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辐射剂量「超标」就会死?──《怕辐射,不如先补脑》
我的美美 发表于:2017-3-7 16:44:42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8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一阵子有很多食安问题,像是食品添加物超标、辐射超标、空气污染超标⋯⋯你所能想到可以超的标都超了,这时候少不了的就是「震怒」、「痛批」、 「恐致癌」之类的戏剧性字眼。在林林总总的食安问题中,也曾发生日本食品进口的问题,电视上某位「良心立委」揭露某些食品进口商伪造(或是未标示清楚)食品生产地,导致福岛灾区食品流入市面,民众食毒而不自知,左批政府管制不严,右批进口商黑心无良,最后眼角带点愤怒、混着悲天悯人的泪水高喊「不信公义唤不回」,呼吁民众一定要一起抵制黑心、支持良心(的立委,就是我本人)。通常民众看到这种场景都会觉得非常感动,没想到在这个乱世中,居然有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心政治家守护我们的健康⋯⋯接着进入政治操作的层次这里就不多谈了。
1.jpg
「超标」的迷思
回归到科学的问题,什么是「超标」?政府是依据什么订定标准?超标就会死吗?如果连这些都没搞清楚,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现在的法规究竟是「视民如亲」,还是「作茧自缚」。

《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对于辐射场所工作人员的规定(每连续五年周期之有效剂量不得超过100 西弗,且任何单一年内之有效剂量不得超过50 毫西弗。)原则上是参考1990年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发布的第60 号报告书所制定的,细读一下会发现,辐射工作者的年度剂量容许值是一般民众(有效剂量不得超过1 毫西弗)的五十倍,难道说有受过辐射专业训练的人体质比较好,比一般人更耐辐射曝露吗?

首先要思考辐射工作者的规定是哪来的?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有死亡的风险,不管你是开计程车、打篮球,还是当总统,都有「因工殉职」的可能性(机率大小是另一回事),当然,担任辐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因为工作而死亡,因此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所建议的剂量限值是参考一般性工作的职灾身故机率,然后将辐射限值设定在风险相当的剂量值。如果辐射工作者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最坏的情况也就和其他的工作差不多而已,事实上这可说是一条「极度安全的线」,因为我们现在都非常清楚,在短时间内接受低于100 毫西弗辐射曝露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生物效应,如果低于50 毫西弗当然​​也是看不到,更别提从来没有人在年剂量260 毫西弗的伊朗拉姆萨观察到居民有任何异常的生物效应了。


单次曝露剂量与累积剂量
目前我们手中的辐射剂量与生物效应的资讯来自于广岛、长崎原爆,而原爆造成的辐射曝露是非常短时间之内所发生的,因此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虽然短时间之内曝露100 毫西弗以下,并没有显著性风险,但是长时间累积到100 毫西弗以上的话,会不会有相当于短时间曝露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底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在2015 年引述他们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针对核电厂工作人员的三十年追踪研究指出,虽然长期累积剂量低于100 毫西弗的剂量仍无显著性,然而我们仍需要注意累积剂量可能产生与短时间曝露类似的癌症风险。事实上IARC 的这份研究报告争议很大,因为从资料中显示,即使是在累积高剂量的群体中,信心区间都不及一般公认的95%。不论如何,至少从这个研究当中知道,不论是短时间或累积曝露,低于100 毫西弗的剂量都不具临床意义。


2.jpg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发生的一件职灾申诉案例。有一名东京电力公司雇员曾经在东日本大震灾后于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三、四号机周边(发生事故的是一号机)以及玄海核电厂担任作业员,不料离职后经医师诊断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于是他就向政府提起职灾申诉。日本的劳动标准监督署(类似我们的劳动部)展开一连串的调查后,最终认定这是一个「职灾事件」。国内一些媒体就以「日本政府终于承认福岛核灾辐射致癌」做为标题报导这件事情。我当时看到这个报导标题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剂量是多少?」于是我查了日本媒体的报导,发现该作业员在两年间职场生涯所接受到的辐射曝露不到20 毫西弗,然而在学理上要在短时间内接受高达500 毫西弗的曝露才有可能导致急性白血病,难道这位作业员打破科学知识之壁了吗?

当然不是。真相是「日本政府并没有承认福岛核灾辐射致癌」,日本在1976 年订定了一个「放射线业务劳灾的规则」,只要符合(1)一年被曝露5 毫西弗以上,(2)在工作时被曝露后超过一年以上患病,(3)排除其他除了放射线以外的患病理由,可以被认可为劳灾。

因此日本厚生省(类似我们的卫福部)真正在记者会上所说的是:「这次的认定『并不是』从科学证明被曝与健康影响的关系,一年5 毫西弗以上的曝露也不是白血病发病的门槛,以保险精神的角度而言,并没有任何需要补偿的地方,然而1976 年订定的规则是依照一般民众年曝露限值5 毫西弗而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个认定纯粹是跟着法令走,并不是什么科学新发现。

从这些事件里,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法规通常都是比较严格的,甚至有时候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言,因为我们通常希望防范始于未然,所以会把「那条线」订在「绝对不会发生意外」的范围内,这样才能让我们不小心越过那条线时还有补救的空间。当我们读到一则辐射相关报导时,一定要有立刻有「剂量是多少?」的敏感度,不然会很容易陷入「超标恐○○」的迷思,然后就被那些靠煽动带风向的人给骗了。


「超标」不等于危害,关键在剂量。

最受大家__的台湾鲷民来啦!

.只要是插电或装电池的东西都有辐射?
.微波炉加热的食物吃了容易致癌?
.用手机上网的人容易脑残?

本书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有关辐射与放射线的基本知识,各篇均辅以幽默插图和清晰易懂图表,让读者对日常生活中与辐射相关的事物能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因了解真相而得以安心。


转自:泛科学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