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读柬埔寨国历史,论强国富民之道
Angkor 发表于:2011-7-22 13:22:5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77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又说“以史为鉴”。柬埔寨不是我们的邻国,没有领土与我国接壤,但有与我国相似的苦难史和革命史,西哈努克亲王是我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读一点柬埔寨的历史,总结一些对两国有益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写作本文的宗旨。
     9~14世纪是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那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帝王大兴土木,虽然显示了帝国的强大,但也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1431年,泰国人攻陷了吴哥城,结束了吴哥王朝600多年的统治。吴哥帝国灭亡后,柬埔寨在外族入侵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衰落期。
       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法国重新占领。1953年11月9日独立,在西哈努克亲王领导下,柬埔寨经历了十几年繁荣时期。西哈努克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既要避免招惹强大的外敌,又要维持国内主要派别的均势。在美国支持的南越与社会主义的北越的对立中,西哈努克亲王努力使国家保持中立并略偏向北越。这从他的内外政策上可见一斑,对内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政策,如银行和商业机构的国有化,对外拒绝了1963年美国的援助。这些政策使西哈努克的支持率下降,1970年3月18日,亲美的朗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西哈努克政权,改国名为“高棉共和国”,标志着柬埔寨君主政体的结束。3月23日,西哈努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开展抗美救国斗争。5月5日,成立以宾努亲王为首相的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这是一个“流亡政府”,它势必要利用国内的共产党势力对付朗诺集团。
       1960年9月30日,柬埔寨劳动党宣告成立。一批五十年代留法归来者如波尔布特英萨利、宋成、乔森潘等进入新建组织的中央领导层。1962年柬共总书记杜斯木神秘失踪,波尔布特继任。从此,"留法派"成为柬埔寨革命的领导核心。六十年代初的柬埔寨,共产党属于非法组织。他们主要在丛林,农村进行革命宣传。1967年4月,柬埔寨共产党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柬埔寨革命军,并在各地发动起义。1970年朗诺政变以后,柬共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下,与西哈努克联合,奋起抗战。1975417日,攻占金边,掌握了政权。 1976年1月柬颁布新宪法,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4月西哈努克被迫退休,随后遭到软禁。波尔布特宣布要建设一个"没有富人和穷人,没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理想社会;把全体城市居民驱赶下乡;立即在全国废除货币、商品;在全国建立农村合作社,组织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工厂也搞"亦工亦农",要求粮食自给。1976年夏,一直处在幕后的波尔布特出任政府总理。该年底他指出"党的躯体已经生病了",而后开始了对党组织的内部清洗。柬共认为,革命后柬埔寨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要消灭各种差别,在柬埔寨一举建成共产主义。1977年民柬提出实行"大跃进"的口号,取消邮电和公共交通。为了"彻底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当局又规定知识分子不许相互通婚。学校也被取消。党政军内部搞了4次大肃反,滥杀极多,造成内部分裂。在其执政的三年多时间里,柬埔寨估计有100万人非正常死亡,而当时该国总人口只有700万人。民柬对外也处在自我封闭状态。到1978年底,除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外,全世界只有埃及在这个国家派有外交人员

      
韩桑林曾为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红色高棉原是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对柬左派势力的称呼,后多指柬共产党)成员,在赤柬时代担任过红色高棉部队的师长、省委书记1967年,刚15岁的洪森参加了红色高棉的部队1977年,洪森不满波尔布特的极左路线,宣布脱离红色高棉。红色高棉进行了内部大清洗,许多领导人遭到残酷的迫害,这一切使洪森对这一政权感到绝望。19775月,当时年仅26岁的洪森与韩桑林等几位红色高棉领导人投奔越南。 1978年12月25日,越南10万"志愿军"兵分七路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7日越军占领了柬首都金边。翌日成立韩桑林政权,即"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洪森任外交部长,民柬执政时代宣告结束。被赶出金边的民主柬埔寨领导人整编军队,在西北和西南山区建立根据地。1982年6月,民柬、西哈努克和宋双三方决定成立民柬联合政府。到八十年代末,红色高棉是抗越力量三方中最大的派别,也是仅次于金边当局的柬第二大政治军事势力。
       1989年1月6日,越南军队从柬埔寨撤军,1991年10月23日柬冲突四方在巴黎签署《巴黎和平协定》。柬内部各派别实现和解,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大选,组成新政府。199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柬埔寨举行了全国大选,选出了第一首相拉那烈(西哈努克之长子)与第二首相洪森。拉那烈和洪森彼此争权夺势,长期不和。1997年7月5日,洪森通过发动政变,包围并袭击了拉那烈的军队,罢免了拉那烈的首相职务,最后终于把拉那烈赶下了台。
       1994年7月7日,柬议会宣布红色高棉为非法组织,总理洪森是红色高棉的死对头。但是当199678月间,红色高棉重要领导人英萨利率领柬埔寨西部地区的上万名士兵和群众脱离波尔布特的控制,回归柬埔寨大家庭的时候,洪森和人民党立即表示欢迎和支持。因为洪森认为,英萨利率部投诚将为和平解决红高棉问题铺平道路,从而使柬埔寨彻底结束内战,减少大量无谓的牺牲。到1997年5月,红色高棉已丧失了近80%的作战部队,大势已去。1997年6月民柬国民军总司令宋成密谋投诚,波尔布特得知后派人枪杀宋成夫妇及其8个子女。波尔布特1998年4月去世后,剩下的红色高棉领导人陆续走出丛林。该年成了红色高棉的投诚年和终结年。
