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罗杨:他邦的文明——柬埔寨吴哥的知识、王权和宗教生活
lisan 发表于:2017-1-16 12:47:26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577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jpg

罗杨: 《他邦的文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6年。


罗杨,重庆万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东南亚宗教与华侨华人社会、闽南宗教与文化等。曾发表《从法显到郑和时代中国人笔下的印度洋世界》、《在“周边”的文明——从<真腊风土记>看“海外圈”的古代东南亚世界》、《吴哥的微笑:柬埔寨人的生活观》等论文十余篇,翻译《人性的西方幻象》、《莫斯的学术自传》等英文著作数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作者2011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城的田野调查而写就的民族志。受古代中国描述“诸夷”的异域志书,尤其是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等以中国人的眼光和智慧认识与理解其他文明的著述之启发,本书聚焦于吴哥王城中将古今内外各种文明因素“并接”的关键人物——佛教僧侣和被称作“阿加”的仪式专家,通过他们在家庭、社区、王国的宗教与仪式中的关系,呈现出柬埔寨人如何将这两种宗教知识传统吸纳入自身社会并形成自身的“文明”。


前   言


本书是基于我2011年3月至10月在柬埔寨暹粒市吴哥王城遗址区田野调查而写的民族志。对吴哥,古代中国描述“诸夷”的异域志书(尤其是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及清末士人海外行纪)、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访学外国的著作,都有记载。这些以中国人的眼光认识和理解其他文明的著述,含有高度智慧,启迪我形成某种“文化自觉”(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9页,2004。),借之,我将民族志主题聚焦于吴哥王城中将古今内外各种文明因素关联的关键点——被称作“阿加”的仪式专家和佛教僧侣,试图呈现出他们穿越内与外、传统与现代、自我跟他者之间种种界线的强大力量。



13.jpg

柬埔寨文版《真腊风土记》封面,图中人像是柬埔寨人描绘的周达观的形象。

阿加作为柬埔寨吴哥王朝婆罗门祭司的遗存,在地方社会中传承印度教经书和仪轨等知识。当佛教在柬埔寨历史上代替先传入的印度教后,阿加们在延续印度教传统的同时,以两种方式融入小乘佛教中,在阿加师承之外加入佛门内部的谱系以及充当佛教和民众的媒介,在遁世修行、追求涅槃的和尚与无法跨越圣、俗二分等级的俗人之间,阿加是粘合剂,也是这种等级之别的维系者。佛教在柬埔寨分法宗和大宗两派,这两派可能造成佛教内部派别和寺院间的矛盾,也导致村民因信仰派别不同而形成社区内部的分化,这些分裂恰由阿加弥合。

柬埔寨人先后将阿加代表的印度教与和尚身处的佛教这两股宗教知识传统吸纳入自身社会之中,使他们并存有两种对生与死的看法。当地人的生命观分作生-死-涅槃这三种状态,以家庭为核心的三种仪式——成年礼、婚礼、丧礼,是个人生命的重要节点;在社区的非人世界里,地域神和祖灵——无论成为祖先还是变成鬼,分别代表社区“生”与“死”的两极;配合庄稼种植和干季雨季节律的全国性年度周期仪式御耕节与送水节,则与整个王国的兴衰密切相联。



14.jpg

吴哥的女神Apsara

阿加与和尚在上述仪式中彼此对反。阿加总是联系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各种力量,佛教却试图通过超度神灵鬼怪等,消除它们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无论是人生通过仪式,社区或国家的年度祭祀仪式,阿加以献祭交换和增殖的逻辑,将它们导向与死亡相对的另一端即更好地重生,和尚们用传递功德和超度的方式,以期众生最终达到无生无死的涅槃。

阿加与和尚又在更高的结构体系中互为配合。他们在纵向上彼此承接,阿加的仪式使社区人口繁衍、物产丰盛,这恰是不事“物”与“人”两方面生产的佛教寺庙维系和延续其生命的基础。横向上他们共同在社区和社区之外架起一座交换的桥梁:和尚把村民的献祭转化为超度的功德,并传递给社区之外的神灵鬼怪,让它们不要扰乱人居世界的秩序,阿加将后者的力量引入,实现人与社区生命的更新与更强。


15.jpg

吴哥的微笑

本书考察同作为外来知识分子的阿加与和尚在当地社会之关系,试图揭示柬埔寨人自我与他者的观念,正如这二者,它们彼此需借助对方的力量,才得以更新成为新的自我,这种借用并不是彻底与对方融为一体,反之正是以双方的对立为基础。



16.jpg

来源人类学微刊微信公众号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