砍了两棵香蕉树,用绳子绑在一起,划进了湄公河。顺着湄公河漂流而下。到越南的时候天亮了,一艘越南巡逻的军船发现他,把他救上来,又怀疑他是奸细,把他投进监牢里。一直到一年后越南军队打进金边,才被释放。
  先生从越南回来,妹妹让他去法国,他不去,苦苦寻找周老师和他们的孩子。老天有眼!终于有一天在大金瓯附近的长夏社一家人团圆了。当时越军占领金边,他们原来的房子被人抢占,进城也没有饭吃,他们就决定住在大金瓯附近的长夏社,靠种稻、种番茄为生。那时还没有使用纸币,就用米换日用品。后来,他们在大金瓯市场做起了小买卖。
  1993年,随着柬埔寨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柬埔寨政府与中国的关系也开始正常化。华文教育得以恢复。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后,积极申办学校,1992年端华学校复校,1993年崇正学校复校。周老师经当时的李自奋校长引荐,来到崇正学校做教导主任,从此与崇正结缘。

崇正情深

  复课的时候,崇正学生只有几百人,全是华人子弟。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电脑、复印机都没有,假条、通知书、试卷都要抄钢板,周老师开玩笑地说我的老本行又来了!复课后的第一任校长是李自奋先生,客家人,周老师在华侨学校时候的同事。当时李校长找不到合适的教导员,就想到了周洁明。刚来到崇正学校时,周老师担任教导主任,管教务、管训导。当时,抄钢板、印文件、编排功课什么都做,都靠自己。对于崇正学校刚刚复课的那两年教学经历,周老师终身难忘。
  后来,李校长退休后又来了几任校长,周老师一直做教导主任。后来周老师就把教务分给另一位同事,只做训导工作。周老师当训导主任时没有打骂过学生,只是语重心长地引导学生,但是,学生都很敬畏周老师。
  对于教书育人,周老师认为一间学校,你要管好,首先是纪律,纪律管好了,可以带动学习,纪律管不好,抓不严,学生就放松,不听话、逃学、旷课,在外面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所以我们很关心学生,有一点不对的苗头,我们就盯紧他。要教育学生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尊老爱幼,你的学问再高都没有用。
  要关心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打,好的学生不是打出来的,好的学生是教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周老师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现在的教导主任是与周老师一同进入崇正学校的瓯老师,也秉承了这一理念。
  2009年,周老师从教导主任职务上退休,过上了清闲的日子,但崇正学校的校风出现散慢的苗头。2011年下半年,学校校长人选出现断档,会馆邀请周老师回来就任。出于对华文教育的热爱和对崇正学校的感情,周老师毅然接受了邀请。
  周老师上任,很快纠正了散漫的校风,学校面貌也焕然一新。现在的崇正学校有四个部,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专修部,还开办了中柬文双语班,学生达到3200多名。2011年,学校被中国国务院侨办选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现在的生源逐年增加,其中柬埔寨人生源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周老师现在就担心师资不够,希望中国能多派一些志愿者来校任教。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下设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分管教学和纪律。教务方面,老师会定期抽查作业,如数学、华文,专业方面的笔记等。训导方面,强调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学校要求学生进入学校大门就必须将普通话,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学校专门设立每日一句普通话,五年级到专修,每个学期要进行普通话楷模生的评选。目的就是想法设法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多为社会培养华语人才。

桃李满天下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周老师和她的同事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谈到自己的学生,周老师感到非常自豪。周老师的很多学生,有的留在国内,开创一番事业,撑起一片蓝天;有的去了国外,有的事业有成。2010年、2011年,周老师去美国、法国游历,见到他们时,还回忆他们学音乐时的情形,对周老师心怀感激:没有周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采访快结束时,周老师说,柬埔寨华校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声誉,来之不易,许多人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她将继续为柬埔寨华文教育尽绵薄之力。

3.端华学校校长李辉明
    李辉明先生1955年毕业于端华学校,除朗诺政变和红高时期被迫中断教育生涯外,一直从事他酷爱的华文教育事业。他和他领导的端华学校桃李满天下,享誉华人世界。他年近八旬仍在尽心履行端华学校校长之职。近期,记者有幸聆听他谈论柬埔寨华文教育。
  端华学校是潮州会馆创办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华文学校,起初为清朝末年先辈潮侨设立的私塾学堂,以潮语授课。一直到1914年正式挂牌端华学校。历经数十年的经营发展,渐具规模。二战之后快速发展,全面采用普通话授课。今年是正式建校100周年,该校打算在今年11月份举行建校百年庆典,届时,世界各地端华校友将齐聚一堂。
