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关于柬埔寨的碎片和感悟
lisan 发表于:2016-12-4 16:44:5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37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年1月底2月初,我与妻子有柬埔寨之行,探访了暹粒省境内的吴哥古迹、游览了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从吴哥在6号公路上坐了近6个小时的大巴到首都金边,沿途观察柬埔寨的农村,然后在金边参观了王宫、独立纪念碑、塔山等景点。观光性质的旅游,建构的印象自然比真实生活要美好,但以其有新鲜感,有时感受可能更真切。


  行前我对柬埔寨抱有的印象,有两个或者说两种来源,它们互相订正和补充。


  一个是未去之前早就累积的记忆。记得非常清晰,1970,我18岁在村里当民办小学教师那年,毛主席发表"5·20声明",即由"林(彪)副统帅"在天安门城楼上代为宣读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起因是这年3月18日,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在法国度假之际,首相朗诺联手副首相施里玛达,通过议会宣布废黜西哈努克,建立高棉共和国。当然是美帝策划了其走狗朗诺-施里玛达"发动政变"啦。于是,我们激动地举行反美游行,于是大唱根据"五二0声明"编词的革命战歌("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从此,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毛主席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同登天安门城楼。而这个流亡中国被基辛格谑称为"歌剧中的王子"的西哈努克,展现他的多才多艺而谱写的深情感谢中国的歌,我也听过,不过不像"东风吹,战鼓擂"那么至今难忘。


  另一件事,就是关于"红色高棉"的印象。先是从报上看到它的领袖乔潘森、英萨利等人访问中国,知道他们得到中国的支持;支持是理所当然,都是共产党,何况要建立反美统一战线?后又知红色高棉胜利攻占金边,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然后,就是1979年在北京念大学的时候,同学们议论"对越自卫反击战"。可能是某个同学从"美国之音"里听来的,说中国发动进攻,是为了牵制越南军队,阻止他们进军金边推翻"红色高棉"政权。反对地区霸权主义(俗称"小霸")当然也是合理的。后来,"红色高棉"(又称"民柬"、"赤柬")波尔布特大哥一伙,在柬埔寨推行消灭私有制和知识分子的“极左路线”,实行灭绝人性的极权暴政,屠杀了一二百万即全柬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罪行,被国际社会所知晓;关于金边“S-21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近年有邢小群等朋友参观回来撰文描述;2008年联合国与柬埔寨共同组建的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开庭,S-21集中营负责人、潜逃美国自称皈依了基督教的康克由被逮捕,面临种族灭绝罪指控。


  关于柬埔寨的第二个(种)印象,主要是我出行前搜集相关资讯时得来的。这些资料中,最重要的书籍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军师"基辛格博士所著《越战回忆录》(慕羽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据基辛格的说法,朗诺的政变与美国毫无关系,中情局没有料到,西哈努克也没有料到事情的严重性,以致他迟迟不归国而延误了挽回局面的时机;而朗诺等人主要是出于柬埔寨的民族主义,反对北越占用其毗邻越南的柴桢省向南越运送人员物资,将柬埔寨卷入战祸;西哈努克国王本性当然是反共的,甚至暗中支持美军轰炸高棉人的世仇越南人,只是小心地维持着小国在大国间的外交中立;朗诺政变后亲美反越,美国当然高兴,但苏联一直是承认朗诺政权的,未撤驻金边大使馆,而不承认西哈努克在北京的流亡政府……。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红色高棉原本是得到越共支持的反美帝反西哈努克封建王朝的,统一后的越共进军金边推翻红色高棉政权,“解放”柬埔寨人民,并不完全是中越关系恶化背景下要与中国支持的“民柬”作对,而是中南半岛两千年来越南人、占族人(占城古国亡于越南人,今属越南版图)、高棉人、暹罗(泰国)人四族争霸的历史逻辑使然——红色高棉夺取政权后反对侵占领土的越南人,而红色高棉极权的倒行逆施,使越南人找到了“吊民伐罪”的出师借口。撇开印度、中国、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大国对中南半岛(我们以前称“印度支那”半岛,国人或觉得沿袭“支那”说法对不起自己,改叫“中印半岛”)的历史影响不说,这个地区的部族和国家也有自己合纵连横争霸逐鹿的“春秋战国”。然而,从基辛格此书“进攻北越和轰炸柬埔寨”、“袭击柬埔寨”、“柬埔寨的陷落”等章节之名,便可知越南战争给柬埔寨带来伤害之大。近在网上看电影《战火屠城》(英文名THE KILLING FIELDS,直译应是《杀戮的土地》),那位获得全美1976年新闻大奖的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辛尼,就认为是美军为从越战脱身而对柬埔寨的狂轰滥炸,造成了柬埔寨人对美国的仇恨。


