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你所不知道的吴哥建筑建造技术细节
lisan 发表于:2017-1-31 16:45:48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659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5.jpg
1   建造材料



在前吴哥时期建筑中常使用砖作为砌体材料,除了Asram Maha Rosei寺,很少用石块。石材如页岩仅仅使用在门窗框处,而砂岩仅作为花柱和门楣。从吴哥时期开始时,砖砌建筑和石砌建筑在数量上平分秋色,随后逐渐的石砌建筑取代了砖砌建筑。在这一时期使用的还有角砾岩和木头等材料,页岩逐渐消失,而砂岩取而代之成为制作门窗框的材料。


1  
       在前吴哥时期和吴哥时期都采用了砖这种材料,但是吴哥的砖比前吴哥时期的尺寸要小。质量非常好,坚硬,断口有白色。   砖上有圆形的洞,东梅奔寺建筑表面上的圆洞是为了更好的挂住表面抹灰


2   角砾岩
       角砾岩经常用在基础的填充部分、附属建筑还有围墙上,这些部位在之前是使用砖砌筑的,吴哥后期这些部位全部是用砂岩砌筑。角砾岩有时用于建造须弥坛(pyramide),有时候用于建造整座塔殿,由于角砾岩砌筑的建筑经常没有雕饰,而无法对其进行断代。


3   砂岩
       砂岩石块巨大,开采和运输都十分费事。建筑雕刻十分繁复:壁柱与壁柱之间、塔刹、门窗框、花柱以及门楣都布满了雕刻。砂岩的颜色、纹理以及尺寸都更加合适,可是由于大量开采,这种岩石在柬埔寨已经不存了。砂岩大量使用时,经常看到的是灰白色的砂岩,在库仑山的侧旁发现了开采这种石材的采石场。柏威夏寺则使用花岗岩,这是高棉建筑材料研究的重要实例。


2   建造过程

1   石块砌体

砖的砌筑依靠性能极好的粘结剂,而石块砌体则不一样,不存在任何粘结剂或者砂浆。确保石块稳固及避免坍塌使用了多种方法,如构件的组合模仿木质建筑,使用榫卯结构。直到12世纪(吴哥窟时代)高棉的建造者们已经掌握了关于处理砂岩石的精湛的技艺和足够的信心,才放弃这种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方法。在巴戎风格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建设及建设速度的加快,也加快了建造技术的简化进程,“巨石”(独石)经常在建筑中的使用,如柱、门窗的梃子。
模仿木结构的连接方式是重要的特点,直到吴哥时期末期榫卯的连接方式都普遍存在。
        门窗框的45度八字相接的方式(10到12世纪)是一种复杂的石块切割术,这种技术对石质建筑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在吴哥建造技术中,在同一砌层中石块的链接是依靠拉接构件的(工字型的铁质、铜质或者石质锚)完成的。


2  加固和拉接方式
        榫卯结构和使用锚构件是石块连接加固的方式。
        在11世纪到12世纪时间里,木头在石质建筑中大量使用,主要分为两种用途:支撑梁(poutres de soutien)和衬梁(poutres de doublure)。
        支撑梁:吴哥建筑中经常使用,在巴戎风格末期使用量不断增加。一些支撑梁直到今天保存完好,如北仓(Khleang N),通王城城门。
        衬梁:衬梁是一种奇怪的做法,将砂岩石挖空,置入木梁,而将其完全的隐藏起来。这种技术在现在看来对结构来说是一种灾难:腐烂的衬梁不再能抵抗荷载。衬梁随着石块砌层的坍塌而破坏,并不比裸露的支撑梁保存更久。衬梁出现似乎在10世纪上半期(贡开:Pr. Thom的寺门),在11世纪到12世纪之间达到鼎盛。在吴哥窟风格时期逐渐消失,在巴戎寺风格建筑中则不在出现。也许是应为这种技术需要精心的制作,过于费事而被抛弃。





46.jpg




3   墙体面层(灰泥、金属)
   墙体面层的装饰作用要大于其结构作用。灰泥用于砖砌建筑,它是一种石灰混和沙子的浆状混合物。如神牛寺、比粒寺。在神牛寺,灰泥不借助任何外力敷于墙壁之上,残存的部分显示了曾经丰富的装饰。
        在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记载了寺庙上装饰有金属材料,在巴戎寺风格的几座大型建筑中,经常看到内壁或者外壁凿有规律排布的孔洞,疑似固定金属面层之用,而且在吴哥地区的圣剑寺清理发现了镀金铜板残片,约厚1.5厘米。


4   工程管理
        砖砌或者石砌建筑都是在砌筑好石料坯块之后再进行雕刻的。仅塔刹部分、花柱、窗棱则是在安装之前已经雕刻好了。一些寺庙停留在了建造的第一阶段,如茶胶寺的塔殿。第一阶段之后,从上至下开始进行修整、抹灰及雕刻。


