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民族与帝国》:高棉人与高棉帝国
lisan 发表于:2017-2-1 14:55:18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555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jpg


一、高棉人

高棉人(Khmers),东南亚中南半岛民族。又称吉蔑人。主要分布在柬埔寨,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其余分布在越南南方、泰国东南部及老挝下寮地区。属南方蒙古人种。使用高棉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亦称柬埔寨人(Cambodian或Kampuchean)。柬埔寨人口中数量最多的一个民族,少数高棉人也生活在泰国的东南部地区和越南南方湄公河三角洲一带。高棉语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高棉人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建于西元12世纪的吴哥窟寺庙群就是一处伟大的历史纪录。

1、基本信息

有7世纪在巴利文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建立了强大的王朝。他们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泰人、越南人等民族进入中南半岛以前的历史有很深的影响,当时是那里最先进的文明。今天的高棉人系由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长期融合繁衍而成。佛教在其古老文化的发展中起过巨大作用。佛寺、佛塔至今仍是该族建筑物的主要部分。12世纪修建的吴哥城和吴哥寺举世闻名。信仰的小乘佛教,分摩罕尼凯派和塔玛育派。前者与平民关系密切,寺庙众多,但规模较小;后者得到贵族势力的支持,寺院规模宏大,但数量较少。僧侣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教育场所。男孩长到一定年龄便剃发入寺为僧,修行期限一般为3个月。高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稻谷和棉花,兼事渔业和手工业,如纺纱织布、生产陶器、加工金属。一般喜欢居住用木竹建造的高脚屋 。男女传统服装都是轻而薄的各色沙笼。过去行火葬,骨灰送存庙宇,后改行土葬。用佛历,以释迦牟尼的降生为纪元 。高棉人十分重视新年、迎水节及送水节,喜爱在节日期间举行赛龙船等传统活动。越南高棉人多受京族影响,一部分人会讲越语,穿京族服装。除柬、越边境地区和常遇水涝地区的居民住宅盖高脚屋外,一般盖土房。

2、民族历史

高棉族(越南语:ng??i Cao Miên)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了自己的文字,高棉文化到11、12世纪发展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灿烂的吴哥文明。实际上高棉人很早以前就是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泰国部分地区、老挝部分地区以及柬埔寨全境的主人。早在1300年前,这块土地属于真腊国。真腊国的疆域辽阔,包括柬埔寨(当时称“陆真腊”)和越南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当时称“水真腊”)。

17世纪末,越南中部的占城国并入越南的版图,越南的疆界向南延伸,与真腊毗连。在此以后的100年间,当时越南南方的广南阮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不断对真腊国施加压力,两国间的战事始终未断,最终湄公河三角洲也并入了越南的版图,居住在这个地区的高棉族居民成为越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越南语:Dant?c Vi?t Nam )。然而越南的高棉族居民与柬埔寨居民在社会结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是相同的。

2、民族特点

高棉人主要以农为业,食有鱼米,聚为村落,每村约有数百人。其他经济活动有纺织、制陶、金属工等。住房都是木结构或水泥构成,有山形屋顶。以核心家庭为主,有其他近亲同住的情形则属偶见。

高棉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其中又是塔马约特派(Thammayut)和莫罕尼基派(Mohanikay)两支。这两个宗派共同与前佛教时期的万物有灵论信仰并存,也和巫术驱邪的习俗互相融和。从历史上看,高棉艺术、文学以及群众的科学概念曾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正如其语言中表达这些领域的词汇多是源于印度的一样。

3、民族文化

高棉族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小乘佛教于公元13世纪传入,后成为高棉族的正统宗教。据统计,高棉族居住的九龙江平原约有寺庙400座,僧侣1万余人。男子成人前都要先出家,和尚很受人尊敬,父母到寺庙里见到了做和尚的儿子也要下拜。寺院不仅是诵经讲道的场所,而且也是识字和传授科学知识的学校。寺庙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人死后的骨灰也要送入寺庙保存。寺庙没有自己的土地,它的一切费用,包括僧侣的生活,全靠村民施舍。高棉族的民间信仰和祭祀习俗均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与宗教有关的活动。主要有:泼水节,节日期间行浴佛礼等;祭月节,给孩子们吃香蕉和糯米片,预测一年的财运,沿河施放蕉筏灯,放风筝;播种和插秧季节举行传统的赛龙舟以求雨;耕作首次开犁时,也要举行仪式;祭谷节要呼唤谷魂,谷魂的形象是一尊手持稻穗坐在鱼背上的女性佛像。