  这些资讯中,旅行的书籍,我读的主要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柬埔寨:五月盛放》。虽然厚厚的一本,有海滨城市西哈努克城的详细介绍,但由于是2003年出品,所以不可能将继吴哥古迹之后、于2008年7月7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名录的柏威夏古刹作较多叙述。这个位于柬泰边境的古刹,由于柬泰纷争、战争期间留下的地雷仍未清除干净等因素,至今未能成为旅游热点。这也是当代柬埔寨困境的一个侧面。


  而中国驻柬大使馆网站的资料比较丰富也权威,可惜关于"了解柬埔寨"的部分都是2008年初更新的,所用数据最近的到2007年止;国内生产总值(GDP)71.1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美元,则标明是2006年的数据。令我特别激动的讯息是,这个小国穷国,人口1400万,还不如北京或上海一地多,"2006年柬埔寨境内共有274家报纸,27家刊物、74家杂志、14个新闻工作者协会","影响较大的中文报纸有《华商日报》、《柬华日报》和《星洲日报》,较有影响的英文报刊有3家,法文报刊1家,其余为柬文报刊",“柬目前有28家电台,官方电台5家......电视台7家,国家电视台(建于1966年,以柬语节目为主);仙女台(人民党党产);第9频道(私营);第5频道(军队台);首都第3频道(官方开办);巴戎台(私营);CTN电视台(私营电视台)。此外,有2家有线电视台:分别为柬埔寨有线电视台、金边有线电视台。"--民间社会这么活跃,言论出版这么自由。


  另外,《南方周末》今年2月24日做了一个"中国在柬埔寨的真实存在"的专题,报道有段"中资企业的烦恼",我看了很高兴。报道说的是"中资企业们",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欧美服装纺织订单开始逐渐减少,本来是希望来到柬埔寨利用其"落后国家纺织品配额优势",但中资企业发现,随着订单减少以及人工、物料成本的增加,几年前来到柬埔寨时的成本优势已经所剩无几。由于柬埔寨劳工组织林立,工人劳动保障优势明显,这里的中资企业步履维艰。"之前,闹事的工人就直接让他回家,这下坏了,人家整个工会罢工了,最后还是要把被开除的人请回来道歉赔偿,事情才算了结。”一家国有纺织企业的钟姓负责人感叹道。“最近,柬埔寨全国工会联盟提议柬埔寨工人最低工资由现在的66美元提高到93美元,原因是经济危机带来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这令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资企业更是为难,习惯在国内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打开市场的他们突然发现,这条发展之路在工人保障体系健全的柬埔寨根本走不通。"4月《南方周末》记者续做了一期"中国在非洲国家赞比亚的真实存在"专题,报道了类似的问题。中资企业对那里的劳工组织和劳工保护规则很不适应,在国内长期享受"效率优先"政策倾斜的老板,怪当地对劳动者的公平保护“太超前”了。这些一直以为政府就该为招商引资一屁股坐在资本一边的人,不知自己的思想和作法太“原始(资本主义)”,却指斥别人“超前”,真该撞撞南墙才清醒。中国的老板就像养儿不教被宠坏了,需要别人来教训。