5   比例及视觉效果
        高棉塔殿平面及立面的组成的研究已经多次提及。不是采用的等比例缩放,而是从视觉效果考虑安排各部分比例,造成视觉幻象,夸大实际高度。


3   建筑元素

1  屋顶
    木构挂瓦两坡尖屋顶 :
        木质建筑和混合材料建筑、砖石建筑,如长厅、早期回廊等都使用木构挂瓦两坡尖屋顶。在吴哥艺术中,女王宫、吴哥窟、巴戎寺以及Banteay Chmar的浅浮雕中出现的轻质建筑证明了这种屋顶的存在。在砖石建筑中,各种长厅和回廊上的山墙和柱子上的榫眼也证明了这种屋顶的存在。
        不仅有挂瓦的屋顶,同时还有在屋架之上覆盖叠涩砌筑的砖这种形式,砖的外表面经过了削平。这种屋顶形式出现在了柏威夏寺以及Vat Phu寺。
     砖或石质叠涩屋顶:


1)塔殿的屋顶
        在前吴哥时期,除开少许建筑之外,演变十分不同的两种塔殿形式使用了同一种屋顶形式。屋顶是通过砌层的叠涩形成了,只不过在内表面形成了直线、折线或者曲线等不同剖面形式(如SPK S1、SPK N18、Pr. Andet)。前厅或者立面突出物的拱顶与塔殿殿身的交接十分简单,为直接的插入。
        吴哥时期的塔殿(Prasat)也适用同样的屋顶形式,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内表面的折线拐弯处开始和外表面的假层开始形成对应关系。见女王宫塔殿剖面。在巴戎寺风格中,采用了脸型塔而并没有改变这种屋顶模式,脸型雕塑不过是在塔殿的外面表层进行了雕刻而已。塔殿屋顶顶部以塔刹结束,在塔刹底部经常有一狭窄的秘密空间,用于存放神圣的奠基物。


2)长方形平面建筑屋顶
        塔殿立面突出部分的拱形屋顶、前吴哥时期长方形平面的塔殿屋顶、柏威夏寺salle III G和Vat Phu寺出现的砖砌拱顶形式都为吴哥时期回廊砖砌屋顶提供了参考,在长方形平面建筑中出现了也是叠涩砌筑的曲面形屋顶。在神牛风格中,已经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上用砂岩砌筑这种形式的屋顶,如巴空寺。在贡开风格中,Pr. Thom寺门I也使用了这种屋顶。而后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使用了这种屋顶(首先是在长度上,之后是在跨度上不断增加)。以及实现了梁柱支撑结构上使用这种屋顶(如吴哥窟回廊)。
        最早的回廊为砖砌屋顶,尺度较小。茶胶寺回廊也是这种屋顶,不过尺寸要更大一些。在柏威夏寺发现了用砂岩砌筑的拱顶,几十年之后通王城的皇宫宫门的侧室也使用了这样的拱顶,不过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在拱顶中央部分使用了砂岩石,而在拱顶脚部则使用的是砖块,形成钟罩型屋顶。这种砂岩和砖块同时使用的屋顶形式在12世纪的周萨神庙再次使用了。


2   回廊
        第一批完全用砂岩砌筑的拱顶的回廊是非常狭窄的(柏威夏寺、空中宫殿),而且屋顶置于强有力的支撑结构之上。倒U型拱顶由两层砌层共三块石块组成,拱内部精细的削平整了,由于这局促的空间而安装不了木质天花。几乎同一时期的Pr. Thnal Svay 显示在狭小空间上覆盖拱顶技术的小小的进步,那就是拱顶由三层石块组成。巴方寺第二层回廊的拱顶更加体现了对于这种技术的信心。这一回廊由四层石块组成,其最上的压顶石是两块并置的石块,支撑这一拱顶的第一次变成了两面都开有窗洞的墙。其第一层回廊(已毁)的拱顶是由柱子支撑的,但是其回廊中部有开有窗户的墙作为加固支撑。真正的柱子支撑的拱顶回廊出现在小吴哥风格时期,吴哥窟和奔密列有最完美的和形式最多样的回廊:一侧有半回廊的回廊、殿堂两侧伴有半回廊的两种形式。就像为了之前的风格一样,这些进步是从为了门厅和藏经阁的拱顶所作的尝试而得的创新而开始实现的:Suryavarman I时期出现的假的三重殿就是这样的尝试。在巴戎时期,规则变得更加大胆。经常为了节省砂岩石,角砾岩石砌层放置于拱顶底部(如Banteay Kdei第二层回廊)。同时,dharmasala的前厅的组成就是假的三重殿形式的结果。巴戎风格之后就不曾再有任何拱顶回廊存在。


