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整理的部分骗诈公司诈骗的方式,手法.,各位童鞋注意啦!
mcyukk123 发表于:2011-8-13 10:35:5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05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貌似正规公司,分设多个部门,涉案人员众多
骗子公司往往如同正规公司分设多个部门:财务部、办公室、业务部、客服部等一应俱全。之后招募员工,授以诈骗技巧,具体负责诈骗流水线上的特定工序。如王某代办汽车贷款诈骗案,嫌疑人设立凯捷达汽车贸易公司,下设业务部、分期部、客服部等多个部门,招聘张某等8人具体操作诈骗活动,以此获取人们对其公司实力、业务真实性的信任。


2、冒用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名义或虚构“中字头”机构
出书者冒用文化部、卖药者冒用卫生部、授予荣誉称号者则冒用宣传部。这是骗子公司惯用技法。嫌疑人还热衷冒用各大行业协会、知名企业;若实在靠不上,就编造类似“中国卫生人才协会”这样的“中国”字头机构,借以提升地位。如史某等7人涉嫌诈骗案,嫌疑人利用出书、授荣誉称号骗钱,居然谎称其公司是国务院八大部委的直属单位。


3、频繁更换联系方式、公司办公地点骗子公司人员多编造一个甚至几个所谓“业务名”,从不以真实身份联系客户。每隔一段时间或开展新业务,公司就更换联系方式和营业地点。如门某等15人涉嫌诈骗案,嫌疑人设立“北京东方名联文化交流中心”,以编辑《东方之子——民族的脊梁》《中国名医大全》等书的名义,骗取版面费、预购费等,从2006年2月成立到2007年3月案发的一年时间,竟在海淀区内更换了5个办公地点,使用6个接收汇款信箱。


4、依不同诈骗项目,有针对性地寻找诈骗对象
嫌疑人研究各个群体特点,以提高诈骗成功率。如张某等12人卖药诈骗案,嫌疑人多选择老年人为行骗对象,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多有健康问题,稍加诱骗就上当。
又如秦某等12人出书诈骗案,嫌疑人谎称出版《国际医学德艺双馨名医名院精选总览》一书,特别选择在医学界已做出一定成就的人为对象。认为这类人已具有获得某些荣誉称号的现实性,又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开始追求精神满足,不会吝啬投资自身形象塑造。


5、利用媒体诈骗,受骗人员多,涉案金额大。
骗子公司行骗多利用传媒工具,扩大影响,因此诈骗对象遍及各地,涉案金额大。如武某诈骗案,他利用自己和手下人的身份证办了20家公司。这些公司在精品购物指南、京华时报等众多媒体上登广告,宣称可以帮人贷款,无担保无抵押,收取工本费、服务费等。在31件案子中,涉案金额超过50万元的8件,超过10万元的4件。诈骗赃款多被嫌疑人挥霍一空。


骗子公司诈骗方式——使用了包括出书、授奖、免费体检、中介等诈骗方式
  

■出书诈骗
多伪装成文化交流、传播类公司。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搜索知名人士,向对方发邀请函,请对方邮寄个人事迹材料,入编本公司编辑出版的某某图书。骗子公司谎称该书得到高层领导批示,有实力雄厚的专家编委作后盾。一旦被害人上钩,就告知需要版面费、入编费或须对即将出版的图书批量预购。诈骗者收到钱财后,就把被害人的材料当垃圾处理了。
  

■授奖加封型诈骗
这种诈骗或单独出现,或伴随在出书诈骗中。嫌疑人伪装成科研机构、民间权威评选组织,编出类似“中国功勋医师”、“行业荣誉博士及理事”的名号,以获得领导接见、享受国家津贴等欺骗被害人,从而收取入会费、牌匾费、证书费。
  

■贩卖假药型诈骗
伪装成生物科技公司,将一些价格低廉的保健品,改名换包装成了某种疾病的灵丹妙药。假借国家卫生组织、各大医院甚至卫生部名义,开展健康讲座、咨询会,通过电话联系或在社区、街头宣传,特别邀请中老年人参加,免费身体检查,谎称对方存在某些身体疾病或健康隐患,趁机兜售药物,将价值十几元的物品卖出成百上千的价格。
  

■黑中介诈骗
多以信息咨询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的面目出现,以提供房屋信息、工作信息中介服务名义骗钱。
  在房屋信息中介中,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房源,以对方价格的一半在网上另发信息,招引顾客,达到收取信息费的目的。待被害人要求看房,就安排公司员工冒充房东,以各种理由推托。
  在工作信息中介中,对前来应聘者,均签协议录用。之后以押金、服装费、保证金、培训费等名义索要钱款。最值得警惕的是一种连环诈骗,嫌疑人与某些招工诈骗的公司勾结,从被害人处收取信息费后,即将其介绍到关系公司,由对方以提供职位名义继续向被害人索财。
  

■招商型诈骗
诈骗者自称是某种市场前景广大的产品所有人,诚招代理商、加盟商,谎称产品得到权威机构认证甚至获多项国际大奖,盈利周期短、回报丰厚。在与被害人签订代理、加盟合同,收取数万元的代理加盟费后,就交付一些已被市场淘汰的老旧产品、或是根本无法使用的残次品,使加盟商血本无归。
  

■汽车消费贷款诈骗
诈骗者成立汽车贸易公司,宣称可以办理分期贷款购车。用两种方式行骗:
  
一、是在与买车人达成协议,收取其各种资信证明后,谎称贷款没被银行批准,在买车人面前制造销毁其个人资料的假象,终止车贷合同。实则保留购车人资料原件,冒用其名义向银行骗取汽车贷款;
二、是诱骗买车人签订分期贷款购车合同,收到其资料后却并不向银行申请贷款,而以索取定金、首付款为途径诈骗钱财。
  
■代办信用卡诈骗
嫌疑人标榜与各大银行有业务联系,能通过内部关系申请透支额度惊人的信用卡,为个人、企业解决周转资金不足,达到贷款的效果。在被害方签订信用卡委托协议,提供个人资料,收入、房产证明,并交纳上千元所谓工本费、服务费后,嫌疑人就将材料销毁。


骗子公司猖獗成因——公司登记存在漏洞人们心理弱点被利用
公司登记、注册管理上存在漏洞,不能有效过滤和阻止骗子公司“面市”。两个问题突出:


一是公司名称的核准登记审查不严格。

二是港澳台公司设立法律制度与大陆公司法之间缺乏衔接,不少行骗者为规避内地法律,通过中介机构在港、台等地成立公司,再以外企姿态在内地设代表处。相关部门在审批中一般只进行书面审查。这样,许多皮包公司得以将内地代表处作为大本营开展诈骗活动。


诈骗分子利用了受害者的某些思维惯性、心理弱点。主要有:

一是轻信某些“合法证照”、“资质证明”。

二是贪图小利。如在某代办信用卡诈骗中,嫌疑人甚至许诺5—50万的透支额度,而被害人寄希望于骗子公司有“内部关系”,竟将这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也视为可能。

三是某种急切的需要,如急于就业、治病、资金周转不灵急需贷款等,容易产生“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四是虚荣心强,过分追名逐利。这在出书诈骗、授奖加封诈骗中反映明显。
某些行业存在不正之风、违规操作现象,为骗子公司的谎言添加了可信度。比如,新闻出版业花钱出书、发文章,银行业走关系贷款,医药业掏钱换批文等。{:soso__2110188597102243504_1:}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leejohnning 发表于 2011-8-15 07:06:54 | 阅读全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