  接下来说踏上柬埔寨国土之后的印象和感想。


  先说点风土人情。我们在吴哥的本地导游邬先生是个年过半百的华侨,还在北京念过三年书,是当地导游学校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他一开始就对我们说,柬埔寨的奇花异树太多了,请你们不要问我这是那么花那是什么果,耽误太多时间,我真的认不完。当然我们还是会问一些的。吴哥有一种特别高大挺拔的树,齐人腰高的段位会有脸盆大的伤疤,流出沥青一样的汁液。这便是油桐树。据说可以做燃料点灯,也可以做造船等用具的粘合剂。我只是欣赏它们的伟岸。在从吴哥到金边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棕糖树,像椰子树,却比椰子树高,所产的粽糖是该国的特产。那天快到金边时,看到夕阳映照下远方田野成片的棕糖树林,实在是美极了。难道前述那部关于柬埔寨的电影,要用它的风景做片头了。我只是不知东盟与中国实行农产品零关税之后,广州怎么没见棕糖卖呢?说到吃,看到柬埔寨人卖油炸蜘蛛、油炸蝗虫,可我没看到他们像“非典”事件之前的广州人爱吃蛇,虽然那里是热带雨林地区,蛇应更多。另外,我感觉有点新鲜的是,沿6号公路数百公里,我看到田野上的"黄牛"(旱地牛),大多数是白牛,只有水牛才与我们中国的一般模样和毛色。而公路两边农家的母鸡,都是乌鸡,小小的个子,我起初还以为是柬埔寨人养乌鸦呢。再看公鸡倒是很漂亮,只不过通常都个子小得像鸽子。至于平原上的吊脚楼之类,却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雨季,洞里萨里水位大涨,平原变泽国,人们住楼上;干季水退,人们住一楼方便。


  我进入柬埔寨的第一印象,便是腐败。我们往返都是从越南的胡志明市转机,在广州时导游就对我们说了,在柬埔寨进海关时,要准备好1美元或10元人民币夹在护照里,在越南就不用了。那天晚上在暹粒(吴哥)机场进关时,我觉得夹钱很别扭,试探着递上护照,那个中年关员抬起头,低促而有力地用汉语说"一块,一块",我没有"一块(美元)",便赶紧递上10元人民币。没有回头看他对白种人要不要买路钱。我在旅游书上就读到过关于柬埔寨腐败状况的介绍,主要说的是警察与军队也参与吴哥等地文物的走私,偷去换美元。在到金边的大巴上,华裔柬埔寨导游小张给我们讲他读书时的事,老师利用职权要学生补课,以便赚外快,而在学校你是否认真上课、考试成绩好坏都不要紧,只要给老师送钱送礼,一切都OK。


  但是,进入柬埔寨的第二天早上,我就"理解"他们的关员为什么会"酱紫"了。在吴哥城,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孩子,不论男女,都很瘦小,脸色明显营养不良,有的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有的赤脚走路,卖小礼品的跟着人叫"问多利"(一美元),眼巴巴地盼着你买他(她)的。看到他们,我不禁想起自己挨饿的少年时代,天天饥肠辘辘,小学毕业体检记得身高只有138厘米,也许比他们的营养状况还好点吧。去年我到云南红河州一个少数民族寨子里去旅游,陪同的干部不愿当地的孩子伸手乞讨,但还是有少妇带着孩子乞讨。"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导游小张对我们说,他们老师的工资太低,一个月相当于20到30美元,不从学生身上捞外快很难养家糊口呀。他对自己倒是很满意,说一个月的收入有100美元左右(将近人民币700元),比工厂里的工人们要强多了,更不要说比农民。我们在洞里萨湖去看"水上人家",所谓"海盗船"--飞快靠近旅游船的乞讨艇--上的男孩或女孩,迅即从小艇跳上船,向游客兜售小玩艺或香蕉之类,或者照个相,那些孩子好可爱又好可怜。也有头颈盘蛇坐在铅锡水盆乞讨的女孩,男孩子则赤条条坐在水盆里向游客伸手,更叫人心有戚戚焉。——生存对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生活没保障,人就没有最基本的尊严。乞讨,包括海关关员的乞讨(虽然利用权力有敲诈之嫌,也可以叫腐败),在这种情境中,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总比"饥寒起盗心"的抢劫和杀戮要好得多。