       经过30年的内外战争,柬埔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创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直到近几年才恢复元气,回到相对平静的状态,不过,它仍是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柬埔寨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壮大,到掌握政权,再到衰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呢?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记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照搬,而是要灵活运用。
        六十年代,柬共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搞武装斗争,矛头对准的是西哈努克亲王,未必会成功。西哈努克亲王在农民中的威望很高,因为他带领人民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况且西哈努克亲王已经实施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其实朗诺集团的篡位给柬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柬埔寨共产党与西哈努克结成抗美救国统一战线,进行革命。
       六七十年代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决,美国千里迢迢来到印度支那,目的为了阻止“赤潮”在那里蔓延。这场战争已经超越了国界,北越军队通过“胡志明小道”把军队输送到南越,南越和美国军队也涌入柬埔寨,美国还对柬埔寨境内的可疑的北越据点进行了密集的轰炸。轰炸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了四年多,投下15万吨炸药。美国的狂轰滥炸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他们团结在柬共周围,经过五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754月占领了金边。
        柬埔寨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理应建立联合政府,尊西哈努克亲王为国家元首,同时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今天我们看来十分可笑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像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又像三十年代斯大林的“肃反”,更像法国大革命时期杀人如麻的雅各宾专政。
        不过对于波尔布特等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做法都源自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例如废除货币、商品,消灭各种差别。到底马克思主义有问题还是他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不妨看看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把铁路、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把大地主、教会和皇室的土地通通没收,分给农民;国家实行粮食专卖,强令农民把所有的余粮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国家,等等。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该存在商品和商品交换。列宁遵循马克思的教诲,将商品交换看作资本主义的腐朽现象之一,在十月革命初期就予以废除。在其后的内战中,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凭证供应或免费分配。这种做法有些像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只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又面临强大的敌人时才行得通。经过三年的实践,苏维埃政府终于认识到,不进行商品交换,国民经济将搞得乱糟糟。

       19213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条例规定人民可以进行商品的自由交换,并成立了国营消费合作社。国家把工业品放到合作社,然后用它们与农民交换农产品。政府本想用这种方式发展有限的商品交换,但这项政策很快便失效了。主要原因是合作社运作机制不灵活,难以担当商品流通的重任。于是列宁宣布这种有限的商品交换形式失败,让农民自由买卖自己的产品。政府这样一放,私人的商业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俄罗斯建立起来了,以营利为目的私商在促进全国商品流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问题上,列宁是明智的。起先他试图按照马克思的教导办,当发现实践与理论发生矛盾时,坚决摒弃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曾把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管理,如果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与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责任心从何而来?国营企业没有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因此陷入了混乱的局面。

      19217月,苏维埃政府通过了《租借条例》,这也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条例将一批中小型工厂、商店租借给本国公民。不过,无论这些企业怎样租借给个人,都只是经营权属于个人,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政府还规定私营小企业最多可以雇佣100名工人。

       列宁是明智的,他不拘泥于经典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不管政策姓资姓社,只要能使俄罗斯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就是好政策。所以我们说,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波尔布特如果有半点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不会最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们的政权得而复失乃是历史的必然,越南的入侵只不过使他们加速走向衰亡。