享柬埔寨华校最高学府美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哈努克国王当政,对华友好,是端华学校发展的黄金时代。端华学校享有柬埔寨华校最高学府的美誉。那时,除正校外,还扩展一、二两间分校。除了幼儿班、小学、初中还有专修,专修其实就是高中。在校学生4000多名,教师100多位。1970318日,亲美的朗诺发动政变,将柬埔寨200多所华校全部封掉。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战乱,华校也被封闭二十多年。
  1989年,柬埔寨政府实行开放政策,1990年第一个战后华人组织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在柬华理事总会的领导下,在复课委员会的努力及各界热心人士的赞助下,展开恢复华教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奔波努力,赎回了原端华校舍,并新建两排8间课室,端华于19929月复课。复课时在老校区,学校很小,第一学期只有学生1700多名,教师30多位。
  19944月,重建的柬埔寨潮州会馆首届理事会成立。在会长杨启秋勋爵,秘书长邱怡源先生及各位副会长和理事的努力下,会务发展快速。潮州会馆成立后,就从柬华理事总会接过原为潮侨公立的端华学校。1995年,又承接华侨学校(原立坡学校)辟为端华分校。
中国海外拥有上万名学生的华校
  没有几年就快速发展,现在端华学校在金边有正校和分校两个校区,在校学生从幼儿到高中和专修12000多名,还有夜校补习班学生3000多名,加起来15000多名,教师270多名。现在,端华学校成为东南亚,甚至是世界上中国之外在校学生最多的华文学校。中国国务院侨办称端华学校是海外华文学校之最
  现在,王国政府采取多元文化政策,教学环境比较宽松,比朗诺政变之前还要好。过去只有华侨子弟才来华校,现在不论国籍,愿意学习华文的都可以入学。
  端华学校是华人社团开办的学校,就社团来讲,我们办的是公校;就政府来讲,我们办的是私校。政府一分钱不给,只是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
  我们广大华人开办华人子弟学校,目的是让华人子孙后代能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留住民族的根。我们华人同胞开办华文学校也是对祖籍国不可割舍的情怀使然。最近,端华学校正在和中国甘肃侨办联合举办中华文化大热点夏令营大型活动,十几位中国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向学生传授富有传统特色的语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和体育等知识技艺,吸引学校学生争相学习。学校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增进柬埔寨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拉近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国的距离
毕业于端华学校是一种自豪
  端华学校创办以来,所培养人才辈出,端华校友遍布世界,不少人在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如潮州会馆会长、柬华理事总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杨启秋勋爵和柬埔寨金融巨子方侨生先生等,都是上世纪60年代端华学校的毕业生。与柬埔寨华人交际,经常会有人用自豪的语气说,他毕业于端华学校
  现在办华文学校和上世纪60年代有很大差别。那个时候我们是华侨,国籍是中国。现在是华裔,国籍是柬埔寨王国。过去,华文学校进行的是侨民教育,按着中国的政策走。侨民教育含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随着中国的政治气候变化而变化。尤其在中国文革时期,可讲造反,教育内容和柬埔寨社会脱节。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华侨入了柬埔寨国籍,成了柬埔寨华裔。开办华文教育的目的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华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华裔子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为居住国培养建设事业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便利学生开设柬中文全日制班
  过去,端华学校一直实行半日制教育,学生半天在端华学中文,半天去国立学校读柬文。为了与柬埔寨教育体制相衔接,我们申请批准开设了中柬文全日制双语班,高中阶段也就是十到十二年级学生不用再两个学校跑来跑去,在端华一个学校就可以完整接受基础教育,参加全国高等教育统一考试。目前,端华有2000多名高中阶段学生接受全日制中柬文双语教育。除端华之外,柬埔寨其他教学条件好的华文学校如崇正、立群等,也开设了全日制中柬文双语班,目前全柬埔寨已有40多个全日制中柬文双语班。学生们不用跑来跑去,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很受欢迎。
非华裔学生人数占两成以上
  过去华文学校学生全是华裔子弟,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柬埔寨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高棉族、越南裔及其他民族子弟到华文学校就学的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他华文学校情况也是如此。这一趋势在幼儿班级犹为突出。夜校学生主要来自柬校学生和职业青年,也有公务人员和个别僧侣。这反映了华文地位和影响力在柬日益扩大。
