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东哥 于 2011-4-20 12:05 编辑
经典の“高棉微笑” 小介: 巴戎寺Bayon,又译为巴扬寺。
佛教寺庙、位于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内、建造时间:十二世纪末、建造者:阇因跋摩七世。
虽然它的建造者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笃信的是大乘佛教,这座寺庙也是作为真腊王朝的国寺建造的,但它的形式却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的须弥山形状。 当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它远远看去呈山峰的形状,而是这座面积不大的寺庙里,非常密集的分布着一共有54座巨型的四面佛雕像(其中中间一座最大,高约40多米),总计216张面孔。每一张脸都有不同的表情,有些呈现若有所思状、不喜不悲,但也有一些是笑容可掬的,所谓吴哥古迹的招牌——“高棉的微笑”,正是从这类表情中得来的。
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四面佛像上的面孔,就是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因为巴戎寺是真腊王朝的国寺,那么以国王的面孔建筑这些四面佛的雕像来时时注目王国的四方,也是一种很容易接受的说法。吴哥寺的建造者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去世后,趁国家陷入混乱之际,位于现在越南中部地区的占婆王朝(Cham)入侵真腊。当时还是王子的阇耶跋摩七世率军反抗并取得胜利,于1181年登上王位,他在位的30余年,将真腊王朝重新带回巅峰时代。吴哥通王城正是他建造的,而作为国寺的巴戎寺则居于通王城的正中心位置。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巴戎寺,已非当初最早造时的原貌了,因为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后,巴戎寺又历经两次大变迁——虽然老爸“阇耶跋摩七世”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但儿子也就是“阇耶跋摩八世”却重新信奉印度教,于是国寺巴戎寺又相应的被改造。等再后来,小乘佛教取得统治地位,巴戎寺又再次经历变迁,直至整个吴哥被遗弃在热带丛林里......
印度教寺庙中多依照须弥山的形式建造,巴戎寺则是把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的寺庙。因而远远看去,寺庙就像一座峰林起伏的山脉,有一位学者也这样惊叹道:它就是一座人用双手雕刻的山峰。 而吴哥寺庙最令人惊叹的特点之一,正是其在砂岩上的精细雕塑!
到达第一层 巴戎寺前的树林里,还有两只圣池,不过1月份干季,几乎没有什么水了,只有忠诚的辛玛狮子们千百年地蹲守在此。 (...所以,也很遗憾地无法拍摄到“巴戎寺倒影”这一经典题材了! )
辛玛狮子原是印度教里的形象,偶已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在尼泊尔的三大古城里都有它的出现,它是毗湿奴的人狮化身纳辛哈(点击查偶滴尼泊尔游记)。 不过,吴哥的辛玛狮子却给人更深刻的印象,甚至伊蹲守的姿势也那么流畅好看,呵呵,身形的弧线很美的喔 ~~
这个就是雨季的“巴绒寺倒影”,从网络上copy来的(谢过啊~~)
巴戎寺共去了两次,一早一晚,要是有时间,去的次数会更多 !清早和上午的光线好但游人多,下午和傍晚游客少但光线差,所以去两次是至少的!
第一天看完小吴哥的日出,就直接进了大吴哥通王城,首站到达:巴戎寺。
8点钟日照的巴戎寺外观(Ps.没能拍全,PP左侧绿棚是正在维修的工地),犹如高耸的山峰丛林:
进入第一层的两侧,横七竖八地放置着维修用的石材。不远的高处,就是阳光普照的四面佛塔群:
第一层的台阶通道,只剩下残破的石柱:
几百年的断垣残桓:
吴哥建筑的通道往往很幽闭,照不到阳光的背阴处太暗,有光照的地方却明亮过度,很难拍好。比如从第一层看高处:
柬埔寨也是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在吴哥古迹很容易看到和尚们橙色的身影,其实他们也是游客,不要钱,不过好像是要预约的。下面意外地拍到穿暗红色袍的和尚,偶严重怀疑是哪里来的大乘和尚 ...背景是第一回廊右侧:
小乘和尚们橙色的身影,在灰扑扑的吴哥古迹里很扎眼,也是游客们争相摄入的景致之一:
再一次到巴戎寺,是第三天的下午。比较晚了,入口几乎没有游客,感觉灰常的静, 而峰顶的四面佛,就在高处召唤你~~
人少,四周几乎没有嘈杂之音,只有自己轻轻步行的声响,还有树林边偶尔啾啾的鸟鸣,心,一下子就沉下来......眼睛不会被过往游人影响,镜头也不用躲避人影,这一次,看得也拍得比较尽兴 。
入口的台阶:
入口侧边:
这尊佛像,是后来移到此处的:
直通上层(第二回廊和中央平台)的门廊:
第一层回廊,左侧:
巴戎寺也有精美的回廊浮雕,描述的大多是贵族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战争中的后勤场面,甚至石块加工运输的建筑场面...。不过偶去了两次都逗留在顶层看四面佛,错过了观看浮雕(嘻嘻,事实上也是因为功课没做够看不太懂的缘故 )。......下面copy一下小介绍吧,有兴趣的话可有针对性地去瞅瞅:
第一回廊(长600米)描述吴哥人和暹罗人的战争。
东面:南侧为军队的行进,没有发髻的是高棉人,有山羊胡和发髻的是中国人,军队的后方是运送食物的人,女人和孩子也在其中,水牛被作为供品,还描绘了中国人在柬埔寨的日常生活;北侧为战斗的场面。
南面:西侧为骑大象的高棉军队与暹罗人战斗的场景,有部分壁画未完成;东侧有军队水上作战的场景,战斗中有人落水被鳄鱼吞掉,水战雕刻的下方有狩猎的场面,之后是一系列日常生活的浮雕,医院、做买卖(中国的商人)、产妇分娩、斗鸡(左是高棉人,右是中国人)、撒网、下棋、建筑、烹饪(炖猪、烤香蕉)和享用美食的场景。
西面:南侧的画面有军队在森林中行进,一个僧人被老虎追得上树逃命,人们采集石头建造寺庙;中间是战争的场面(高棉人的内战);北侧是森林中的军队,国王似乎在沉思。
北面:东侧依然是战争的场面,西侧为杂技和魔术艺人表演和摔跤比赛的场景,似乎是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第二回廊,神话故事,出现了比湿努、湿婆神等神灵的形象。因部分屋顶不复存在,浮雕受到的破坏较严重。
东面:北侧描绘了癞王的传说,癞王杀死了义父,沾上其鲜血而患病,躺在床上等待治疗;南面:西侧为保存较好的浮雕,湿婆神和比湿努同时出现,人们献上供品,天空中有飞舞的飞天。
西面:北侧为搅拌乳海的画面;南侧出现了战斗中的比湿努神的形象,以及正在修建寺庙的场景,以及皇宫内更衣化妆的女官后妃。
北面:西侧为皇宫的场景,以及人们到冈仁波齐峰参拜的场景;东侧出现了端坐在冈仁波齐峰打坐的湿婆神。
这个是同伴们跑下去拍到的浮雕,两头大象也在参战,大象打架只能用鼻子滴,哈哈(...没有青苔的部分,很怀疑是现在人修补上去的喔 ):
还有王宫的情形。中间那棵树的表现手法,跟在老挝琅勃拉邦香通寺里看到的琉璃壁画很相似(点击看偶滴老挝游记):
湿婆的舞蹈 先不忙走开,入口石柱上有许多浮雕值得看,都是舞蹈中的湿婆大神!
小介1 : 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也称毁灭之神,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在神话中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符号。湿婆常常被表现为跳着创造和毁灭世界的天舞。
门楣上的湿婆在跳舞:
石柱四面的湿婆舞蹈:
双人舞浮雕:
三人舞浮雕:
因为每个雕工的不同理解,这些舞蹈着的湿婆大神,发冠和身姿有些许不同,但基本形式不差,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湿婆在舞蹈施法了!(点击去看看尼泊尔帕坦古城博物馆里的湿婆大神舞蹈雕像)
小介 2: 虽然“毁灭神”的名号听起来比较恐怖,但湿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称为“舞神”。他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他在欢乐与悲哀时都喜欢跳舞,或独自,或与他的妻子一起跳。
通常湿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头发向上飞扬,一只脚踩着代表无知的侏儒,另一条腿和手在空中扭摆,舞姿曼妙绚丽。其右手执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故此在湿婆手中掌握了创造与毁灭两种元素。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个旧时代结束时,他还会通过跳坦达瓦之舞来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回归到宇宙精神中(所谓宇宙精神,和老子的“道”差不多)。
攀上中央平台 高陡的石阶!不过远比不上后来在空中宫殿和塔高寺。无论上或下,当地小孩子汲着拖鞋倒爬得嗖嗖滴快,游客们则聚精会神地紧盯楼梯。围绕中心塔有几处通行石阶,有的还修了钢梯支在石阶上:
石阶边的辛玛狮子在守卫,再上头的naga蛇神探出了它七个脑袋,naga在吴哥古迹里总是以护栏的形式出现:
爬上来了!回身看看这些高陡的通道吧:
爬上来立即入眼的,就是四处的四面佛塔咯:
巴戎寺因为小,为了造就空间感,构造设计得极为复杂,穿行在中央平台的大脸之间,犹如步入迷宫。...有些地方四面佛塔挤在一堆儿,会让通道很窄小:
游客除了转圈儿看四面佛,还有小活动可以玩儿,一个是“众乐乐”:在大吴哥(就是吴哥寺)和小吴哥(就是通王城)的巴戎寺,分别有两班不同打扮的舞蹈演员,穿着古代高棉王宫服装,可陪游客合影,价格:每人1刀拍三组造型。
然后就是cosplay“独乐乐”!比如这一位翘鼻子的洋帅,正在镜头后的朋友指挥下,模仿高棉微笑cosplay, 像不像啊?
好像老外都很热衷这类玩法滴... 比一比,谁的侧脸更接近它呀?:
(from 网络,谢过~~)
来看看中央平台的环境。
上午游客比较多,人流穿梭不停,镜头为着避开过多的人头,取景也比较怪了:
长长的平台石头围栏,就是naga的身体:
不过偶的吴哥避团功课做得还是不错的,在吴哥遇到的游客再多,也没有拥堵如十一长假的故宫,那简直就是发疯了 !
......巴绒寺游记 未完待续
来源: ...Jenny Yang... 旅行是那双旋转的红舞鞋,穿上了,再褪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