3   门窗框
   前吴哥时期建筑唯一的开口就是塔殿或者小寺门的入口,他们的门框是由四块薄石板组成,通过门框侧框榫卯插入门槛和门梁端头的榫眼的方法垂直交接,45度斜接在这一时期是一种例外。库仑风格的建筑遵从前吴哥的连接方式,但是其中存在大量使用石块45度斜接的连接方式,Top Maha Rosei是第一个45度斜接的例子,这在之后十分普及。神牛风格建筑倾向于使用完整的巨石挖空而成门框(神牛寺、巴空寺),有时候则是使用两竖立的石块而成(巴空寺西寺门)。这种方法耗费巨大而且非常危险,在大型建筑中很快就废弃不用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于西梅奔寺。从巴肯风格开始,直到小吴哥风格,都是使用的石块45斜接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模仿的木工做法,切割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不仅没用而且工序十分复杂。从小吴哥风格开始,垂直交接的连接方法开始代替45度斜接的方式(吴哥窟和Banteay Samre),门侧框开始由砌层砌筑,代替了之前使用独石的办法。巴戎寺风格更是普及了这种垂直交接的方法和砌层砌筑门侧框的做法。
        门窗框雕刻线脚的做法从Lolei开始普及并逐渐复杂。
        窗框组成的方法和技术演变也和门框一样。


4  卸荷拱
        为减小门框处的荷载,高棉工匠们采用了卸荷拱。在前吴哥时期,砖砌建筑中的卸荷拱是通过砖叠涩实现的。石砌建筑中的卸荷拱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通过石块的叠涩来实现减小对门框压力作用。同时也有运用楔形石块的做法,如奔密列及巴戎寺。







47.jpg


5  
吴哥建筑中门廊使用柱子作为支撑出现在神牛风格时期(神牛寺寺门),而且直到巴戎风格时期都一直存在。
        在贡开风格中回廊开始使用柱子,其上为木质挂瓦屋顶。砂岩石砌屋顶的回廊好像只有到11世纪下半期才使用柱子,巴方寺第一层回廊的混合布置也许是第一个例子。到小吴哥和巴戎风格时期就极为普遍了。柱子的演变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的,装饰的组成以及比例是演变的主要特征,至于结构作用则很少有变化或者进步。同时也应该注意,从巴方风格开始由砌层砌筑的柱子也使用在室内,这种方法直到小吴哥风格时期才开始运用于回廊,直到巴戎风格才运用于门廊。
        半回廊出现在小吴哥风格时期,建造师们开始研究的回廊与侧廊之间连接的方式可能是受到了Vat Phu寺圣殿前厅布置方式的启发。在吴哥窟,比起有效而更具装饰效果的连接方式是通过两个柱子之间加上横向连接的梁来实现的。这种要求极其细致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而言是极其有害的:横向支撑不能弯曲,无法适应地基变动带来的荷载,较小的沉降就将使其破坏。在巴戎风格时期这种做法就不再使用了。


6   塔殿基础
        塔殿基本都座落于其基础之上,基础四周雕刻线角,线角装饰随着时间变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其转变不受建造方式的影响。相反,不管对塔殿建筑还是庙山寺庙来说,基础,增高基础以及考虑美学而不是坚固的趋势使得建造者们采用了一种成比例缩小叠加的基础形式。


7  楼梯
        前吴哥时期的楼梯斜度在大约45度,踏板宽度和踢脚板高度相等。


8  排水装置
       Somasutra是一种宗教仪式装置,将水引导及排出寺庙,如庙山上的塔殿、内院塔殿。在神牛风格到比粒风格中,寺庙地面之上砂岩石刻有沟渠,横过须弥坛和回廊的基础,通向寺庙以外,端头经常雕刻有狮子、makara、gajasimha的头部。在巴方寺这套设计并没有解除发生的渗透危险,由于缺少砂浆等粘结材料,而不能保证建筑必要的防水性。在吴哥窟,水渠经过每层回廊的基础,在下部排水坡同一高度上有简单但是装饰有怪面兽的开口,将水向外排出。在第四层外墙处,水排向挖掘的水池。
        在巴戎寺,尽管寺庙十分复杂而且进行过多次改动,排水装置复杂但是十分合理,在中央塔殿东北角和东面基础下,有深约十来米、宽约1.6米的有石砌的蓄水池或者说是水井,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布置。
        其他寺庙中也有一些独特的排水设计,如Neak Pean塔殿的出水口和怪面饰形式是由用途和象征意义所决定的;比粒寺东北角的碑亭中有水池和向东引导的水渠。很可能如周达观所说西梅奔中毗湿奴Anantasayin神像中有特殊的装置。




48.jpg


来源吴哥秘境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