高棉族的村寨规模不大,一般由几栋至几十栋房屋组成。村中种有许多椰子树和糖棕树。在高棉族的村庄中,位于中心的寺院建筑,高大宏伟,在简陋的草房群中更为醒目。寺庙建筑不仅华丽,而且独特。寺内供有佛像,造型生动,民族风格浓郁。

高棉族的家庭手工业,包括编织和纺织等,其中养蚕、织绸和制裙,在一些地区十分有名。制陶业也很发达。

高棉族不论男女,平时均着圆领短衫,一条方格图案的长巾,有时缠在头上,有时搭在肩上。这种长巾引得越族人也十分青睐,纷纷仿效。

高棉族日常饮食主要是粳米饭、鱼露、蔬菜、豆类,肉食不多见。节日期间,则有各种肉类、鱼类制品,各种糕饼,丰富多样,还有糯米饭、米粉等。高棉族日常还喜欢在菜肴中加一些调味品,如咖喱、椰肉、椰汁、糖棕果。

高棉族居民能歌善舞,男女老少几乎都会跳舞。民间舞蹈有挲丹姆鼓舞、孔雀舞、椰瓢舞、婚礼舞、跳大神舞等。古典民族舞蹈有节摩润、昭荣、该勒席等,这些舞蹈形式,有固定的程式,艺术水平较高。歌舞离不开音乐,高棉族的音乐是在印度古典音乐和东南亚传统音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乐器有鼓、笛、琴等,其中木船琴别具特色。

4、民间故事

高棉族的民间故事,题材多样,著名的故事有《昭青昭通》、《黑婆山的来历》、《讴婆塘》、《姐姐井和哥哥井》等。还有一些笑话和寓言,著名的是《孟泽诗》。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叶文学作品,即写在树叶上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节日纪实、民间游戏、训歌、宗教故事等。

二、高棉帝国

高棉帝国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的一个古国。高棉(Khmer)于中国古籍亦称为吉蔑、阁蔑。 统治时期最为强盛,建立高棉国家。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约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它在700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13世纪时,人们逐渐厌倦被迫为神王服劳役,高棉社会开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 ,高棉帝国灭亡。

(一)兴起

约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它在700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这一时期接受佛教.真腊衰落,被爪哇人短暂占领了一段时间。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国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吴哥王城作为帝国首都。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 ,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1010-1150年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统治时期,帝国步入极盛。

(二)衰落

13世纪时,人们逐渐厌倦被迫为神王服劳役,高棉社会开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吴哥 ,高棉帝国灭亡,吴哥王城从此被烟没在丛林之中。

高棉帝国是东南亚最大的连续的帝国,是现在的柬埔寨。帝国从王国脱离 Chenla时常统治或vassalised现代天的部分老挝,泰国、越南。在帝国的形成期间,帝国有密集的文化,政治和贸易关系与 Java和以后与 Srivijaya 在高棉状态的南部的边界之外放置的帝国。 它最伟大的遗产是吴哥窟是资本在帝国的天顶期间。吴哥窟负担证词到高棉帝国的巨大力量和财富和的信仰系统品种它随着时间的过去光顾。

(三)宗教

帝国的正式宗教包括 印度教 并且Mahayana佛教直到 Theravada佛教 在它的介绍以后战胜从斯里南卡在13世纪,卫星想象在世界上大于现代天纽约显露Angkor是最大的前工业市区。

Angkor的历史作为Kambuja历史王国的解决中心地区也是高棉人民从9个到15世纪的历史。从Kambuja 和那么也从Angkor地区,除石题字之外,文字记录未生存。 所以历史高棉文明的通用知识获得主要从考古学挖掘、重建和调查题字在stela和在石头在寺庙,报告关于国王的政治和宗教行为安心参加一系列寺庙墙壁以军队进行曲的描述,生活在宫殿,市场场面和人口的日常生活报告和记载中国外交官、贸易商和旅行家。 Angkor高棉王国的时代开始了大约800 A。 D.,当Jayavarman国王II结婚了入那个地方一个地方支配的家庭。