  但是,现在柬埔寨华文热仅限于大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在边远乡下、贫困地区华文教育情况并不乐观。上世纪90年代初,柬埔寨先后恢复的华文学校有80多所,之后便逐渐减少,现在只剩下60多所。减少的原因是,在柬埔寨经济活跃的大城市和旅游区如金边市、暹粒市,华文很吃香,但在乡下和偏僻地方学习华文实际用途不大,除非你到金边找工作,在乡下没用。读了几年华文出来没有用,用不了多久就忘掉了。再加上经济原因、师资短缺,导致乡下家长们让孩子学习华文的热情不高。
华教师资是大问题   
  另外,现在华文教育师资是个大问题。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很多东盟国家目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机会很多,很多年轻人宁愿做生意也不愿当老师,这是我们目前华文教育遇到的最大、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华语教师力量的不足,已经日益成为东南亚华语教育的一个瓶颈。在柬埔寨,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乡下,在金边和其他大城市也同样存在,端华学校也面临师资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已经从中国内地招来了一些专业教师,但相较于生源的不断扩大,教师力量仍显不足。
  现在,在柬埔寨从事华文教育还有一个大问题——语言问题。在西哈努克时代和更早些时候,在柬埔寨尤其是金边,华侨和华侨子弟多数不懂柬埔寨当地语言,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都是讲华语,或者讲潮州话、广东话等中国方言,很少讲柬话,懂柬语的也不多。可是经过二十多年战乱,二十多年没有中文学校,整个情况变了,发生360度转变。现在的柬埔寨华人子弟不懂华语,在家里不再说华语。现在柬埔寨华文学校的学生第二代华人很少,多数是第三、第四代华人,普遍不懂华语,只会柬语。我们现在对华人子弟进行华文教学,好像对老外教华语。我们要求学生进校门一定要讲普通话,要求归要求,教师要他讲他就讲,但是同学碰面,开口就是柬埔寨话。目前,柬埔寨华人华语已经退居为第二语言。现在我们办华校就是要让华人子弟重新学习母语。
学生学好华语成基本目标
  因此,我们办学定位是华人语言学校。办学目的是要让华人子孙后代传承中华文化,能够写好华文文章,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而理科和其他技术大部分去柬校学习。让学生学好普通话就是我们的基本目标。
  现在,柬埔寨人热衷于学习华文,除了年长的一辈倾尽全力维护华族的文化传统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华文具有强劲的社会需求。目前的柬埔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外资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大举进入柬埔寨,通晓华文柬文者,成为各方争相聘请对象。随着柬埔寨各地交通的改善、交往的便利,希望这种华文热能够发展到偏僻乡间,让每一个柬埔寨华人子弟都能够享受良好的华文教育。
4.端华学校老师张丽华
  六年前的2008年,当参议员刘明勤和杨丹葡勋爵为生活有困难的华校教师捐出8万美元时,曾在端华任教,因病而离职的张丽华老师也被提名接受一笔约2000美元的赞助款项,但张老师当时正在越南治病,由她的同事代领这笔钱,过了好一阵子,有消息传来,说张老师因病去世了。听了真有点不相信,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据说她病逝时,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只有她在端华的老同学郑雯娴在身旁,帮她料理后事,一个叫阿国的义弟也匆匆从越南赶来。她曾疼爱过的义子阿光也不见踪影。张丽华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就这样悄悄的走了,没有什么特别的葬礼,她的骨灰被洒到湄公河,随着波浪,一直往前漂。一位曾经经历过无数坎坷,也曾经在华校复课后站在讲台上为许多学子传播中华文化的老教师,就这样静悄悄的,孤独的走了,连她留下的唯一财产:一间二楼的水泥屋,在她走后也被邻居占为己有。
  张丽华,一位身材高大,讲话和和气气的女老师。她的话不多,但不时会把头轻轻的摇摆一下,据说头部曾经被木棍重击过留下的后遗症。
  认识张丽华是在1992年,当年,我和她及其他30多名老师一样,报名加入正在复课的端华学校,成了战后复课的第一批华校老师。
  张老师虽然话不多,但和谒可亲,而她不时会把头晃动一下,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她跟我讲述了那段曾经经历过九死一生,在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悲惨遭遇。
  原来,张丽华在上世纪六十代也有一个不错的家庭,1975年红色高棉部队进攻首都金边后,她和丈夫及孩子被赶出家园,跟着成千上万的金边市民,在红色高棉部队的驱赶下,惊恐的毫无目的的往乡下走。有一天,有红色高棉的干部到刚刚落脚的村落寻找技术员回金边。听说张丽华的丈夫会生产酱油,很高兴,便把他们一家带回金边的工厂。就这样,张丽华一家和许多技术工人一起幸运的返回金边。
  红色高棉时期的金边,空荡荡的一个城市。在红色高棉的统治区里工作,随时会被扣上各种莫名其妙的罪名而被拉去打死。张丽华的同事中就有不少人被扣上叛国的罪名被打死。她虽然在当时幸运的逃过一劫,但最后还是一家人被拉往刑场.......
