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onisa 于 2016-11-5 11:01 编辑
什么?原来猴儿哥的原型是它?
现在身处柬埔寨或者将要来柬埔寨的你们,肯定都要去柬埔寨最负盛名的古迹——吴哥窟。
在出发前往吴哥窟之前,如果你对吴哥历史、印度教等没有基础的认识,吴哥窟在你看来也许不过是一堆废弃的乱石,即使雕刻再华丽精美,建筑再巧夺天工,你也只会慨叹“好看好看简直好看死了”,却无法从中解读修筑者的虔诚。
了解吴哥窟,不妨先从印度教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开始。其实,吴哥窟的原名是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 一、印度教三大神
梵天(Brahma):主管创造世界 毗湿奴(Vishnu):主管维持世界 湿婆(Shiva):主管破坏世界
三者各司其职,使世间因果有报,呈现轮回之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区别这三个神呢? 1
看手看脸大家记住一点,吴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湿奴,所以在吴哥窟里遇到毗湿奴雕像的几率非常高。在印度教神话以及建筑雕像中,毗湿奴常常以长有深蓝色皮肤和四只手臂的形象出现,无论手臂伸向何方,都会分别持有四种神器——法轮、法螺、莲花以及金刚杵。
但也有例外,比如吴哥窟内的这一尊毗湿奴雕像,却有八只手臂,手中也未持有任何法器。大家可能会好奇,这样很容易把毗湿奴和其他两个神混淆吧? 答案是:不会。
因为,梵天的雕像和浮雕等在吴哥窟中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在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供奉梵天的印度教寺庙也是寥寥可数。不过梵天的形象也极易辨认,四个头、四张脸、四只手臂,和毗湿奴的头和脸的个数都有根本区别。这样的形象,不用说,大家肯定会想到泰国曼谷的四面佛,实际上,流行于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将梵天纳入了体系之中。
湿婆的形象辨识度更高,湿婆前额长有第三只眼,通常会以四只手臂(甚至更多)的舞者形象出现。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只要湿婆跳起毁灭之舞,第三只眼就会打开并喷出可以令世界毁灭的火焰。
2看坐骑
三位神的形象不同,坐骑也不一样。 梵天的坐骑一般是孔雀或天鹅; 湿婆的坐骑是白牛南迪Nandin; 毗湿奴的坐骑出镜率最高——金翅大鹏鸟伽鲁达Garuda。 在吴哥窟和周边遗址之中,三位神和各自的坐骑一般会配对出现在画廊的浮雕或者门楣的雕刻之上,雕工尤为精致,连坐骑的爪趾和毛都极为细腻,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大家如果到吴哥寺以及女王宫,不妨尝试一下去辨认。
二、搅拌乳海:天神与阿修罗的故事
“搅拌乳海”可以算是吴哥窟里出镜率最高的神话故事了。吴哥通王城几个城门的护城河桥两侧、吴哥寺东廊南面的墙上以及圣剑寺的门前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
故事讲述的是为了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天神和阿修罗们决定合作,将巨蟒婆苏吉缠绕在作为支轴的曼陀罗山上,分别持巨蟒的头和尾,合力搅拌乳海。当时连毗湿奴也化身为巨龟在海底顶住支轴,因陀罗也飞来协助稳住山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甘露终于出现,双方也因此大打出手,天神巧施妙计将甘露据为己有,最终以阿修罗们的惨败收场。
▲搅拌乳海
古代的雕刻匠人们似乎也深谙故事的精髓,所塑造的天神和阿修罗的形象也是截然不同,光看通王城门两侧的雕像就高下立判。
▲天神与阿修罗
天神一般头顶圆锥状的顶戴,杏目微张或者闭目思索,面露严肃正义或平静祥和的神态; 阿修罗则头戴花冠状饰物,五官更为圆润,多数都是圆眼怒睁,一副凶神恶煞的神情。
▲蛇神
而在神话故事中被天神和阿修罗所持的巨蟒在吴哥窟的雕像中则以蛇神纳迦(Naga)的形象出现在各个建筑的门口或者引桥的两端,威风凛凛,连接神人之境。纳迦的头一般有3-9个,但都以奇数的形式出现。
三、罗摩和孙悟空原型
另一个在吴哥窟频频出现的“常客”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罗摩(Rama)和神猴哈努曼(Hanuman)。吴哥西廊北面呈现的就是《罗摩衍那》的故事高潮“楞伽城大战”——罗摩在哈努曼的帮助下架起一座桥,跨越了如今横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水域,并且在激烈的战役中击败了魔王罗婆那,救出自己的妻子悉妲(Sita)。浮雕上的画面异彩纷呈,神猴们的神态、动作各异,非常值得细看。
正因为神猴哈努曼(Hanuman)神通广大,战绩彪炳,因此在印度教中地位也很受尊崇,成为吴哥窟很多遗址的刻画主题,比如女王宫西侧出口门楣上的浮雕以及宫内无数哈努曼的雕像,大家到了吴哥窟不妨细细寻找。不仅如此,战斗力极为高强的哈努曼还被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大师认为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
当然,想要更透彻地了解吴哥窟的艺术,需要对印度教有很深地了解。吴哥寺的建筑设计意义和宗教意义还有很多都出自其中。要想真正成为“吴哥通”,可是要花大工夫呢!不过有了以上这些,最起码可以看懂一点啦!赶紧Mark一下吧!
来源于名扬国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