5.jpg


(四)文化遗产

吴哥,雄踞在金边西北约310公里处的吴哥古迹群,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全部用石头建构以及精美的浮雕艺术是吴哥古迹的两大特点。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吴哥王朝辉煌鼎盛于11世纪,是当时称雄中南半岛的帝国,也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吴哥王朝于15世纪衰败后,古迹群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于茫茫丛林,直到400多年后的1860年被法国博物学家发现,并向欧洲和世界广为宣传介绍,才重现光辉。

(1)历史沿革

吴哥城曾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从9世纪的最后10年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迁都至吴哥直到13世纪初期,吴哥诸王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土地。在此期间,他们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从事大规模建设,以为自己和国都增色。自闍耶跋摩七世后,国势逐渐衰落,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此后该城便被废弃。

吴哥始建于公元802年,完成于1201年,前后历时400年。在几百年的建造过程中,吴哥三易中心。第一次王都中心建在巴肯寺(耶输跋摩一世时代),第二次王都中心是在巴戎寺(罗因陀罗跋摩二世时代),第三次王朝中心又定在巴芳寺(乌答牙提耶跋摩二世时代)。吴哥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时,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罗军队的入侵,攻陷了吴哥。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据说是一个名叫亨利·穆奥的法国博物学家发现了吴哥古迹。

根据中国商务使者周达观的生动记载,13世纪末吴哥仍是一个兴盛的大城市,也是亚洲最宏伟的都城之一。然而,这时在闍耶跋摩七世王执政时达到顶点的建设狂热显然已经终止,一种以小乘佛教为代表的更有克制性的新宗教倾向正在兴起,而且在帝国西面建立的泰族王国的军队开始侵入高棉心脏地区。到16世纪,当另一份可查的直接记载写成时,这些趋势已使这座城市被废弃了多年,只留下丛林覆盖的古代庙宇遗迹和一度壮观的贮水池及水渠废墟。

(2)建筑特色

在历时300余年的吴哥大规模建设时期,可以看出许多建筑艺术风格方面的变化,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则从印度教崇奉的湿婆、毗湿奴诸神到大乘佛教崇奉的观世音菩萨。

吴哥是行政和礼拜神君的中心。城市是以从印度传入并适应当地传统的宗教和政治观念为基础而设计建造的。从最初给这个城市命名为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的耶输跋摩一世时代起,吴哥便是按照传统的印度宇宙论模式,在建筑布局上体现象征性的宇宙结构。城市向东围绕著一座作为中心的小山或金字塔式的庙宇,这是从建筑学方面顺著该地一座天然小山巴庚山(Phnom Bakheng)的地势建成的。在这个城市後来的历史上,作为中心的庙宇则完全是建筑学上的创造(即金字塔式庙宇),例如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的披梅耶卡寺(Phimeanakas);伏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1066年在位)的巴普翁寺(Baphuon);以及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作为中心寺的巴戎(Bayon)的佛教寺院,此时这个城市已经基本定型,并以吴哥通王城著称。庞大的贮水池、运河、沟渠系统是吴哥最初实行兴办水利和灌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

吴哥的许多大庙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论和神话主题,建造这些庙宇是为了提供礼拜的场所,使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确信通过礼拜能够与湿婆或这个领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为一体,从而获得永生。例如,吴哥窟或许是最宏伟而且肯定是所有吴哥庙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苏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纪作为一座巨大的陵庙而建造的,他的遗体安放其中,透过礼拜毗湿奴神而使他象征性地得到永生。

它与我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亚压婆罗浮屠,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迹”。