        如今柬埔寨人民在洪森政府的领导下,正逐步医治战争创伤,不过要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洪森曾是红色高棉的成员,现在领导着“人民党”。柬埔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哪种制度并不重要,资本主义有腐败,社会主义也有腐败,斯里兰卡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自从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以后,所有的社会都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只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多数人的绝对贫穷状况有所改善。所以我们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生产力上。
      是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努力都可以晋升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呢?不是。我是一个自然条件决定论者,非洲的大部分国家,无论实行哪种制度,无论该国的人民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摆脱贫困,因为那里高温干旱,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
       湄公河冲积平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西南方有长约460公里的海岸线,柬埔寨的自然条件比非洲国家好多了,要摆脱贫困不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必须做到三点:清除腐败,依法治国,保持政局的稳定;控制人口;引进外资。下面分别论述。
       贫困是腐败的温床,腐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近年来公布的最廉洁的国家是丹麦、瑞典、新西兰,前两位是北欧的“福利国家”,最腐败的国家是索马里、缅甸。柬埔寨在180个统计国家中排行倒数第12位,可见腐败之风在柬埔寨随处可见。
       腐败阻碍生产力的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得到证明。腐败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影响了安定团结,而稳定的政局是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腐败又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我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好了伤疤忘了痛,腐败之风日盛,生产凋敝,人民苦不堪言。
       第二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对生产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证明。柬埔寨农民仍旧徒手从事粗重的农业劳动,稻田里常用的耕田工具是水牛并非拖拉机。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是不能摆脱贫困的。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使用以能源驱动的机器,这些机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劳动积累起来。一个孩子生下来,父母给他(她)提供衣食住和教育经费,当他们参加工作时,社会要为他们提供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如果不能提供,他们只好从事原始的生产方式。我国五十年代不控制人口,六十年代又不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积累,只好把他们赶到农村去从事最原始的劳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倒退。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而人口增长了1%,那么其中3%经济增长就要为1%的新增人口提供积累,其余2%往往落入强势人群的手里,底层民众的绝对贫穷得不到改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而人口零增长,那么底层民众能得到实惠,因为劳动力供求的天平朝着有利于供方倾斜。北欧的瑞典、挪威为什么成为福利国家?就是因为那里人口零增长。德国为什么三十年来房价不涨?因为那里是欧洲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摆脱贫困的第三项措施是引进外资。本人曾经论述过,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资本的持有者要求获得利润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可以得到双赢的结果。对于贫穷的国家来说,既然自己不能迅速积累资本,那么只好利用富国的劳动积累(资本)。不过,人家不是傻瓜,你这个国家腐败成风、政局不稳,谁还敢来投资。所以第三项措施是以第一项为前提的。
       现在,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除了日本、西欧、北美以外,亚洲“四小龙”也跻身发达国家(地区)行列。中国不提“发达国家”,只提“建设小康社会”,也许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把目标定得过高反而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根据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的研究,中国到本世纪末(2100年)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概率仅为4%。此话引起争议,不过,本人以为,只要沿着廉政建设和控制人口这两条道走下去,一切总会好的。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rm1107 发表于 2011-7-23 02:31:03 | 阅读全部
落后的是观念,不是政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海林 发表于 2013-5-24 22:58:26 | 阅读全部
不知所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