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头条APP
新来的,在柬埔寨向同胞咨询人生大计指南
单身侠 发表于:2018-1-31 16:02:02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4501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如果您是新来的,举目望去,不见亲人,如何才能以正确的方法快速地找到正确的人协助你在柬埔寨完成你要做的事情呢?
其实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只要讲一下不推荐采用的方法就明白了,不推荐的提问方法总体分为两类:

1.jpg
在双方还是陌生人的情况下,开口提的问题是这样,对方也许在谈一笔500万美金的买卖,正要成交。这样提问的,是对地球上其他人类的身份认知有一些错误,把所有人都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官,有义务要管理自己是否吃饱穿暖一般。
所以,这类问题,是不痛不痒型,通常在对方还神智清晰、没有闲得蛋疼的情况下,你不会得到有效的答案。
另外一类:
2.jpg

这类属于专业不对口,问错了人,对方对相关行业不具备经验与知识的情况,也不能这么操作。
对于第一类问题,也许您是抱着“反正你已经在柬埔寨那么久了,没事儿可以给我解点儿闷子,告诉我一些不痛不痒的知识,闲聊一聊吧”的心情,要展开聊天。根据我的经验,除非与我是朋友,不然我从来不会在微信上“闲聊一聊”,两句话没有实质性内容,就没有然后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多数人都很忙,就算不忙,我也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不会与陌生人闲聊一聊的。
而第二类问题,极为普遍,中国的某个时代的商人都迷信“从微信聊天中尽可知天下事,将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一次性聊完”的气魄。而我的建议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一定要问,至少也要找到本专业的人再问。
比如上文中有意要娶柬埔寨新娘的这位,原本是一件喜结连理的好事,可我很不合适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一定会说,反正你也在柬埔寨,至少你应该听说过行情,或者你可以去帮我调查一下操作流程呀。
这类问题的套路一般如下:
问:我要去柬埔寨开一家小笼包店。
我:好,去吧。
问:怎么开?赚钱吗?
我:不知道,没开过。
问:你不是在柬埔寨吗?去调查一下呀。
我:我没有时间呀。(到这儿,我的耐心已经是最好的一天了)
问:你老家哪儿的?你做什么行业?
我:中国的。房地产呀。
问:我知道中国,中国哪儿?既然是房地产,那么租个开小笼包店的铺面多少钱?
我:中国**,我也不知道租多少钱。
问:啊,太巧了,我妹夫的大姨妈的小舅子也是中国**的,所以我们是老乡啦,**商会的***会长你认识吧,跟我常常喝酒的。
我:啊,好吧。我不喝酒,也不知道有什么商会呀。
问:那***勋爵你认识吧,与我是哥们儿。
我:不认识,我不结交勋爵。
问:你这混得也太差了吧,租金都不知道,还做房地产?
我:呃,是的,真不知道呢。
问:那去帮我问一下呀。
我:我没有时间。
问:做小笼包(此处可以是建材、新娘、赌场、伐木、脑白金、传销、汇源肾宝等等)很赚钱的,我们看看有没有在柬埔寨合作可能?
我:没有。
问:你不感兴趣?我们村儿的张铁锤,小学没毕业,在毛里求斯做小笼包,去年赚了500万。
我:好吧,祝贺张铁锤,也祝你幸福。
问:年轻人,不要这么草率拒绝机会,要多学习,眼光放宽一点。
我:我自己有机会,没有时间呀。
问:你知道中国的成功商人,都是看到1%的机会,付出100%的努力,才成功的。
我:(无奈)好吧,那就开一个小笼包店,我参加。我看得200万美金,您投钱我来做吧。
问:200万美金?都是小钱,你放心,钱不是问题!先去帮我问一问铺面租金多少。
我:您要什么地段呀?
问:小排屋就行,找条小点儿的街道,但人得多,铺面20平米吧,我可以把炉子架到街边去,节省里面的空间,挤点儿没关系。
我:听着有点儿像乌亚西市场附近呀。
问:什么?市场附近,不行,环境得高档。
我:给您搞BKK去?
问:多少钱?
我:1000块美金/月吧,押二付一,一年起租。
问:呃,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市场来着,要不,我们还是看看那个市场附近?
我:嫌租金高了?
问:都是小钱,你放心,钱不是问题!
我:@#¥%……&*
我的小笼包事业,都是被这么搞黄的。
这样,真的是很不像话。同学们,我们不能这么搞。
这段对话里,有好几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 对专业的极不尊重。任何一个稍有职业精神的人,都会对自己所在专业之外的行业不敢多做指点,民间科学家毕竟是不太靠谱的。一个做房地产的,你问他开小笼包店的事儿,如果他真的帮你去研究,还支招,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的房地产事业实在快不行了,闲得慌;二是您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也许还有可能。
  • 关于“1%的机会,应付出100%的努力”,精神可嘉,而且在中国这样传统商业机会已尽枯竭的社会环境下,是必须的。但今天的柬埔寨,传统商业机会遍地横流。在柬埔寨的中国人,但凡他在自己的行业内已经起步并具备一些资源,他不需要抓住这1%的机会,因为他每天面临着十几个其它机会,并且都是70%的机会,只要付出10%的努力,他就会成功。他为什么要来跟你趟那1%的浑水?1%的机会只对那些走投无路,手无寸铁的人有吸引力。
  • 老乡。老乡在中国历史上最管用的时期是曾国藩的湘军打太平天国那会儿。上阵父子兵,全村一个营,被打死了邻居,跟敌军拼命,有人从老家来投奔,比从清华北大来应聘还管用。但自从曾国藩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攻陷天京,自裁羽翼后,老乡这茬就一蹶不振。这都一转眼150年,大清国都亡了100多年了。到我这儿,你问我老家在哪儿,我都已经说不清楚,遑论老乡,哪里还有半点温情?
  • 闲聊。如果一个搞房地产的,老跟你参谋卖小笼包的事儿,那么他该有多闲?这种闲,不正常。

所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专业的事,问专业的人;
有水平回答问题的人,不需要抓住70%成功率以下的机会;
“钱不是问题”一般都是钱有问题;
不论老乡。
来自:柬埔寨高尔夫与地产观察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