  在柬埔寨旅行时,忽然想起"穷凶极恶"这个词。这个成语的本义是凶恶到极点,"穷"是穷尽、尽头、极端之意,"穷凶"与"极恶"是同义叠加。红色高棉政权可以用"穷凶极恶"来形容,古今中外恐怕没有一个政权这么凶残地对待自己的子民,尽管它打着建设共产主义的旗帜。金边郊区和大吴哥树林里,据介绍都还有当年大屠杀留下的累累无名尸骨乱葬地。大开杀戒的对象是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是"解放前"哪怕稍稍富裕些稍稍有点社会地位的人。这种对"有钱人"的"阶级"仇恨是怎样煽动起来的呢?我很想听红色高棉的领导人和那时的少年骨干(类似中国的红卫兵、红小兵)回忆一下。我猜测,还是穷人太多,太穷的人对富人、对过得好些的人充满嫉妒和仇视,即“穷”得太“凶(狠,很)”就会让人性之恶登峰造极。


  我这样理解赤贫穷困导致仇富仇官,还隐含着贫富悬殊的条件,否则大家一样穷就无所谓嫉恨了。确实,穷国从来不会少富人。虽然当地的民众很贫穷,但为我们这些观光者服务的宾馆饭店条件一点不比中国的星级服务差。在金边,我们参观金碧辉煌的柬王宫,比泰国的王宫要有"品位"。宫内王室佛堂始建于1903年,1962年重修,最初是国王和王室成员举行佛教斋戒活动的场所,现为王室博物馆,陈列的1650件工艺品有一尊重达90公斤的纯金佛像,镶有2086块钻石。因寺内供有一尊来自缅甸的玉佛而名"玉佛寺",又因殿内铺有5329块银砖(每块重1.125公斤),又称作"银殿"。《南方周末》前述报道说,现在的柬埔寨由日本人帮助实现数目字管理,军方则看越南的眼色行事(首相洪森,或译云升,当年是从越南"借兵"推翻红色高棉政权的),"事实上是官僚利益集团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财富"。此论是否确当,我难以评判。但我们到金边的第一站,就是NAGAWORLD,既是大酒店,也是只许外国人进的大赌场,我们团安排在那里晚餐。一楼赌场明显比澳门的宽敞气派,也比马来西亚的“云顶”赌城有"艺术气质"。如果在街头乘凉或做小贩生意的本地人敢在大厅门口驻足,一眼就可以望到里面豪华的陈设和灯饰,也可以听到大厅一侧舞台不间断演出传出的乐声。导游指给我们看的那些官邸,都很“现代”,一点不比发达国家的富贵人家差。


  我们现代人心中的贫富悬殊,自然不能与古代相提并论。我一直没想通,800年前的高棉人,是怎样建设这么庞大而富丽的都城和众多巍峨神殿的?


  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吴哥之美的震撼。事实上,也不需要我这枝秃笔来描述,因为网上相关记叙"备矣",而且还配有直观的图片。中国驻柬使馆网站有对吴哥景点的简要介绍,我觉得不该"漏掉"的主要有"大吴哥"的斗象广场及观战台和巴肯山顶的神庙群。


  没去之前我知道柬埔寨有个著名古迹"吴哥窟",但望文生义以为像我国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不过是些雕塑或供藏神像的洞壁。实则不然,吴哥窟(Angkor Wat)不过是吴哥古迹群的一小部分,虽然是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部分。所谓"吴哥窟"与洞壁不相干,"窟"者神庙也,有学者考证说东南亚包括我国滇越一带,"庙"字的发音就近似"窟"。"吴哥窟"又叫"小吴哥",建于1113-1150年,是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其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五座宝塔。中央矗立的宝塔高65米,气势宏伟。有对法国年轻夫妇来游玩,女的在攀爬陡峭的台阶时不幸摔下来身亡,她的夫君为了纪念爱妻,便募捐修了一架铁梯供后来的游客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便写在铁梯的说明牌上。吴哥窟四周建有长3600米的城墙,城外是190米宽的护城河。为什么要修那么宽的护城河,导游告诉我们,不仅是为了御敌,也不仅是为了防洪或蓄水、消防和运输,还为了防止白蚁入城呢。


