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核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理是什么,应如何防护?
Taingvengly 发表于:2017-3-7 16:59:31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959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刚好手里有一些培训讲义,我顺手整理一下吧。先从辐射源说起:辐射源包括:人工辐射源和天然辐射源,人工辐射源又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密闭源(密封在包壳内或紧固在覆盖层内并呈固体形式的放射性物质,比如β源)、非密闭源(没有密封,或使用时需要打开密封的放射性物质, 比如放射性药物)、射线装置(比如医用CT)、核设施(比如反应堆)

1.jpg
常用β源

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射线、宇宙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
2.jpg
辐射作用人体的方式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 的辐射照射,包括均匀全身照射、局部受照。
  • 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 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是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
  • 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沾染局部构成外照射源,同时尚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体内照射。

1.jpg

2.jpg


辐射效应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 不存在剂量的阈值。主要指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1.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
2.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3. 线性比例、无阈

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这种效应有一个明确的剂量阈值,在阈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 生育障碍。
1. 有阈 ,低于此阈值观察不到短期效应
2. 高于阈值,后果的严重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长

1.jpg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

  • 生物基质的电离和激发是生物效应的基础。
  • 细胞的DNA和膜是射线作用的靶,是引起细胞一系列生化、生理和病理学变化的关键。
  • 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 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

1.jpg
常见的DNA损伤

碱基脱落、碱基破坏、嘧啶二聚体形成、单链和双链断裂、DNA链内交联和链间交联、 DNA蛋白质交联等。在引起DNA多种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细胞的修复系统:如果辐射造成DNA损伤得到正确的修复,细胞功能恢复正常;如果修复不成功,不完全或不精确,细胞可能死亡,或者虽然存活,但遗传信息变更引起突变、染色体畸变甚至癌变。辐射的健康效应
1.jpg
不同组织或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 高度敏感: 淋巴组织、 胸腺、骨髓、性腺、胚胎、肠胃上皮
  • 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等
  • 轻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组织、结缔组织

1.jpg

1.jpg

1.jpg


总结:

  • 辐射类型: 外照射: γ>β>α (危害程度), 内照射: α>β>γ (危害程度)。α、β、γ都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其中α最弱,β次之,γ最强,所以外照射γ的危险性最大。 但从电离特性来讲,三种射线都能使介质电离,其电离本领α最强,β次之,γ较弱。所以从内照射来讲,α危害性最大。
  • 剂量率、受照时间间隔:剂量率上升生物效应上升,时间间隔上升生物效应上升。
  • 照射部位与面积: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敏感度, 面积上升生物效应上升 。
  • 几何条件:不同的几何条件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掌握科学知识,勿需害怕辐射, 然而必须小心”


辐射防护
“掌握科学知识,勿需害怕辐射, 然而必须小心”


1.jpg
超出剂量限值将带来附加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可以合理地描述为正常情况下“不可接受”的,但不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
外照射防护:
  • 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 距离防护: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直接用手操作。
  • 屏蔽防护:根据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设置屏蔽体。



核辐射主要是说α、β、γ三种射线。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
  • 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释放α粒子的物质铀等等一旦被吸入或注入,由于它的射程短,在它所经过的路径上,造成原子的电离密集,破坏细胞结构分子,在人体内对细胞的伤害也就十分集中,细胞受伤害的程度也就大,修复的可能性也较小,它就能直接破坏内脏的细胞 。
  • 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β射线是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
  • 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普通电磁波对人体无什么伤害,但是核爆炸或核事故中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能大范围造成人员伤亡。容易造成生物体细胞内的DNA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造血功能缺失、癌症等疾病。它可以杀死细胞。
针对这两种不同辐射途径,采取快速有效的防护办法:
         控制外照射主要是控制受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
         控制内照射的基本有效办法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
         例如佩戴口罩,手套,尽量避免直接吸入污染区的空气,以及避免摄入污染区的食物和水源,避免在污染区触摸任何物体,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防止伤口被污染。尽快撤离污染区,接受安检人员检测和处理,之前回避与无辐射防护条件的人直接接触,造成二次污染。
          由于题目没有给出是何种情况的核辐射防护,所以只能大致原理上解释下。就目前日本发生的核电站事故中的核辐射安全防护方面,可以参照。
          生活在核电站周围的人们,应该了解当地的核电站堆型和相应技术。一般核电站有严格的设计标准,并且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通常不会有对人体伤害的辐射剂量,只有核泄露事故和堆芯熔毁等情况下才会造成大量有害的伤害。因为不同的堆型和技术手段会采用到一些不同的放射性不同的材料。常用的例如铀235,钚239,氚 (氢3, 超重氢,重水堆),铯,锶,铯,碘,氙-135等等,可以去查阅相应元素对人体的伤害和相应的防护要点。
        一般核电站的辐射防护设计距离是直径90公里。但是要注意考虑风向问题,辐射尘会随风向飘动扩散。
       另外,只有受到辐射之后才可服用碘片,自行购买提前吃,反而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危害。一些常用的防辐射措施,比如喝绿茶、穿孕妇防辐射服,根本起不了作用。受到辐射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紧闭家里的门窗、勤洗手洗澡。

作者:Noe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73862/answer/154432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核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回答,一句话——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应如何防护?“这个就有点难办了。
按照辐射粒子的类别,有Alpha,Beta,Gamma等;
按照作用方式的类别,有外照射、内照射、浸没照射等;
按照生物效应的类别,有组织反应(确定性效应)和癌症及遗传效应(随机性效应);
按照工作的类别,有事故救灾情况、医学救援情况、正常运行,设备抢修等;
按照职业的类别,有公众、核电站人员、飞行员、医生、病人等;
按照人群的类别,有男人、女人、胚胎、小孩、老人等;
按照器官的类别,有胸腺、四肢、眼睛、性腺等;
。。。。
有多少种分类方式,就有多少种防护方法,特事特办的情况也是会有的。
在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泄露事故的情况下,虽然所处环境相同,但是由于角色不一样,消防队员、医生、辐射防护人员、运行人员、周围群众的防护方式都不可能会一样。
另外,不能为了防护而防护,这里面会有个利益-代价的分析。
辐射防护的重点,在于你要了解你身边的辐射风险,同时,你要知道你所承担的职责。
比如,有个问题是,”我住在核电站周边,如果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时,我应该怎么做?“,可能就更好回答一些。
因为这里的风险是确定的,即”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并且泄露的物质主要是气体,因为固体和液体会被安全壳包容起来。气体通常会含有放射性的Kr-85,Xe-133,I-131,Cs-137(根据反应堆类型的不同会有不同)。
这时应主要防范由于呼吸、食入、伤口引起的内照射,并尽量远离电站(根据风向决定路线)。公众的防护措施通常是口罩(如果穿上纸衣/铅衣/呼吸保护面罩当然防护效果更好,但公众是没有这个能力去准备这些东西的,涉及到“利益-代价”的分析),同时应食入干净的食物和水源,衣服要保持清洁,勤洗澡,避免出现伤口。。。
同时,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活区周边是否有应急集合点,在发生此类事故时,还可在应急集合点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并听从指挥,必要时,需要领取碘片并服用,防止放射性的I-131侵入甲状腺。(插一句,碘盐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用的,因为含碘量实在是过低了。。。)

转自:知乎会员们的答案

原源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