(3)主要景点

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大吴哥和小吴哥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精美的佛塔以及众多的石刻浮雕,蔚为壮观。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佛塔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有的高达数米,生动逼真。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除大吴哥、小吴哥及三个王都中心外,女王宫和空中宫殿也是吴哥古迹中著名的景点。空中宫殿是一座全石结构建筑,据说建于11世纪。宫殿建在一座高12米的高台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层。台中心建有一塔,塔上涂金,光芒四射。高台四周有石砌回廊环绕。由于台高,给人一种悬在空中的感觉,因而得名。 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的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处,原名湿婆宫,建成于吴哥王朝(门内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它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居中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每座塔祠的东、南、北各有一门,门高仅1.2米,礼拜者须弯腰屈膝方能入内。每个门前均有守护神石雕一对,两侧墙上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塔祠外围3道围塔,内外围墙之间,有拱门,镂花石柱和石碑等。整个塔祠群巍峨壮观,建筑奇巧别致,雕刻细腻优美。每座塔祠上都刻有各种神鬼罗刹的雕像。塔基及其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1431年吴哥城被暹罗攻陷时,女王宫也遭到破坏。

吴哥的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成废墟,但吴哥古迹规模之宏伟壮观,其建筑艺术之璀璨夺目,依然令人惊叹。考古学家把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作为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整个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①吴哥窟

吴哥窟(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吴哥窟最初是为敬奉印度教神灵所建,但是今天已演变为佛教寺庙。在方形广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话中的圣山。无论印度教还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间这个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吴哥窟建在三层台阶的地基上,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雕回廊,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九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九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寺庙周围是护城河和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吴哥窟是人的杰作,但每个设计都是为了体现神性。置身于吴哥窟的佛像间,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站在神的领地还是人的空间。神性和空间交汇在这个密林中的古城。

提到吴哥窟,人们自然会想起《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幕:一个男人将无法对人倾诉,甚至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一段情感秘密讲给吴哥窟的一个石洞听,再把它盖上,让发生在花样年华的故事从此留在吴哥,这里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都会被自然带走,成为永恒的回忆。中心建筑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莲花圣塔为顶点,象徵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26.jpg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著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接著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 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艰辛。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莲花圣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著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②吴哥城

另一个保存较好的吴哥遗址是吴哥城(又叫大吴哥),这是高棉帝国宫殿城。是吴哥的“心脏”。在吴哥城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贝雍寺(Bayon)。贝雍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佛教神圣。这是最具有高棉特色的石雕造型。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高高在上的佛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威慑力,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吴哥城是一处被长达12公里的城池所包围的城市。吴哥城南门(SouthGate)外的护城河上架有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据说宽约百米的护城河,在古时养有很多鳄鱼,是用来抵御敌人进攻的。钻进小小的南门门洞,拔地倚天的古树整齐地列在路两旁,树缝里透着温柔的晨光,轻风吹过,干叶嗒嗒地落到了车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说不出的惬意。在吴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须弥圣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壮观的拜云寺(Bayon),环绕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脸的佛面塔,这些谜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拜云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但是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个大吴哥城的范围内,还有巴方寺(Baphoun)、绯明纳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坛(LeperKing)、大象坛(TerraceofElephants)等著名建筑。

在都城中央,建有宫殿、图书馆、浴场、回廊等。

在城的中央,还有长约300米的著名建筑——象台,据说是当时国王检阅部队的阅兵台。一个大台,两个小台。大台左右两侧置有石象,骑在象身上的是王朝的大臣们。这和中国皇陵前设置的石相生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设置的种类更多。阅兵台前方的广场上筑有12座红色小塔,什么功能弄不清楚,柬埔寨人也回答不上来,但是关于吴哥城如何被废弃他们却有几种说法。 传说,公元1171年,吴哥遭到邻国洗劫后,国王耶跋摩七世对印度教主神的保护能力失去信心,于是吉蔑人全体放弃了印度教,转而皈依佛教,采纳放弃暴力、信奉和平的生活方式。这种宗教信仰的改变导致的结果是,泰族军队在公元1431年,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领并洗劫了吴哥。

又有佛教传说,吉蔑国王被祭司之子触怒,便将其淹死在洞里萨湖中。天神愤怒,决定替祭司之子报仇,令湖水泛滥,因而催毁了吴哥。

这座建于800多年前的吴哥王朝全盛时期的建筑,以它精美的石雕、长长的回廊、恢弘的石塔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吴哥被誉为“摄影者的天堂”,因为那里有拍不尽的风情,摄不完的残缺的美,更有诉说不完的神秘故事。


※来源故事会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