  与"小吴哥"对举的"大吴哥",则是当时高棉(中国称之为真腊)王国的都城。现在还有宽阔的护城河和城墙。我们是从南城门进的,跨越护城河的石桥两边54尊石雕非常壮观。导游说东门的石像都被法国鬼子砍了头运到巴黎去了。1430年暹罗军队攻破吴哥城,高棉人被迫迁都金边。之后吴哥城被淹没在丛林中,直到1862年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对吴哥古迹的发现为法国皇家地理学会所承认。这就难怪法国人先下手了。


  关于吴哥都城的宏伟壮丽本文不想费笔墨,我们参观过的巴戎寺(Bayon)及"四面佛"塔群、巴王宫、斗象广场及观战台、十二生肖塔、塔布伦寺(Ta Prohm)、巴肯山神庙群,不是本文篇幅能详说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布伦寺,相传为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其母所建。寺内建筑被毁后于砖石缝生长出许多参天古树,构成历史与现实纠结、人与自然较量的奇观。而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有一处是全寺的中心点,阳光从石壁的留白处射入,可以看到石壁上有许许多多的孔洞,据介绍它们是原先镶嵌的宝石被取走后留下的窟窿。你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多么奢华,而柬埔寨自古虽然盛产红宝石和蓝宝石,但以当年的科技水平,要采制这密如繁星的宝石也是多么地不容易!


  导游邬先生说我们不能不看女王宫(Banteay Srei),那是雕刻艺术的宝库。它其实是一座婆罗门教寺庙,可能是贵族妇女求子或避难的地方。建筑规模不算大,其中男女神像浮雕造型十分精美。都是粉红的石材,给人浪漫的遐想。我想强调的是,"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距暹粒市35公里处",这就足见吴哥"现存古迹600余处,分布于方圆近400平方公里范围内",而不可能是某些导游书籍说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因此,当年亨利·穆奥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并非发现者的夸大推销之辞,而是他的真实感觉,也是我的真实感觉。不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中国的某座皇陵,怎么比得上吴哥古迹群的壮观呢?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虽然工程大体量大,但艺术性不可与吴哥古迹相牟。俄国沙皇的夏宫、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印度的泰姬陵,虽然规模也不少,建筑艺术价值高,但是论整体的宏大与精彩,还是比不上吴哥古迹群。古罗马斗兽场、庞贝古城遗址、洪都拉斯热带丛林中的玛雅古文明遗址、秘鲁境内的“马丘比丘”印加帝国遗迹,中国的圆明园遗址、殷墟,虽有历史沧桑感,直观的器物却不多,对于非考古工作者不可能有多少形象的历史感知。吴哥古迹群是罕见地既有历史沧桑感,又勿须借助想象就可以复原当日鼎盛辉煌的大景观。在我的阅历中,自然景观最震撼的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见到的胡杨林,越野吉普从“一千年不死”的胡树林区,经“一千里死而不倒”的枯树区,到“一千里倒而不朽”的树骸区,再到漫漫黄沙地带,那个感觉无法言表。而参观热带雨林丛中的大小吴哥人文历史古迹,其心灵的感悟更是难以言宣的。


  站在此地最容易产生的历史感就是"盛极而衰"。位于吴哥城中心巴戎寺,被视为吴哥城的象征,据说由54座宝塔构成,代表当时吴哥王朝所辖的54个州。一个州撑破天,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吧?就算极盛时真腊王朝征服了泰国、越南的大部,称雄于东南亚,以当时的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积累那么多财富,耗费那么多人力大兴土木,在表现其盛世成就的同时,不是也在蓄积民痛和民怨吗?不是自速其死吗?


  我当然知道,"盛极而衰"之类不过历史的老调子。在中国自秦二世而亡,人们就一直在总结这样的教训。长城东头的山海关孟姜女庙,至今仍以联语形式记载着民心:"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而唐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这方面的名篇。"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想那暹罗人兵临吴哥城下之时,王城内外做苦工的高棉人及外族奴工,想必也有不少人怀着“与汝偕亡”怨恨,愿意与高棉暴君一起同归于尽的吧?因此,与中国的秦王朝一样,表面的强盛迅即崩溃,国王只有弃都避敌而逃命。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靠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吴哥就有最形象的历史答案。


  2010/04/12草毕
来自鄢烈山专栏天涯博客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