  就在进入1979年的前夕,当时越南的军队已开始逼近金边,隐隐约约已听到大炮的声音。住在金边的红色高棉机关人员也意识到状况不妙,正开始作撤退的准备。
  这时,张丽华所在的工厂干部也开始做撤退的准备。两天后,来了几辆卡车,说是要把工人载往安全的地方,因为金边要准备打仗。
  工人在惊慌中上车,干部们也没有透露要到哪里。几个小时后,汽车开进一片丛林中停下来,把工人赶下车,这时,拥来一群拿着木棍的黑衣人,显然是预先理伏好的红色高棉武装人员。
  黑衣人和随车来的干部把工人团围住后,见人就打,而且多往头上打,即使见到小孩,也照打。整片森林,血肉横飞,大人哭,小孩叫,惨痛的哀叫声撕破寂静的森林。张丽华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自己的面前被打倒在地的那一刻,自己真的想一头撞到大树上。但她的四周有黑衣的士宾团团围住,根本动弹不得。
  但很快的,棍棒已开始朝她身上,头上雨点般打过来,她已失去知觉,像死人一般,接下来发生什么都不知道了。
  张丽华后来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她也不知道自己昏睡了多久,只知道自己醒过来的时候四周漆黑,一点声音也没有。想爬起来,头很痛,全身也痛,口特别渴,只想喝一口水,但是四周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自己有了感觉,说明自己没有死。然而,自己的丈夫,孩子是否还活着呢?
  张丽华忍着疼痛,希望有一线曙光时,可以看清周围的事物。她没等天大亮便忍着伤痛偷偷往外爬。因为自己还没死,天大亮时万一给黑衣兵见到,非把她打死不可。
海澜
  张丽华的命很硬,她在红色高棉的残害下又一次死里逃生。被红色高棉干部毒打昏迷的张丽华,在雨水的淋灌下,醒了过来,她忍着剧痛一步一步往外爬,想找点水喝。不久,她看见一个菜园有口水缸,水缸中有点水,也不管脏不脏,用手捧着就往嘴里灌。喝了点水,有点精神了,又跌跌撞撞的半爬半走,希望靠近公路,也许还有得救,若在深林里,无医无药,肯定会死掉。
  说起来还是非常幸运,原来公路就在不远处,张丽华在公路边等了不久,就见到有越南的野战军经过。野战军见到有人招手,便停下来,把受伤的张丽华送到医院治疗。
  经过治疗,张丽华算是活下来了,但却留下了头痛病,要经常服药,记忆力也比以前差。坎坷的人生,痛失亲人的那一幕,常常在脑中回荡。当夜深人静,一个人独处在小屋中时,张丽华倍感孤独和悲伤。
  1992年,端华学校要复课,开始招聘老师,张丽华也报名应征,成了复课后端华学校的第一批老师。
  据端华学校一批与张丽华同期任教的老教师,如吴群、朱佩玲、陈业芳等老师回忆说,张丽华是个直爽的人,平时话不多,但与同事相处融洽,教学生认真,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但是,对于自己曾经历过的那段悲惨遭遇,张丽华极少提起。
  在旧中华医院后边的前七喜公司附近,张丽华在三楼有一间屋子,她就在那独居了好几年。偶尔也有一些同事去做客,她的好朋友郑雯娴是常客。郑雯娴说,张丽华很舍得花钱,她的屋子不大,但家里吃的用的都不缺,她觉得自己无儿无女,也无须留下什么,尽量别让自己过得太寒酸。
  但是,有一段日子,有个丧偶的张先生进入了张丽华的生活中,使她平静而孤独的生活泛起波澜。于是,她渐渐起了找个伴的念头。在同事的支持下,两人最终走在了一起,举行了很简单的结婚礼,请几个好朋友吃顿饭。
  一年多后,张先生突然中风住院,张丽华一直陪伴在身旁,直到张先生去世。张丽华此时也患有糖尿病和其他多种疾病。据说,有时病到无法起床做饭,有好心邻居偶尔会送饭菜给她吃。
  有一个叫的邻居在张丽华病重时经常到她家中,也许是看中了张丽华的房子。2010年,张丽华病故后,真的成了这间屋子的主人。
  郑雯娴说,张丽华病逝时,并无亲人陪在身旁,实际上她也没有什么至亲。张丽华有一个干儿子,她对他不错。张病重直到去世,都不见干儿子出现。张丽华有一义弟阿国住在越南,在张病逝后,与郑雯娴等帮她料理后事。考虑到张丽华身边已没有什么亲人,即使火化后留着骨灰也无人祭祀,经商量后把骨灰洒入了湄公河,随波逐流。
  张丽华,一个华校的老师,坎坷的命运,孤独的人生,静静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后,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了,只有她的骨灰,将随着湄公河的波浪,一直漂,漂向遥远的大海……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